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9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9是当前农业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麦叶锈病一直是制约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Lr9基因的发现和应用,为小麦抗叶锈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小麦抗叶锈病的背景、Lr9基因的发现、Lr9基因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小麦抗叶锈病的背景
小麦叶锈病是由叶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这种病害在小麦生长期内容易发生,给小麦产量带来很大的损失。叶锈菌有多个生理小种,不同生理小种之间的抗性差异很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叶锈病的生理小种不断变异,对小麦的危害也不断加剧。
二、Lr9基因的发现
Lr9基因最早是在小麦的野生亲本Aegilopstauschii中被发现的。Lr9基因是一种显性抗性基因,能够对小麦叶锈病的多个生理小种产生抗性。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Lr9基因编码了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够与叶锈菌的一种分泌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叶锈菌的生长和繁殖。
三、Lr9基因的应用
随着Lr9基因的发现,科学家开始探索如何将这种基因应用于小麦育种中。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有不少小麦品种应用了Lr9基因,这些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明显提高。同时,科学家也在进一步研究Lr9基因的作用机制,以期更好地应用于小麦育种。
四、Lr9基因的未来展望
Lr9基因的发现和应用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Lr9基因虽然能够对多个生理小种的叶锈菌产生抗性,但是也有一些生理小种对Lr9基因具有抗性。Lr9基因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未来,科学家将继续探索Lr9基因的作用机制和应用价值,以期更好地应用于小麦育种。
五、相关问题
Lr9基因最早是在小麦的野生亲本Aegilopstauschii中被发现的。
Lr9基因能够对多个生理小种的叶锈菌产生抗性。
Lr9基因编码了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够与叶锈菌的一种分泌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叶锈菌的生长和繁殖。
Lr9基因虽然能够对多个生理小种的叶锈菌产生抗性,但是也有一些生理小种对Lr9基因具有抗性。Lr9基因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未来,科学家将继续探索Lr9基因的作用机制和应用价值,以期更好地应用于小麦育种。
相关拓展:
问:小麦叶锈病是什么?
针对小麦叶锈病(Pucciniareconditef.sp.tritici)的抗病基因的鉴定工作成绩最大,迄今已发表的抗叶锈病基因近90个,其中已经正式命名的有63个(
表14-6已正式命名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
)已定位在小麦特定的染色体上已定名的63个抗叶锈基因中,有34个来自小麦亲缘种属已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一般表现为显性遗传,Lr30Lr37为隐性,Lr13Lr17Lr21等有时表现不完全显性在Lr2Lr3Lr14Lr17Lr22等位点存在复等位基因如前数改所述,若抗叶锈病基因与抗条锈病基因抗秆锈病基因连锁Lr27与Lr31互补,需同时存在,才表达抗病性Lr12Lr13Lr22aLr22bLr35Lr48Lr49等基因表达成株抗病性,Lr56在苗期抗病,其余基因全生育期表达,Lr34和Lr46控制慢锈性少数基因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Lr23需在25℃下,Lr34需在10℃下,Lr37需在18℃下鉴定
我国小麦品种中含有Lr1基因,目前仍然有效Lr3Lr16和Lr26是我国小麦品种携带的主要已知抗叶锈基因Lr9来源于小伞山羊草,对我国叶锈病菌抗病性较强Lr19与***面粉基因紧密连锁,曾影响其使用,该问题已获解决,保加利亚的许多小麦品种中含有该基因,是主要抗源,我国仅有少数毒性菌株Lr21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较少,应用潜力较大Lr24在国外一些麦区已经失效,国内匹配毒性基因频率也有所上升Lr25与抗白粉病的基薯蔽判因Pm8连锁,是优良的抗叶锈病基因Lr26与Yr9Sr31Pm8等基因连锁,在育种中曾被广泛使用,现单独使用已经失效,与其他基因复合使用,可以提高抗病性Lr29的抗病效果很强,在我国也同样表现良好Lr32抗病性很强,但至今在生产上未被利用Lr34是慢锈性基因,在生产中表现持久抗锈性Lr35为成株抗病基因,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的品种中即含有Lr35,迄并扮今抗病性仍好Lr37与Sr38Yr17紧密连锁,成株抗病性强Lr38Lr39Lr42Lr43Lr45等基因在我国表现较强的抗叶锈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Lr46是有效的慢锈性基因,具有该基因的Pavon76品种在墨西哥种植20余年,仍然表现良好的抗锈性,与其他抗锈基因聚合后可明显提高抗锈性
问:如何将分子标记应用于作物育种的抗病育种
利用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定位与植物抗病或发育有关的基因,然后可以将基因克隆出来之后转入对照植物,可以提高植物抗病抗逆或促进郑型发育。以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条锈病抗病育种上的运用为例。
分子标记
在农业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分子标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作物种质资源和育种的研究,特别是在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和标记目的性状基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化标记相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①在植物体的多个组织及生育阶段均可检测到,不受时空限制。②数量多,遍及整个基因组。③有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能够鉴别基因型纯合与否,提供完整的基因型。在标记小麦抗叶锈病基因方面,分子标记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小麦抗锈遗传机制。通过找到与抗锈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但能在遗传背景不同的育种材料中特异性的检测目的基因,而且可以在任一生育阶段同时对多个抗性基因进行筛选,这为了解抗源和抗病品种中所含有的抗性基因提供了更为迅速、稳定、可靠的方法。
目前,用于标记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主要有以下几种:
2.lRFLP技术在小麦抗叶锈病基因标记中的应用
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作为遗传分析的工具开始于1974年,80年***始应用于植物。其基本原理是物种的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下,产生相当多的、大小不等的DN***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做探针把与被标记DNA相关的片段检测出来,从而构建出多态性图谱;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的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RFL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标记和定位小麦的目的基因。
在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RFLP标记方面,SCHACHERMAYR等[8]将一编码受体蛋白激酶的Lrkl0基因的3.9Kb的HindⅢ片段用PstⅠ分成六个亚片段,将这些亚片段作为RFLP标记,寻找到了特做宽异的Lrk10片段可作为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0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将这一亚片段与已知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进行Southern杂交,发现这一3.9Kb的HindⅢ片段仅存在于纯丛亮携带抗叶锈病基因Lr10的近等基因系中。进一步将此RFLP标记Krkl0-6转变为STS标记STSLrkl0一6,发现一282bp的片段仅存在于携带Lr10的品种中,F2群体分离进一步证明此282bp的片段与Lr10紧密连锁。SCHACHERMAYR等[9]利用近等基因系找到了与抗叶锈病基因Lr24紧密连锁的RFLP和RAPD的标记。在供试的115个RFLP探针中,其中6个与Lr24紧密连锁,从360个随机RAPD引物中,找到了11个能够揭示多态性的引物,其中一个与Lr24紧密连锁,并将该RAPD产物克隆、测序将其转化为更为稳定可靠的STS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FEUILLET等[10]利用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Lr1/6*Thatcher和Thatcher及感病品种Frisal,通过F2群体分离,将37个RFLP中的16个定位在了第五部分同源群,而且能在Lr1/6*Thatcher和Frisal之间揭示多态性,I1个RFLP探针能在近等基因系间揭示多态性,F2群体分离分析发现,其中3个与抗性基因连锁,其中一定位在染色体5D上的探针pTAG621证明与Lr1紧密连锁,并将这一RFLP标记转化为了更为可靠的STS标记。
AUTRIQUE[11]等利用4种含不同抗性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根据抗性基因在其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选择克隆,同时,从大麦的RFLP连锁图谱和D一基因组RFLP图谱中,挑选了其它的克隆。通过杂交的方法来寻找多态性分子标记。结果发现,定位在染色体7DL和3DL上的8个分子标记,与抗性基因Lr19和Lr24共分离;来自Aegilopsumbellulata的Lr9,被定位在染色体6B上,一克隆XksuD27与Lr9共分离,以及与Lr32紧密连锁的两个RFLP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3.3土2.6)cM和(6.9土3.6)cM。
2.2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RAPD标记
NAIK等[12]利用含Lr28的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从8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一个能在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中揭示多态性的RAPD标记OPJ一O1。将此387bp的多态性产物克隆、测序,将其设计成更为稳定的STS标记,利用BSA法,对F3群体进行分析,发现387bp的特异性产物只出现在抗性群体中,而在感病群体中表现缺失。证明了RAPD标记OPJ一O1和STS标记均与Lr28紧密连锁。SIELDLER等[13]利用400个随机引物和14个DNA探针筛选近等基因系Lr9的多态性,并通过F2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2个RAPD标记和一个RFLP标记可以区分抗感品系,且与Lr9紧密连锁。WILLIAM等[14]利用RAPD技术,从40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3个能在抗病群体和感病群体中揭示多态性的引物0PG-05、0P1-16和OPR-03,将其克隆转化成探针后,对重组群体进行Southern杂交,确定其中前两个探针与持久抗叶锈病基因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紧密连锁,其中定位在7BL上的QTL与抗叶锈病基因Lr34部分同源。SCHACHERMAYR等[15]从39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3个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9连锁的RAPD标记,将其特异性产物克隆、测序,然后转化成更为稳定的STS标记,F2、F3分离群体检测发现,所有的3个RAPD标记0PA-07、0PJ-l3、OPR-15和一RFLP标记cMWG684与Lr9紧密连锁。另一RFLP标记PSR546也与Lr9紧密连锁,并与上述四个
DNA标记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8士2.4)cM,此标记被定位在小麦染色体长臂6BL上。D***RYVER等[16]利用含Lr24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在125个随机引物中,只有引物OP-H5能在抗病亲本RL6064中扩
增出一700bp的特异性的条带,而在感病亲本Thatcher中没有。F2群体分离证明,该标记与Lr24完全连锁。将其转变成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其它分子标记
虽然RFLP和RAPD是两种比较普遍的分子标记,但RFLP在小麦中检测的多态性较低,仅为20%--38%。RAPD是方便经济的分子标记,但是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其它的分子标记,如SSR、ISSR和AFLP的综合信息量大,在作物特别是小麦遗传资源的研究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育种实践,并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寻找与重要的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又称分子育种)和通过作图克隆基因的基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assist***-selection简称MAS)是生物技术与传统遗传育种相结合而形成的,它可以减少传统的回交育种过程中很难消除的连锁累赘,还可以把不同抗叶锈病基因聚合到同一优良品种中,实现同效基因的累加作用,获得持久抗性。在获得稳定的分子标记的基础上,通过染色体步行(Chromosomewalking)等方法分离克隆该基因。
由于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和完善,因此还不能作为一种育种方法单独使用。我国传统育种经验丰富,应注意将分子标记这一先进技术与育种家的丰富经验相结合,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问: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在农业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分子标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作物种质资源和育种的研究,特别是在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和标记目的性状基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形态标记(morphologicamarkers)即植物的外部特征特性,如株高、穗长、粒色、千粒重等。此种形态标记简单直观,但是形态标记数少、多态性差、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在小麦抗叶锈病基因标记方面,SINGH[5]曾利用形态标记发现慢叶锈基因Lr34和小麦叶片尖部坏死基因紧密连锁。
细胞标记(cytologicalmarkers)主要是染色体核型(染色体鼠数目、大小、随体、着丝点位置等)和带型(C带、N带、G带等),这类标记的缺点是数目有限。目前,还未发现用其进行小麦抗叶锈基因的标记。
生化标记(biochemicalmarkers)主要包括同工酶和储藏蛋白。生化标记具有经济方便的优点,但其标记数有限。D***lD[6]等曾利用生化标记内肽酶同工酶EP-Dld作为遗传标记对以Thatcher为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进行连锁分析,发现EP-Dld与Lr19紧密连锁,重组值为(0.01士0.09)个作图单位。WINZELER[7]等利用含Lr19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发现生化标记内肽酶同工酶EP-Dl的无效等位基因EP-Dlc可以作为与Lr19紧密连锁的生化标记,遗传距离为(0.33士0.33)cM。
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化标记相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①在植物体的多个组织及生育阶段均可检测到,不受时空限制。②数量多,遍及整个基因组。③有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能够鉴别基因型纯合与否,提供完整的基因型。在标记小麦抗叶锈病基因方面,分子标记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小麦抗锈遗传机制。通过找到与抗锈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但能在遗传背景不同的育种材料中特异性的检测目的基因,而且可以在任一生育阶段同时对多个抗性基因进行筛选,这为了解抗源和抗病品种中所含有的抗性基因提供了更为迅速、稳定、可靠的方法。
目前,用于标记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主要有以下几种:
2.lRFLP技术在小麦抗叶锈病基因标记中的应用
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作为遗传分析的工具开始于1974年,80年***始应用于植物。其基本原理是物种的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下,产生相当多的、大小不等的DN***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做探针把与被标记DNA相关的片段检测出来,从而构建出多态性图谱;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的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RFL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标记和定位小麦的目的基因。
在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RFLP标记方面,SCHACHERMAYR等[8]将一编码受体蛋白激酶的Lrkl0基因的3.9Kb的HindⅢ片段用PstⅠ分成六个亚片段,将这些亚片段作为RFLP标记,寻找到了特异的Lrk10片段可作为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0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将这一亚片段与已知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进行Southern杂交,发现这一3.9Kb的HindⅢ片段仅存在于携带抗叶锈病基因Lr10的近等基因系中。进一步将此RFLP标记Krkl0-6转变为STS标记STSLrkl0一6,发现一282bp的片段仅存在于携带Lr10的品种中,F2群体分离进一步证明此282bp的片段与Lr10紧密连锁。SCHACHERMAYR等[9]利用近等基因系找到了与抗叶锈病基因Lr24紧密连锁的RFLP和RAPD的标记。在供试的115个RFLP探针中,其中6个与Lr24紧密连锁,从360个随机RAPD引物中,找到了11个能够揭示多态性的引物,其中一个与Lr24紧密连锁,并将该RAPD产物克隆、测序将其转化为更为稳定可靠的STS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FEUILLET等[10]利用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Lr1/6*Thatcher和Thatcher及感病品种Frisal,通过F2群体分离,将37个RFLP中的16个定位在了第五部分同源群,而且能在Lr1/6*Thatcher和Frisal之间揭示多态性,I1个RFLP探针能在近等基因系间揭示多态性,F2群体分离分析发现,其中3个与抗性基因连锁,其中一定位在染色体5D上的探针pTAG621证明与Lr1紧密连锁,并将这一RFLP标记转化为了更为可靠的STS标记。
AUTRIQUE[11]等利用4种含不同抗性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根据抗性基因在其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选择克隆,同时,从大麦的RFLP连锁图谱和D一基因组RFLP图谱中,挑选了其它的克隆。通过杂交的方法来寻找多态性分子标记。结果发现,定位在染色体7DL和3DL上的8个分子标记,与抗性基因Lr19和Lr24共分离;来自Aegilopsumbellulata的Lr9,被定位在染色体6B上,一克隆XksuD27与Lr9共分离,以及与Lr32紧密连锁的两个RFLP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3.3土2.6)cM和(6.9土3.6)cM。
2.2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RAPD标记
NAIK等[12]利用含Lr28的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从8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一个能在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中揭示多态性的RAPD标记OPJ一O1。将此387bp的多态性产物克隆、测序,将其设计成更为稳定的STS标记,利用BSA法,对F3群体进行分析,发现387bp的特异性产物只出现在抗性群体中,而在感病群体中表现缺失。证明了RAPD标记OPJ一O1和STS标记均与Lr28紧密连锁。SIELDLER等[13]利用400个随机引物和14个DNA探针筛选近等基因系Lr9的多态性,并通过F2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2个RAPD标记和一个RFLP标记可以区分抗感品系,且与Lr9紧密连锁。WILLIAM等[14]利用RAPD技术,从40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3个能在抗病群体和感病群体中揭示多态性的引物0PG-05、0P1-16和OPR-03,将其克隆转化成探针后,对重组群体进行Southern杂交,确定其中前两个探针与持久抗叶锈病基因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紧密连锁,其中定位在7BL上的QTL与抗叶锈病基因Lr34部分同源。SCHACHERMAYR等[15]从39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3个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9连锁的RAPD标记,将其特异性产物克隆、测序,然后转化成更为稳定的STS标记,F2、F3分离群体检测发现,所有的3个RAPD标记0PA-07、0PJ-l3、OPR-15和一RFLP标记cMWG684与Lr9紧密连锁。另一RFLP标记PSR546也与Lr9紧密连锁,并与上述四个
DNA标记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8士2.4)cM,此标记被定位在小麦染色体长臂6BL上。D***RYVER等[16]利用含Lr24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在125个随机引物中,只有引物OP-H5能在抗病亲本RL6064中扩
增出一700bp的特异性的条带,而在感病亲本Thatcher中没有。F2群体分离证明,该标记与Lr24完全连锁。将其转变成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其它分子标记
虽然RFLP和RAPD是两种比较普遍的分子标记,但RFLP在小麦中检测的多态性较低,仅为20%--38%。RAPD是方便经济的分子标记,但是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其它的分子标记,如SSR、ISSR和AFLP的综合信息量大,在作物特别是小麦遗传资源的研究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育种实践,并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寻找与重要的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又称分子育种)和通过作图克隆基因的基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assist***-selection简称MAS)是生物技术与传统遗传育种相结合而形成的,它可以减少传统的回交育种过程中很难消除的连锁累赘,还可以把不同抗叶锈病基因聚合到同一优良品种中,实现同效基因的累加作用,获得持久抗性。在获得稳定的分子标记的基础上,通过染色体步行(Chromosomewalking)等方法分离克隆该基因。
由于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和完善,因此还不能作为一种育种方法单独使用。我国传统育种经验丰富,应注意将分子标记这一先进技术与育种家的丰富经验相结合,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问:分子标记方法
分子标记在农业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分子标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作物种质资源和育种的研究,特别是在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和标记目的性状基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形态标记(morphologicamarkers)即植物的外部特征特性,如株高、穗长、粒色、千粒重等。此种形态标记简单直观,但是形态标记数少、多态性差、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在小麦抗叶锈病基因标记方面,SINGH[5]曾利用形态标记发现慢叶锈基因Lr34和小麦叶片尖部坏死基因紧密连锁。
细胞标记(cytologicalmarkers)主要是染色体核型(染色体鼠数目、大小、随体、着丝点位置等)和带型(C带、N带、G带等),这类标记的缺点是数目有限。目前,还未发现用其进行小麦抗叶锈基因的标记。
生化标记(biochemicalmarkers)主要包括同工酶和储藏蛋白。生化标记具有经济方便的优点,但其标记数有限。D***lD[6]等曾利用生化标记内肽酶同工酶EP-Dld作为遗传标记对以Thatcher为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进行连锁分析,发现EP-Dld与Lr19紧密连锁,重组值为(0.01士0.09)个作图单位。WINZELER[7]等利用含Lr19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发现生化标记内肽酶同工酶EP-Dl的无效等位基因EP-Dlc可以作为与Lr19紧密连锁的生化标记,遗传距离为(0.33士0.33)cM。
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生化标记相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①在植物体的多个组织及生育阶段均可检测到,不受时空限制。②数量多,遍及整个基因组。③有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能够鉴别基因型纯合与否,提供完整的基因型。在标记小麦抗叶锈病基因方面,分子标记可以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小麦抗锈遗传机制。通过找到与抗锈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但能在遗传背景不同的育种材料中特异性的检测目的基因,而且可以在任一生育阶段同时对多个抗性基因进行筛选,这为了解抗源和抗病品种中所含有的抗性基因提供了更为迅速、稳定、可靠的方法。
目前,用于标记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主要有以下几种:
2.lRFLP技术在小麦抗叶锈病基因标记中的应用
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作为遗传分析的工具开始于1974年,80年***始应用于植物。其基本原理是物种的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下,产生相当多的、大小不等的DN***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做探针把与被标记DNA相关的片段检测出来,从而构建出多态性图谱;它所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的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RFL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标记和定位小麦的目的基因。
在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RFLP标记方面,SCHACHERMAYR等[8]将一编码受体蛋白激酶的Lrkl0基因的3.9Kb的HindⅢ片段用PstⅠ分成六个亚片段,将这些亚片段作为RFLP标记,寻找到了特异的Lrk10片段可作为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0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将这一亚片段与已知抗性基因的单基因系进行Southern杂交,发现这一3.9Kb的HindⅢ片段仅存在于携带抗叶锈病基因Lr10的近等基因系中。进一步将此RFLP标记Krkl0-6转变为STS标记STSLrkl0一6,发现一282bp的片段仅存在于携带Lr10的品种中,F2群体分离进一步证明此282bp的片段与Lr10紧密连锁。SCHACHERMAYR等[9]利用近等基因系找到了与抗叶锈病基因Lr24紧密连锁的RFLP和RAPD的标记。在供试的115个RFLP探针中,其中6个与Lr24紧密连锁,从360个随机RAPD引物中,找到了11个能够揭示多态性的引物,其中一个与Lr24紧密连锁,并将该RAPD产物克隆、测序将其转化为更为稳定可靠的STS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FEUILLET等[10]利用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Lr1/6*Thatcher和Thatcher及感病品种Frisal,通过F2群体分离,将37个RFLP中的16个定位在了第五部分同源群,而且能在Lr1/6*Thatcher和Frisal之间揭示多态性,I1个RFLP探针能在近等基因系间揭示多态性,F2群体分离分析发现,其中3个与抗性基因连锁,其中一定位在染色体5D上的探针pTAG621证明与Lr1紧密连锁,并将这一RFLP标记转化为了更为可靠的STS标记。
AUTRIQUE[11]等利用4种含不同抗性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根据抗性基因在其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选择克隆,同时,从大麦的RFLP连锁图谱和D一基因组RFLP图谱中,挑选了其它的克隆。通过杂交的方法来寻找多态性分子标记。结果发现,定位在染色体7DL和3DL上的8个分子标记,与抗性基因Lr19和Lr24共分离;来自Aegilopsumbellulata的Lr9,被定位在染色体6B上,一克隆XksuD27与Lr9共分离,以及与Lr32紧密连锁的两个RFLP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3.3土2.6)cM和(6.9土3.6)cM。
2.2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RAPD标记
NAIK等[12]利用含Lr28的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从8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一个能在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中揭示多态性的RAPD标记OPJ一O1。将此387bp的多态性产物克隆、测序,将其设计成更为稳定的STS标记,利用BSA法,对F3群体进行分析,发现387bp的特异性产物只出现在抗性群体中,而在感病群体中表现缺失。证明了RAPD标记OPJ一O1和STS标记均与Lr28紧密连锁。SIELDLER等[13]利用400个随机引物和14个DNA探针筛选近等基因系Lr9的多态性,并通过F2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2个RAPD标记和一个RFLP标记可以区分抗感品系,且与Lr9紧密连锁。WILLIAM等[14]利用RAPD技术,从40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3个能在抗病群体和感病群体中揭示多态性的引物0PG-05、0P1-16和OPR-03,将其克隆转化成探针后,对重组群体进行Southern杂交,确定其中前两个探针与持久抗叶锈病基因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紧密连锁,其中定位在7BL上的QTL与抗叶锈病基因Lr34部分同源。SCHACHERMAYR等[15]从39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3个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9连锁的RAPD标记,将其特异性产物克隆、测序,然后转化成更为稳定的STS标记,F2、F3分离群体检测发现,所有的3个RAPD标记0PA-07、0PJ-l3、OPR-15和一RFLP标记cMWG684与Lr9紧密连锁。另一RFLP标记PSR546也与Lr9紧密连锁,并与上述四个
DNA标记紧密连锁,遗传距离为(8士2.4)cM,此标记被定位在小麦染色体长臂6BL上。D***RYVER等[16]利用含Lr24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在125个随机引物中,只有引物OP-H5能在抗病亲本RL6064中扩
增出一700bp的特异性的条带,而在感病亲本Thatcher中没有。F2群体分离证明,该标记与Lr24完全连锁。将其转变成稳定、可靠的SCAR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其它分子标记
虽然RFLP和RAPD是两种比较普遍的分子标记,但RFLP在小麦中检测的多态性较低,仅为20%--38%。RAPD是方便经济的分子标记,但是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其它的分子标记,如SSR、ISSR和AFLP的综合信息量大,在作物特别是小麦遗传资源的研究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已开始应用于育种实践,并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寻找与重要的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又称分子育种)和通过作图克隆基因的基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assist***-selection简称MAS)是生物技术与传统遗传育种相结合而形成的,它可以减少传统的回交育种过程中很难消除的连锁累赘,还可以把不同抗叶锈病基因聚合到同一优良品种中,实现同效基因的累加作用,获得持久抗性。在获得稳定的分子标记的基础上,通过染色体步行(Chromosomewalking)等方法分离克隆该基因。
由于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和完善,因此还不能作为一种育种方法单独使用。我国传统育种经验丰富,应注意将分子标记这一先进技术与育种家的丰富经验相结合,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