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条锈病好的研究方向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177 次

小麦条锈病研究的重要性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条锈病作为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给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研究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和病害机理,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特点

小麦条锈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或黄褐色的条斑,形似锈迹,故称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易于传播,且病害发展迅速,一旦发生,容易引起小麦的大面积死亡。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优选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

二、加强管理:加强小麦种植的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可以遏制病害的扩散。

三、化学防治: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对小麦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

四、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剂,如拮抗菌、生物菌剂等,对小麦进行防治,可以避免化学防治对环境的污染。

小麦条锈病研究的未来方向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小麦条锈病的病害机理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可以为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二、小麦条锈病的抗病机理研究:通过研究小麦的抗病机理,可以筛选出更加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为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提供更好的品种资源。

三、小麦条锈病的生物防治研究:通过研究小麦条锈病的生物防治剂和防治机理,可以为小麦的生物防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四、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治研究:通过综合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优选品种和加强管理等手段,对小麦条锈病进行综合防治,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小麦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一:小麦条锈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小麦条锈病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红褐色或黄褐色的条斑,形似锈迹。

问题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优选品种、加强管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问题三:小麦条锈病的病因是什么?

答:小麦条锈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

问题四:小麦条锈病的生物防治剂有哪些?

答:小麦条锈病的生物防治剂主要有拮抗菌、生物菌剂等。

问题五: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是什么?

答: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是综合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优选品种和加强管理等手段,对小麦条锈病进行综合防治。

相关拓展:

问:小麦秆锈病的研究有哪些?

对小麦秆锈病(Pucciniagraminisf.sp.tritici)抗病基因的研究开展较早,已发现70多个小麦抗秆锈性基因,并且已把40多个抗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表14-5已正式命名的小麦抗秆锈病基因

)抗秆锈性基因来源广泛,除来自小麦属各种之外,还来自小麦的近缘属,如Sr24Sr25Sr26Sr43来自彭梯卡偃麦草(长穗偃麦草),Sr33来自方穗山羊草,Sr34来自顶芒山羊草,Sr38来自偏凸山羊草,Sr32Sr39来自拟斯卑尔脱山羊草,Sr33Sr45来敏瞎自粗山羊草,Sr27Sr31来自普通黑麦等在未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中,SrAgi来自中间偃麦草,SrAe来自尾状山羊草,SrASrDSrX来自粗山羊草等

各抗病基因单基因系控制的低反应型已基本清楚低反应型是指在18℃下,且对抗病基因无加性或抑制作用的条件下对无毒菌系的反应型是基本表现型Sr6Sr10Sr12Sr15Sr17等基因对温度敏感,温度增高,抗病性降低,而Sr13随温度增高,抗病性增强多数基因表现显性,Sr7bSr10不完全显性,sr2sr17隐性,Sr30近隐性,Sr6Sr12对部分秆锈菌菌系的抗病性为隐性与其他抗病基因的连锁情况,除了在上一节提到的与抗条锈病基因的连锁外,世和还有Sr23与Lr16,Sr24与Lr24,Sr25与Lr19以及Sr39与Lr35之间的连锁等在Sr7Sr8Sr9的位点上存桥返空在复等位基因Sr2Sr26Sr31等为著名的持久抗病基因

问: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该如何防治?

小麦是我国很多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在小麦生长时期,经常出现各种病害,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有很大的危害,比如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那么该如何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小麦是我国很多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在小麦生长时期,经常出现各种病害,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有很大的危害,比如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那么该如何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小麦条锈病属于气传病害,要想有效控制其为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品种选用方面,应做到抗锈品种的布局合理以及品种的定期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防止抗性丧失。
2、适时播种
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通常在10月中下旬播种小麦比较容易在春前发病,在11月之后播种小麦往往就不容易发病,而且发病的时间也比较晚。
所以在种植小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迟播种时间。
3、种植密度
播种密度不宜过大,每亩25-30斤即可,可根据地块的肥沃度,适当增加或减少。
播种深度要把握在5cm左右,过浅不能低于3cm,过深不能高于8cm。
4、科学肥水管理
施用氮肥较多的小麦在一般情况下的发病程度也比较严重,所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该合理施用氮肥,速效氮的施用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对于两季田块应注意深沟高厢,在土壤湿度大的时候或者雨后尽快开沟排水,更好避免条锈病的发生。
5、药剂防治
已经出现条锈病的话,要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60克/亩、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3毫升/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亩、30%氟环唑悬浮剂20-25毫升/亩、250克/升戊唑醇水乳剂30毫升/亩等等,根据田间条锈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防治效果,间隔7-10天,可喷施2-3次。
小麦赤霉病如何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岁历衫多个抗赤霉病品种,7个抗赤霉病品种已经通过审定。
在赤霉病发生严重的地区,首选抗赤霉病品种,有效预防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
2、做好排水措施
如果是地势比较洼的农田,遇到雨天时,注意做好排水措施,田间不可长时间有积水,积水过多也会增加赤霉病的感染几率。
3、注意追肥使用量
年后追肥要烂扰注意使用量,不要过多,如果小麦出现了旺长,感染赤霉病的几率也会加大,相反,如果小麦长势正常,自身的抵抗力相比会增加,减少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4、药剂防治
小麦赤霉病要以预防为主,一定要在赤霉病发生前喷药防治。
目前比较优秀的杀菌剂有戊唑·咪鲜胺、氰烯.戊唑醇等药剂。
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5-35克/亩,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毫升/亩,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不但具有预防作用,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发生病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会造成小麦绝收,因此为乎腔了有效提高小麦种植产量,一定要做好管理防治工作。

问:小麦锈病治疗

治疗剂的应用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新方向,已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并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国内已往所应用的防锈药剂,仍局限于保护剂。1958年通过温室小麦幼苗的接种喷药试验,从将近300种化学药剂中选出氨基苯磺酸及其钠盐、氨基磺酸钙、氨基磺酸铵及盐酸苯肼等5种药剂对小麦三种锈病(条锈、叶锈、干锈)均具有优良的治疗效果。这5种药剂中以氨基苯磺酸及其钠盐和氨基磺酸钙的治疗效果较为突出。喷布0.4%氨基苯磺酸、1%氨基苯磺酸钠和0.5%氨基磺酸钙后对条锈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70%、65%和70%;对叶锈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80.7%、73.2%和84.4%,喷布的浓度愈高防治效果愈大,每次喷药的有效时期约为二星期。1959年先后在福建省莆田县、安徽省歙县和宿县、河南信阳及吉林公主岭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一致肯定了温室的结果。每亩用量为200—300斤水溶液,喷施2—3次。0.4%氨基苯磺酸对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2%、93.7%和89.2%;1%氨基苯磺酸钠对三种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7.3%、85.8%和84.1%;0.8%氨基磺酸钙对三种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2%、96.6%及77.7%,但使用后叶部呈现药害。同样情况下波美0.5度石硫合剂对三种锈病的平均防治效果仅为50%左右。氨基苯磺酸钠易溶于水,当使用30%的浓度,每亩喷施6斤时,对秆锈病的防治效果仍然良好,有希望应用于大面积飞机防治。磺酸制剂除了能抑制锈菌夏孢子形成外还能改变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反应。对条锈病高度感染的碧玛一号(反应类型为“4”)喷药后变为高度抵抗(反应类型为“1”),产生典型的过敏性枯斑。喷布氨基苯磺酸后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产(5—30%),对种子萌发并无不良影响,但氨基磺酸钙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应用氨基苯磺酸的植株所产种子经初步分析发现种子含有微量药剂,对人畜无不良影响;喷布浓度为0.4%时种子含药量仅为2.28—7.80微克/每克种子重,其中至少有一半药量由喷布于穗部的药附着于种子表面。锈菌夏孢子发芽试验证明,水洋菜中含0.01—0.04M氨基苯磺酸时由于酸性较强(pH3—4),对孢子发芽有抑制作用;当pH值调节至6以上时,孢子仍能正常萌发。叶面喷施氨基苯磺酸后亦因酸度提高,对孢子萌发亦有抑制作用。氨基苯磺酸在植株体内的抑菌浓度视药剂在接种后施用的早晚而有差异,接种后1—5天施用0.01M浓度后的体内,药剂最终抑菌浓度为125—401微克/每克鲜叶重。黑麦成株试验局部施药后在短期内卽转运至未喷药的部位,距施药部位愈远的叶片、叶鞘和茎干含药量愈低;小麦幼苗第一叶喷药后6天第二叶卽含有很高药量,19天后仍保持900微克/每克鲜叶,高于有效抑菌浓度。氨基苯磺酸在植株体内抑菌作用的机制仍须进一步进行研究。

问: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年份为____。

D

问: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年份为____。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