大司农牌花生三遍药
一、名词解释
1.禹贡
2.连横
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其区别即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如各国南北相联系,共同对付秦、齐之一,即为合纵;各国与秦、齐之一结成东西横向关系来对付南北他国,即为连横。秦、齐在适当的时机也通过加入合纵集团来对付对方。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3.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4.刘渊
刘渊,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304年-310年在位。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308年称帝,改元永凤。310年,刘渊病死,在位六年,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5.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西晋灭亡,北方士大夫纷纷南渡,构成了江左五朝士族门阀的基本阵容。琅邪王导/王敦,同为江左政权的军政支柱。琅邪王导及颍川庾亮、谯郡桓温、陈郡谢安等门阀家族,已具有了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权势。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6.吐鲁番文书
新疆吐鲁番所出土的古代文书。收藏在新疆博物馆。文书属于东晋十六国到元代时期,主要是汉文,其次是古粟特文、突厥、回鹘、吐蕃文等。出土地点主要为阿斯塔那、喀拉和卓晋唐墓地。内容涉及晋至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很多可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史料价值极高,为中国古代文物之珍品。
7.九边军镇
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
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8.古今图书集成
清代官修类书。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时陈梦雷原编,雍正时蒋廷锡等奉敕校勘重编。该书收集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清初的古代文献资料,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科举、文化艺术、禽虫草木、农桑渔牧、医药偏方等,并有图表6000余幅,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清雍正六年(1728年)武英殿以铜活字印成64部,为最初版本。
9.粮长制
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年)。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粮区设粮长,粮长由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选任。实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贪污,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永乐以后,粮长改为轮充、朋充以后,一般民户皆须承充,粮长一职已成为单纯而沉重的封建徭役。
10.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三,简答题
2.简述海上丝绸之路
(一)形成。汉唐时期,丝绸主要通过由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横穿新疆境内的陆上“丝绸之路”而运往亚欧各国的。但陆上交通有地理环境恶劣、行程远、运输量小等不利条件,加上唐后期土耳其等占据了中亚细亚、吐蕃占据河西陇右以及元朝蒙古西征,破坏了中亚细亚的经济、文化等因素,使陆路丝绸之路渐呈衰势,代之而起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二)发展。主要航线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1)东海航线。沿朝鲜半岛至日本或从日本南岛出发,直接横渡东海至长江口一带的扬州、楚州、苏州和明州。(2)南海航线。从广州出发,经南海、印度洋、波斯湾而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安息等国。这两条航线把中国同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联结起来,大量的丝绸、瓷器连同生产技术传入这些国家。宋代以后,随着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术的提高,海外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丝绸向海外传播的数量及范围扩大,中国的商船已能从波斯湾经今阿曼佐法到亚丁乃至东非沿岸。到了明代,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随船带去大量丝绸、瓷器、金银等宝物同亚非各国交换,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是中外航海史上首屈一指的。同时,中国沿海民间商人也冲破海禁,泛海到东南亚各地经商,均表明海上贸易的繁盛。新航路开辟后,航行海上的西班牙船队开辟了一条经菲律宾马尼拉通向拉丁美洲的航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美洲,成为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物品。
(三)意义。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以及养蚕织绸、制瓷技术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将世界各地的宝物珍品和番薯、玉米、花生、烟草、西红柿等农作物以及宗教、医学、天文学等文化输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四、论述题
1.试论汉武帝财政的改革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2)盐铁收归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经营。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烦难,农民的劳役负担沉重以及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了执行此法,大农令充实调整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供需,又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从中牟利。
(3)颁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中央通过这一政策增加了收入。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试论中唐以后赋税制度的演变与原因
原因: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缴纳,是为两税法。
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陆寅公集》卷二二),但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的特权。
从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其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以779年(大历十四年)政府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最多的一年的收入数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全国无统一定额。(3)户税按户等高低(分上上至下下九等)征钱,户等高者出钱多,低者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6)对不定活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两税法大约实行了八百年,中间略有变更。北宋时从户税中分化出商税和间架税。户税逐渐变成地税,仅保留夏秋两征的形式,成为一半收钱,一半收谷的二税。
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应,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2024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禹贡
2.连横
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其区别即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如各国南北相联系,共同对付秦、齐之一,即为合纵;各国与秦、齐之一结成东西横向关系来对付南北他国,即为连横。秦、齐在适当的时机也通过加入合纵集团来对付对方。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3.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4.刘渊
刘渊,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304年-310年在位。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308年称帝,改元永凤。310年,刘渊病死,在位六年,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
5.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西晋灭亡,北方士大夫纷纷南渡,构成了江左五朝士族门阀的基本阵容。琅邪王导/王敦,同为江左政权的军政支柱。琅邪王导及颍川庾亮、谯郡桓温、陈郡谢安等门阀家族,已具有了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权势。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6.吐鲁番文书
新疆吐鲁番所出土的古代文书。收藏在新疆博物馆。文书属于东晋十六国到元代时期,主要是汉文,其次是古粟特文、突厥、回鹘、吐蕃文等。出土地点主要为阿斯塔那、喀拉和卓晋唐墓地。内容涉及晋至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很多可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史料价值极高,为中国古代文物之珍品。
7.九边军镇
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
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8.古今图书集成
清代官修类书。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时陈梦雷原编,雍正时蒋廷锡等奉敕校勘重编。该书收集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清初的古代文献资料,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科举、文化艺术、禽虫草木、农桑渔牧、医药偏方等,并有图表6000余幅,被誉为“康熙百科全书”。清雍正六年(1728年)武英殿以铜活字印成64部,为最初版本。
9.粮长制
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年)。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粮区设粮长,粮长由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选任。实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贪污,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永乐以后,粮长改为轮充、朋充以后,一般民户皆须承充,粮长一职已成为单纯而沉重的封建徭役。
10.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三,简答题
2.简述海上丝绸之路
(一)形成。汉唐时期,丝绸主要通过由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横穿新疆境内的陆上“丝绸之路”而运往亚欧各国的。但陆上交通有地理环境恶劣、行程远、运输量小等不利条件,加上唐后期土耳其等占据了中亚细亚、吐蕃占据河西陇右以及元朝蒙古西征,破坏了中亚细亚的经济、文化等因素,使陆路丝绸之路渐呈衰势,代之而起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二)发展。主要航线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1)东海航线。沿朝鲜半岛至日本或从日本南岛出发,直接横渡东海至长江口一带的扬州、楚州、苏州和明州。(2)南海航线。从广州出发,经南海、印度洋、波斯湾而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安息等国。这两条航线把中国同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和西亚联结起来,大量的丝绸、瓷器连同生产技术传入这些国家。宋代以后,随着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术的提高,海外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丝绸向海外传播的数量及范围扩大,中国的商船已能从波斯湾经今阿曼佐法到亚丁乃至东非沿岸。到了明代,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随船带去大量丝绸、瓷器、金银等宝物同亚非各国交换,其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是中外航海史上首屈一指的。同时,中国沿海民间商人也冲破海禁,泛海到东南亚各地经商,均表明海上贸易的繁盛。新航路开辟后,航行海上的西班牙船队开辟了一条经菲律宾马尼拉通向拉丁美洲的航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美洲,成为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物品。
(三)意义。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以及养蚕织绸、制瓷技术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将世界各地的宝物珍品和番薯、玉米、花生、烟草、西红柿等农作物以及宗教、医学、天文学等文化输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四、论述题
1.试论汉武帝财政的改革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将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是为三官钱。因钱币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又称五铢钱。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2)盐铁收归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汉初盐铁业为自由经营。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烦难,农民的劳役负担沉重以及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了执行此法,大农令充实调整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平准法的推行,调整供需,又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从中牟利。
(3)颁布算缗、告缗令。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中央通过这一政策增加了收入。
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
2.试论中唐以后赋税制度的演变与原因
原因: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缴纳,是为两税法。
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陆寅公集》卷二二),但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的特权。
从唐德宗时期开始实行两税法。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其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以779年(大历十四年)政府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最多的一年的收入数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全国无统一定额。(3)户税按户等高低(分上上至下下九等)征钱,户等高者出钱多,低者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6)对不定活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两税法大约实行了八百年,中间略有变更。北宋时从户税中分化出商税和间架税。户税逐渐变成地税,仅保留夏秋两征的形式,成为一半收钱,一半收谷的二税。
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应,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