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疱锈病的病状病症 松疱锈病的病状病症是什么
松疱锈病是松树上常见的病害,其病状主要表现为松树针叶上出现褐色锈斑,严重时会导致松树死亡。针对这一问题,农业专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防治措施。
松疱锈病的病因松疱锈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一种名为松疱锈菌的真菌引起的。这种真菌寄生在松树的针叶上,通过孢子的传播使得病害不断扩散。同时,松疱锈病的发生也与松树的生长环境、气候因素等有关。
松疱锈病的防治措施针对松疱锈病,农业专家可以采取多种防治措施。需要加强松树的管理,保证其生长环境的卫生和良好。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或者涂抹,以杀灭松疱锈菌。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剪除感染的枝条等方式进行防治。
松疱锈病的危害松疱锈病对松树的生长和发展具有严重的危害。松疱锈病会导致松树叶片的凋萎和脱落,严重时会使得松树死亡。松疱锈病还会影响松树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相关问题:答案:松疱锈病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发生,这是因为这两个季节气候适宜,有利于松疱锈菌的繁殖和传播。
答案:松疱锈病主要通过松疱锈菌的孢子传播,这些孢子可以通过空气、水、动物等途径传播,使得病害得以扩散。
答案:预防松疱锈病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松树的管理和保护、合理施肥、注意松树的生长环境等方面。
答案:松疱锈病会影响松树的生长和发展,破坏生态平衡,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答案:松疱锈病的主要症状是针叶上出现褐色的锈斑,严重时会导致松树死亡。识别松疱锈病应该结合病害的症状和病菌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问答拓展:松树松瘤锈病有什么症状特点?
在松树枝干上,由于皮层受到刺激,木扒空肢质部增生形成木瘤。木瘤小的有指头大,大的可达60厘米,一株树上少的只有1个,多的超过350个。每年春夏季瘤的皮层破裂,溢出春世蜜***的蜜滴,这是性孢子混合液。第二、三年瘤面皮再裂开,显示出皮层下***疱状的锈孢子器,器破散出***锈孢子。以后可以从瘤面上生出锈孢子器,破皮处当年长出新的皮层,下一年再裂开。
在栎类的叶背面初生黄亏漏色夏孢子堆,以后在夏孢子堆中长出毛状冬孢子柱。
问答拓展:松疱锈病的发病规律
7月下旬至9月,冬孢子成熟后不经过休眠即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主要借风力传播,接触到松针后即萌发产生芽管,大多数芽管自针叶气孔御改、少数从韧皮部直接侵入松针。侵入后15天左右即在针叶上出现很小的褪色斑点,在叶肉中产生初生菌丝并越冬。翌年春天随气温升高,初生菌丝继续生长蔓延,从针叶逐步扩展到细枝、侧枝直至主干皮层,因树龄镇慎判不同该过程一般需要3~7年,甚至更长。
病菌侵入2~3年后,可在枝干上出现病斑,产生裂缝,并在秋季(8月下旬至9月)渗出蜜滴孝脊,为性孢子和蜜滴的混合物。次年春季(3~5月份)在病部产生具孢膜的***锈孢子器,内含大量锈孢子,以后每年都可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力传播到转主寄主叶上,萌发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经过15天左右的潜伏期,即可产生夏孢子堆(5~7月),夏孢子堆中生出冬孢子柱,冬孢子柱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或雨水传播到松针上再进行侵染。
问答拓展:红松疱锈病是什么?
(Koreanpinestemblisterrust)
(邵力平)
也叫五针松疱锈病或白松疱锈病。
发生和发展
1865年本病在波罗的海沿岸开始发生在由北美引进的白松上,以后便急速向南扩展到丹麦、德国、瑞典、荷兰、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约经30年遍及欧洲全土,几乎毁掉欧洲引种的全部白松。北美原无此病,但因造林的需要,1907~1912年又由法、德等国逆引白松幼苗,随将本病带入北美,1909年开始发病,1915年大流行,1920年遍及五大湖地区和加拿大的南部地区的白松人工林。1921年西部温哥华的美国五针松和糖松也发生本病,1930年扩展至加里福尼亚北部,使美国和加拿大的五针松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1940年在中国东北地区最先记录本病发生在茶藨子上,1956年辽宁省的红松大量发病,经25年后遍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各地的红松林内;在2~20年生的人工林中平均发病率近10%,个别林分的发病率竟达70%多,病后3~5年便枯死,使林分受到破坏,成为疏林地,且病情继续发展。1972年日本北海道的白松和红松人工林发病。同期,南朝鲜的人工红松林也有发生。
为害情况
本病为害单维松的各种五针松枝干部,如白松、瑞士五针松、西伯利亚红松、美国五针松、糖松、红松、华山松、偃松等。
病菌由松针侵入,逐渐向枝、干蔓延,松针被侵染后,常生黄绿色至红褐色点斑。枝干初病时多半无明显病状,常于8月末9月初由皮下溢出橘***蜜滴,蜜滴消失后削皮可见血迹斑。次年5月中、下旬由该处皮下生出疱囊,初黄白色,后为橘***。6月上旬疱囊破裂后,由里边散出橘***至橘红色的粉末状锈孢子。当年秋季在产生疱囊的上部或下部再产生蜜滴。旧病皮待疱囊散后常显粗糙,且带黑色,病部微显肿胀,但木质部无明显的变化。发病高度常在150厘米以内。病树新梢很短,连年发病后冠形变圆,松针淡绿无光泽,生长停滞。病皮易被小蠹虫蛀入或被野鼠啃食,从而加速病树的死亡。在转主寄主的叶背面,6~7月间产生橘***疱状夏孢子堆,入秋即生黄褐色至橘红色毛状物,即冬孢子堆。如叶片上的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过多时,孢子堆之间的模拍叶片组织便产生坏死斑,严重者全叶枯焦。
病原菌
病原菌是茶藨生柱锈菌,具长循环型生活史,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产生于单维松的五针松枝干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产生于茶藨子和马先蒿叶片上。1976年横田认为,欧美的菌种与亚洲菌种的基本形态相同,只是欧亚两洲所处的生态条件不同,夏、冬孢子的寄主也不同,他认为茶藨生柱锈菌是一个集合种,包括两个专化型:其一是茶蕉子专化型,分布在欧、美、日,夏、冬孢子在茶藨子上;其二是马先蒿专化型,分布在亚洲,夏、冬孢子在原始林区的茶藨子上、人工林的马先蒿上,并认为偃松上的堪察加柱锈菌是茶藨生柱锈菌的异名。中国东北地区,红松和偃松疱锈病的病原菌,属马先蒿专化型。其转主寄主在原始林区有东北茶藨子、兴安茶藨子、刺李,人工林区有返顾马先蒿及其多枝变种和穗花马先蒿。冬孢子成熟后,当年秋季就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松针,以菌丝形态越冬。那些未落到松针上的担孢子,萌发后产生1、2次次生担孢子。松针中的菌丝次春继续伸延,并向侧枝蔓延,约经3~7年之后,于8月末9月初产生性孢子器,泌出蜜滴,通过精孢配合后,产生双核菌丝,下一年春季产生锈孢子囊,突出于枝干皮外。锈孢子成熟后再借风力传播,萌发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茶藨子或马先蒿叶片,6~11日后在叶背产生疱状夏孢子堆,夏孢子再借乎闷风力传播成为再侵染的接种体。8月初(最早在7月初)在叶背岁码弯产生冬孢子柱,成熟后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再借风力传播侵染松针。锈孢子出现于5月末6月初,萌发温度为4~30℃,以15~19℃为最适,不需光线。夏孢子萌发温度为15~20℃。冬孢子在15~19℃下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然而只有在20℃以下的温度中形成的冬孢子,才能萌发并产生担孢子。那些在高于20℃温度下形成的冬孢子,常不能萌发,或萌发后不产生担孢子。五针松产生的锈孢子,每年都可以扩散并侵染转主寄主植物,但冬孢子是否年年都能萌发并进一步产生担孢子,则决定于当年形成冬孢子时的气温是否低于20℃,因而担孢子对五针松的侵染不是年年都能发生的。
防治方法
①在苗圃周围400~500米范围内铲除中间寄主,以控制夏孢子和冬孢子的产生,避免对五针松幼苗的侵染,防止将病苗带上山场;②用杀菌剂(如粉锈宁)喷射幼苗,防止病菌的侵染;③人工林内适时适度修枝;④用松焦油涂病干;⑤林分发病率如超过40%时,已无成林希望,应及早皆伐再造林;⑥通过选优和种内杂交后代选优的途径,培育抗病后代。
红松球蚜
见球蚜。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