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栽培技术与管理
凤尾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的食用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抗炎、降血压、降胆固醇等多种健康功效。凤尾菇栽培技术与管理是影响凤尾菇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凤尾菇的栽培技术和管理。
1.基质的选择凤尾菇的培养基必须具有适宜的水分含量、通气性和营养成分,常用的基质有玉米秸秆、木屑、麦秸秆等。在选择基质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和生产成本等因素。
2.菌种的选用凤尾菇菌种的选用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选择菌丝生长迅速、菌株稳定、产量高的优良菌种。同时,要注意保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避免杂菌的污染。
3.培养环境的控制凤尾菇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一般在15-20℃的环境下生长,湿度控制在60%-80%之间,光照强度不宜过强。同时,要保持培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4.栽培管理的重要性凤尾菇的栽培管理包括营养液的配制、菌袋的消毒、接种量的控制、通风换气的调节、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合理的栽培管理可以提高凤尾菇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5.采收和保鲜凤尾菇的采收时间一般在菌盖初展到完全展开之间,采摘时应注意不要损伤菌盖和菌柄。采收后应及时处理,去除叶柄和杂质,用湿布包装,储存于低温、高湿的环境中。
拓展百科知识:凤尾菇(fèngwěigū),又名竹荪、竹枝菇,是一种生长在竹林下的食用真菌,是中国传统的滋补佳品之一。凤尾菇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多醣体、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降血压、降胆固醇等多种保健功效。
参考来源:《食用菌栽培技术》;《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报告》;《中国食用菌文化》。
相关问答拓展:
红薯藤如何种平菇?
利用红薯藤栽培平菇和凤尾菇,取料方便、充足,易操作。据栽培实验,一般生物转化率在120%,高者可达180%。一、栽培料的准备和处理将无霉变的千红薯藤截成约1寸长,晒2天后,用05%的澄清石灰水浸泡24小时,使其充分吸足水分,捞起后用清水充至PH值在75左右(可用PH试纸测定)...
平菇冬季栽培品种有哪些?(1)糙皮侧耳。平常所说的“平菇”多指这个种,是目前广泛栽培的种类,主要是低温型和中温型品种。
常见的优良品种有平杂17、细胞AX3、新平1012、双耐、天达、江都792、江都8813、黑89、常州2号等。
(2)凤尾菇。原产印度,是一种栽培较为广泛的中高温平菇。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扇形至贝壳状,菌盖黑褐色,形状似凤尾,故名。菌盖直径3厘米~15厘米,菌肉白色稍厚。菌柄侧生,白色,直径1.5厘米~3厘米,长3厘米~10厘米。菌褶白色,延生,不等长。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至肾形,孢子印白色。常见的品种有平菇831、F3227。
(3)榆黄蘑。又名金顶侧耳,是高温品种。子实体多丛生或簇生,菌盖扇形、半圆形、圆形或喇叭形。直径3厘米~12厘米,草***至金***,光滑,肉质,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稍密不分叉,延生。菌柄偏生,基部常相连。孢子光滑,圆柱形,常见的有东北榆黄蘑、农大榆黄96。
(4)佛州侧耳。从美国和德国引入我国,属中低温型品种。子实体覆瓦状丛生。菌盖直径3厘米~12厘米,低温时白色,高温时带青蓝色转***至白色,初半球形,边缘完整,后平展呈扇形或漏斗形。菌肉稍薄,白色。菌褶淡黄白色,延生,菌褶宽,在菌柄上常常形成脉络状。菌柄侧生、偏生或中央生,内生,白色,长3厘米~7厘米,粗1厘米~2厘米,基部时有白色绒毛。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柱形。常见的有平菇中蔬10号和平菇AS5.184。
(5)黄白侧耳。又名美味侧耳、紫孢侧耳、小平菇,属中低温型品种。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近覆瓦状丛生。菌盖直径5厘米~13厘米,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平滑。幼时内卷,后期常呈波状,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织,白色至近白色。柄短,偏生或侧生,内实,光滑,常与基部相连。孢子印淡紫色。孢子长方椭圆形,光滑无色。常见的有姬菇9008、姬菇9811。
(6)桃红侧耳。高温型品种。子实体一般中等大,群生至覆瓦状叠生。菌盖直径3厘米~13厘米,初期贝壳状或扇形,后平展,盖缘常呈波状。初期粉红色、水红色、鲑肉色,后变为土***至近白色。菌肉较薄,淡红色,白色。菌褶桃红色,延生,密集。菌柄短或常无柄。孢子印淡红色至桃红色。孢子光滑,无色,近圆柱形。常见的品种有福建桃红平菇、江西桃红平菇
平菇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四种:
1、侧耳:又叫糙皮侧耳,于实体呈覆瓦状丛生,菌益直径5-20厘米,白色至灰白色、青灰色,有纤毛、水浸状,扁半球形,后平展、有沿。菌肉白、厚。菌褶白色、延生。侧生,基部常有绒毛、孢子印白色。
2、紫孢侧耳:又叫美味侧耳。子实体丛生,菌盖直径5-12厘米,扁半球形,伸展后基部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幼时内卷,后期常是波状。菌褶延生,菌柄侧生,孢子印淡紫色。以上两个品种均属于低温型菇种,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4-28℃,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14-18℃。
3、佛罗里达平菇(又称F菇):外形喇叭状,色泽白,菇形中等,菇盖偏薄。抗逆性较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适温较广,属中低温型品种。苏南室外栽培秋菇以10月上旬,春菇以2月下旬到3月上旬为宜。培养料的pH值最适范围为5-7。出菇后,对空气和光照的要求比一般平菇高。孢子印白色,担孢子为肾形。该品种对含纤级素的基质分解能力强,适宜在稻草基质上生长。
4、凤尾菇:凤尾菇是平菇的近缘种,也属侧耳属。子实体单生,发生时为白色,以后逐渐加深,其菇盖边缘出现波浪状卷曲。菌盖直径一般10-15厘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子实体在10-25℃时都能形成,以15-20℃为最适宜。因其子实体的适生温度比一般平菇高,所以适合于春栽,一般可在3月中旬播种。
蘑菇菌种是怎么培养的?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
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
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③钩悬法:取成熟菌盖的几片菌褶或一小块耳片(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用无菌不锈钢丝(或铁丝、棉线等其他悬挂材料)悬挂于三角瓶内的培养基的上方,勿使接触到培养基或四周瓶壁。置适宜温度下培养、转接即可。
④贴附法:按无菌操作将成熟的菌褶或耳片取一小块,用溶化的琼脂培养基或阿拉伯胶、浆糊等贴附在配管斜面培养基正上方的试管壁上。经6~12小时的培养,待孢子落在斜面上,立即把孢子连同部分琼脂培养基移植到新的试管中培养即可。
孢子分离得到的母种、必须进一步提纯复壮,当母种定植一星期左右,菌丝布满斜面时,选择菌丝健壮、生长旺盛无老化、无感染杂茵的母种试管,进而转管扩大,一般到栽培种,转管不宜超过5次。
孢子分离得到的母种,必须通过出菇试验,鉴定为优质菌种后,才可供生产使用。
一般菌类如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冬菇和草菇等,都可用多孢分离法获得母种。
现就银耳孢子分离略述于下:
按无菌操作获取种耳后,悬挂种耳的三角瓶经12小时培养后,瓶底培养基表面就有"孢子印"。取出种耳,置20℃—25℃温箱培养2~3天,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乳白色透明的糊状小菌落,就是银耳的酵母状分生孢子形成的少量银耳菌丝。此时移接入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待长满斜面后,再移接入营养丰富,且表面比较干燥的培养基上。经30天左右,菌落长出白色菌丝。
银耳的酵母状分生孢子、菌丝只有与羽毛状菌丝的子囊菌(香灰菌丝)混合培养时,由后者帮助分解木材及其他一些纤维物质,提供营养,才能利于银耳孢子萌发,菌丝的定植和子实体的形成。
在两种菌丝交会时,先选出两种纯菌丝。
羽毛状菌丝要纯化选育,一般要选取生长迅速,爬壁力强的试管斜面或种瓶,取先端菌丝,转管移接,置25℃—28℃上培养,重复转管几次即可得到优良纯种。
银耳菌丝的特点,菌丝生长缓慢,担孢子也不易萌发。在进行两菌混合时,先取经8~IO天培养的银耳菌丝斜面,按无菌操作方法在该斜面上距银耳菌丝约0.5厘米处接入一小块羽毛状菌丝。置25℃下培养1周即得到混合好的银耳母种。
2.组织分离培养法
利用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无性繁殖而获得母种的简便方法,即组织分离。该法操作简便,菌丝生长发育快,品种特性易保存下来,特别是杂交育种后,优良菌株用组织分离法能使遗传特性稳定下来。常采用以下分离方法。
(l)子实体分离:种菇要选朵大盖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优良品种。切去菇两基部,在无菌箱内以0.1%的升汞水浸几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并揩干或用75%酒精棉球擦拭菌盖与菌柄2次,进行表面消毒。接种时,只要将种菇撕开,在萌盖和菌柄交界处或菌褶处,挑取一小块组织;移接到PDA培养基上。置25℃左右温度下培养3-5天,就可以看到组织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转管扩大即得到菌种。如香菇、平菇等可以用此方法。
(2)菌核分离:茯苓、猪苓、雷丸等菌的子实体不易采集。而常见的是它贮藏营养的菌核。用菌核分离,同样可以获得菌种。方法是将菌核表面洗净,用酒精或升汞消毒后,切开菌核,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接种在PDA培养基斜面上,保温培养。应注意的是,菌核是贮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物质,只含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取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出菌种。
(3)菌素分离:有一部分子实体不易找到,也没有菌核,可以用菌素进行分离。如蜜环菌、假蜜环菌。其操作方法是先用酒精或升汞将菌素表面黑色皮层轻轻擦拭2~3次,然后去掉黑色外皮层(菌鞘),抽出白色菌髓部分;用无菌剪刀将菌髓剪一小段,接种在培养基上,保温培养,即得该菌菌种。
菌素分离要注意:因菌素比较细小,分离素也比较细小,分离时极易污染杂菌,所以要严格操作。
3.基内菌丝分离培养法
利用食用菌生育的基质作为分离材料,来得到纯菌种的一种方法,叫基内菌丝分离法。
此种分离方法是适宜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才出现,而且是朝生暮死,不易采得的子实体。基内分离法与组织分离法不同之点是,干燥的菇木或耳木中的菌丝常呈休眠状态。接种后有时并不立刻恢复生长。有必要保留较长的时间(约1个月),以断定菌丝是否能成活。基内菌丝分离法又可分为,材中菌丝分离(即菇木或耳木分离法)及土中菌丝分离法等。
(1)材中菌丝分离法:就是菇木或耳木分离法,为了减少杂菌的感染,菇(耳)木在分离之前,必须进行无菌处理。可以把菇(耳)水表面用酒精灯火焰轻轻烧过,以烧死霉菌的孢子,或再用0.1%的升汞水浸孢几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接种块切取时应注意。接种块必须在该菌菌丝分布的范围内切取。所以,菌丝生长缓慢的种类应浅取;菌种生长快的种类可以深取。同时。还应根据菇菌的种类、木材质地、菇(耳)木粗细、发育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菌丝分布的范围。然后用一把利刀进行切取。接种块应尽量小些,以减少杂菌感染机会,提离菌种的纯度。接种块移到培养基上,就应该放到适合菌丝生长的22℃~26℃的温室或温箱中培养,使菌丝恢复生长。
(2)土中菌丝分离:食用菌种类很多,许多土生的食用菌;孢子不易萌发。组织分离也不易成功,用土中菌丝分离获得纯种的方法,叫土中菌丝分离。
土中菌丝分离时要注意,由于土中菌丝体的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土壤微生物,因此分离时必须尽可能避开这些微生物的干扰,尽可能批取清洁菌丝素的尖端、不带杂物的菌丝接种,反复用无菌水冲洗,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如40微克/升的链霉素或金霉素。如发现感染细菌,可以把菌落边缘的菌丝挑出来,接种到木屑培养基中。因细菌没有分解木质素的能力,因此在木屑培养基中不易扩展;只局限于接种处。待菌丝长出感染区后,就可以再进行扩大提纯了。
(3)子实体基部分离:从瓶栽、袋栽或大床栽培的子实体基部分离出新菌丝的方法,叫子实体基部分离,现以袋栽银耳为例说明:
从出耳早、出耳率离、无病虫害的栽培室中;选择生活力最强的幼耳5袋,移到气候温和,有散射光的野外场所进行后期培养,以增强菌丝体的生活力。经培养7~10天后,待子实体直径达4~5厘米时便可取回,作为分离的母体。再从中筛选最理想的一朵,用利刀割掉银耳子实体,放置于0℃的冰箱或有敌敌畏的容器中***,以便杀死瓶中的害虫。然后用75%酒精或升汞擦洗耳基和袋子外边的杂质,连同接种工具、接种培养基等移进无菌室。经灭菌后,用接种刀把袋口上部约15毫米厚的老菌根挖除,并进行培养。待袋口露出白色菌丝时,用接种针挑取一块半粒米大的白色菌结体,迅速移入母种试管培养基的中央,轻轻地脱去接种针,塞上棉塞。为了能够获得较多的母种,一次接种量要有100—200支试管,以便从中选择。分离后应及时移入22℃—24℃恒温箱或温室中培养。由于培养基内水分较多,菌丝恢复要比耳木分离得快。经2-3天后,分离物的边缘就可看到白色菌丝。每天要至少观察两次,以便提纯。观察、提纯方法与耳木分离法担同。经适温培养10-15天后,当接种块扭结团出现红、***水珠时,即可扩大原种。
(二)原种和栽培种的接种培养
母种获得以后,为了满足菌种生产的需要。应选出优良、纯度高的母种进一步扩大为原种。
原种培养基一般采用棉籽壳、木屑、草类等培养基。
瓶装或袋装的原种培养基灭菌后,可送入灭过菌的接种箱内,待瓶中的培养基冷至30℃以下,可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接种。
菌种瓶(袋)放入培养室时,要经常进行检查,一经发现杂菌污染,立即取出。培养成的原种,菌丝体必须健壮有力,紧贴瓶壁而不干缩,颜色纯正,具有一定清香味,生活力强,扩制成栽培种时吃料快。
栽培种就是将原种进一步扩大培养成***种,它和原种的接种及培养相同。一般香菇、平菇、冬菇、猴头、木耳、银耳的栽培种多用锯木、棉皮作培养基。蘑菇多用粪草做培养料。
栽培种要求料块不脱水干缩。菌丝体健壮有力、颜色纯正,有清香味,无老化现象,无杂菌污染,有的种许可有少量原基,接入栽培料后,发菌快,长势好,生活力强。
原种在接栽培种时,原种瓶口的一层菌丝体应挖去不用。
(三)液体种的简单培养
目前,用液体深层发酵法生产菌种,具有生产量大、周期短、菌龄整齐、成本低廉、接种方便等特点,是实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目标。现将液体种培育过程简述于后,供参考。
简言之就是将纯正优良的菌种,接入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不加凝固剂),使菌丝繁殖形成大量小菌球,然后将这种培养基拌入木屑或棉籽皮料内,制成菌块、培养其形成子实体。还可用于制原种、栽培种。
培养液体菌种,可将培养液装入三角瓶中,约占空瓶的五分之一重量。用摇瓶机(也称摇床)来培养。摇瓶机有旋转式和往复式两种,一般多用往复式。液体培养基可用马铃薯汁(加糖),麦芽汁配制,也可用玉米粉、豆饼粉、糖、无机盐等配制。可以混合培养基,因适用于多种食用菌和药用菌的培养,均有好效果。组分:豆饼粉2%,玉米粉1%,葡萄糖3%,酵母粉0.5%,磷酸二氢钾0.1%,碳酸钙0.2%,pH自然,12℃灭菌半小时。然后接种培养。
如果生产量较大,在三角瓶的基础上,再逐级扩大种子缸,发酵罐中进行液体深层通气发酵,产生大量菌种。但由于生产中要求设备繁多,技术性强,我们还应创造条件;实现食用菌栽培的现代化。
(四)菌种质量的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做出菇试验。但是时间比较长。在购置菌种时,或在菌种生产中,如何能知菌丝生长情况,快速判断菌种质量?我们介绍几种方法:
1.肉眼观察:优良菌种菌丝浓白,绒状,粗壮密集,生长整齐,速度快,香味浓厚。
2.优良菌种标准可归纳为:"纯、香、正、壮、润"五个字。检查时,打开瓶塞,从菌种瓶中部取出小块菌丝体,观察色泽,闻其气味,手捏料块检查其含水量,看是否符合上述要求标准。
3.显微镜检查:挑取少量菌丝,置显微镜上观察其形态,菌丝分枝,分隔情况,锁状联合,细胞膜的厚薄。培养观察:从菌种瓶中挑取小块菌丝体,接种斜面试管培养基上,置23℃~25℃恒温中培养,经五周后检查菌种生活力。如果菌丝生长快,旺盛纯一,健壮浓厚,长且整齐,则表示菌种的生活力强。
4.分块法:在桌上放一张白纸,把菌龄相同的菌种从瓶内取出一大块,用手分成2块,再把2块分成4块,4块分成8块,依次进行。优良菌种整块多,碎渣少。劣次菌整块少,碎渣多。
5.液体菌种鉴别:当三角瓶或发酵缸培养3-7天后,如液面出现气泡,产生"油皮"、混浊等现象,说明菌种本身带有杂菌。如菌块上浮,或迟迟长出很薄的菌丝层,则说明菌种生活力弱。白块四周的菌丝生长快、浓白、棉絮状,表明菌种生命力强。
(五)菌种生产过程中的杂茵防治
在生产菌种时,要时刻注意杂菌污染,以防为主,一旦发生,根治很不容易。所以整个制种过程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箱及所有分离、接种的用具、器皿,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的双手要用消毒剂清洗,并穿戴消过毒的工作服、帽和口罩,动作要敏捷、准确,尽量不要讲话走动,以防空气中的杂菌感染。
分离母种时,选择出菇早、生活力强,第一潮菇是关键,因它生活力强,接种后迅速占领阵地,无杂菌侵入的机会。
被污染的菌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是灭菌不彻底所致,或因接种时无菌操作不严、瓶盖不合适造成的。所以灭菌一定要彻底,最好在接种萌将培养基置25℃左右温箱中做效果检查,经2天不长杂菌,说明彻底,可以使用,接种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
污染杂菌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分离母种时感染杂菌,因种菇表面带菌,消毒不彻底,通过组织块将杂菌带入培养基。
污染机会很多,要注意环境消毒,按无菌操作规程彻底灭菌,层层把关,环环抓紧,严加注意;提离菌种质量。
凤尾菇的种植方法?1、菌种选择:选择菌丝洁白、健壮、菌龄在20天左右的菌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菌种传管次数不能太多,污染的菌种绝对不能用,否则给菌床带来大量杂菌
2、场地消毒:凤尾菇栽培场地要消毒,先用石灰水喷洒一遍,再用杀虫剂喷洒,以消灭栽培环境范围的杂菌与害虫,室内要闭门熏蒸,喷洒石灰水、杀虫剂。
3、菇前管理:出菇前的管理主要是保温发菌,室内注意通风,阳畦注意温度变化。并及时观察料面有无杂菌污染,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菇后管理:出菇后菇房最好保持20~25℃之间,注意通风,给予一定散射光照,促进原基分化。幼小菇蕾不能直接***,应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菌盖展平需水量最大,此时应加***。
5、适时采收:当子实体转入成熟期,菌盖充分展开,边缘上卷时,应及时采收。采收一批后,应将床面进行一次清理,并将料稍加压实,停水3~4天,让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后再补水。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