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锈病的病原物
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主要为小麦叶锈菌,是一种真菌,属于锈菌科。小麦叶锈病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凋萎、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一、小麦叶锈菌的生物学特性
小麦叶锈菌是一种寄生真菌,其寄生范围仅限于小麦等禾本科植物。它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一般来说,小麦叶锈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在75%~90%之间。小麦叶锈菌的繁殖需要光照,但过强的光照会抑制其生长。
二、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方法
为了控制小麦叶锈病,农民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防范为主,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残体和秸秆等。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2.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叶锈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已经选育出多个抗病品种,可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3.施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安全、环保的农药,可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生物农药可供选择,如枯草芽孢杆菌、拟青霉素等。
4.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控制小麦叶锈病的方法。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可能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化学农药,并按照说明书使用。
三、小麦叶锈病的危害和影响
小麦叶锈病对小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产量:小麦叶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凋萎、变黄,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
2.影响品质:小麦叶锈病会导致小麦籽粒变小、变形,降低小麦品质。
3.传播病害: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传染性病害,病害严重时会通过风、水、昆虫等途径进行传播,威胁到整个产区的小麦生产。
四、小麦叶锈病的相关问题
1.小麦叶锈病的成因是什么?
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发生和发展需要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
2.小麦叶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小麦叶锈病会降低小麦产量、影响小麦品质,同时还会通过风、水、昆虫等途径进行传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如何预防小麦叶锈病?
预防小麦叶锈病可以采取防范为主、选用抗病品种、施用生物农药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措施。
4.小麦叶锈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麦叶锈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施用生物农药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方法控制病害。
5.小麦叶锈病的症状是什么?
小麦叶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变黄、凋萎、甚至死亡,同时还会出现黄褐色的锈斑和黑色的小孢子囊。
相关拓展:
问:小麦叶锈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小麦叶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小麦锈病属于真菌类型的病害。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分别是由秆锈病菌、叶锈病菌和条锈病菌引起的、发生在小麦的病害,是一种真菌病。
真菌感染会出现白霜、或者铁锈。小麦锈病是真菌类型的病害。小麦锈病是真菌感染,可分为叶锈,条锈和秆锈三种。直观表现衫茄是真菌有脓液腥臭味。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春含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小麦简介: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2024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2024年,中国农科院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并首次获得小麦D基因组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2024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或森察结构和表达特征。这一成果5月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自然》上。
问:小麦叶锈病的病原物有哪些表现形式?
病原物为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reconditaRob.exDesm.f.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小麦叶锈病菌是转主寄生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国外证实,唐松草和小乌头是叶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病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及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
病菌的夏孢子单胞,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有6~8个散生的发芽孔,表面有微刺。冬孢子椭圆至棍棒形,双胞,上宽下窄,顶端通常平截或倾斜,暗褐色伏稿肢。
叶锈病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度15~20℃,潜育适温18~22℃,适温下敬烂潜育期为5~7d。叶锈菌对湿度的要求不很严格,夏孢子在相对湿度95%时即可萌发。
叶锈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采用洛夫林10、6068、IRN66-331、东方红3号、丰产3号、白包和太山4号等鉴缺世别寄主,鉴定出叶中4号、叶中34和叶中38等多个生理小种。其中,叶中4号和叶中34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小种。
问:比较3种小麦锈病菌的症状及病原特点。
3种锈病症状的共同特点是在受侵染叶片或秆上出现鲜***、红褐色或深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散,呈铁锈状,故称锈病。后期病部还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可简单地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块大红斑”。3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冬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表17-3)。表17-33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及病原特点
项目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危害
部位叶片为主,也危害叶鞘、茎秆
和穗叶片为主,叶鞘次之,茎秆少,
穗部偶尔发现危害茎秆和叶鞘为主,也危害叶片
和穗,有时芒电受害夏孢
子堆小,鲜***长椭圆形,和成株
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
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破
裂不明显大,长椭圆形,高隆起,黄褐
色,不规则散生.表皮破裂不
显著大,长椭圆形,红褐色,常愈
合成大斑,成熟时突破表皮,
散出褐色夏孢子粉冬孢
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表皮
下,灰黑色多生于叶背,埋生于表皮下,
散生,黑色,椭圆形,不突破
表皮散生在茎秆、叶鞘上,常在夏
孢子堆附近产生;黑色.长椭
圆形至狭长形,后期破裂散出
黑色冬孢子粉
问:扁桃体炎、猩红热、手足癣、稻瘟病和小麦叶锈病等均由细菌和真菌的一些种类营______生活的引起的
扁桃体炎的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他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也可引起;猩红热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也称为化脓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手足癣是指皮肤癣菌侵犯指趾、趾间、掌跖部所引起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及表皮癣菌等;稻瘟病和小麦叶锈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这些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寄主体内,使寄主患病、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故答案为:寄生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植乐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