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悬浮剂可以拌种吗
农药悬浮剂可以拌种吗?这是一个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农药悬浮剂被广泛用于作物防治。但同时这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农药悬浮剂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标准。
农药悬浮剂的基本特点
农药悬浮剂是一种农药剂型,其主要成分是悬浮在水中的微粒,可以有效地杀灭害虫、病菌等农业害虫。与传统的液体农药相比,悬浮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悬浮剂颗粒细小,容易悬浮在水中,可以更好地附着在作物表面,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效果。
2.悬浮剂的使用量相对较少,对环境污染较少。
3.悬浮剂的贮存和运输比较方便,不易挥发、分解。
农药悬浮剂的拌种方法
农药悬浮剂可以通过拌种的方式使用。拌种是将农药悬浮剂与种子混合在一起,然后用拌种机进行拌匀,最后播种。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和作用时间,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进行农药悬浮剂拌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合适的拌种机和拌种方法,确保农药均匀地附着在种子表面。
2.在拌种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超过农药悬浮剂的使用量,以免对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3.拌种后的种子需要及时播种,以免农药附着在种子表面挥发或流失。
农药悬浮剂的使用标准
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环境,我国对农药悬浮剂的使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定。具体来说,农药悬浮剂的使用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严格按照农药悬浮剂的使用说明和标准使用,不可超量、超范围使用。
2.在使用农药悬浮剂时,需要使用防护措施,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3.对于使用农药悬浮剂的农民和经销商,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获得相应的证书。
农药悬浮剂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农药悬浮剂的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在使用农药悬浮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严格按照农药悬浮剂的使用说明和标准使用,不可超量、超范围使用。2.在使用农药悬浮剂时,需要使用防护措施,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3.对于使用农药悬浮剂的农民和经销商,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获得相应的证书。
问题二:农药悬浮剂的优缺点有哪些?
答:农药悬浮剂的优点包括:1.颗粒细小,容易悬浮在水中,可以更好地附着在作物表面,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效果。2.使用量相对较少,对环境污染较少。3.贮存和运输比较方便,不易挥发、分解。缺点包括:1.农药悬浮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容易受到微生物和氧化等因素的影响。2.悬浮剂的颗粒易于沉淀,容易造成农药的不均匀分布。
问题三:农药悬浮剂的种类有哪些?
答:农药悬浮剂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农药的活性成分、颗粒大小、贮存稳定性等因素进行分类。
问题四:拌种对种子有哪些影响?
答:拌种对种子的影响比较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拌种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速度,促进作物生长。2.拌种可以减少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3.在拌种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超过农药悬浮剂的使用量,以免对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五:农药悬浮剂的使用对环境有何影响?
答:农药悬浮剂的使用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药悬浮剂的使用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会对土壤、水体等造成一定的影响。2.农药悬浮剂的使用会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一定的风险,如对蜜蜂、鸟类等造成危害。3.农药悬浮剂的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问题六:农药悬浮剂的使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答:农药悬浮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药悬浮剂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定,否则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2.农药悬浮剂的贮存和运输需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爆炸等事故。3.农药悬浮剂的使用需要使用防护措施,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问题七:如何减少农药悬浮剂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答:为了减少农药悬浮剂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悬浮剂,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2.合理使用农药悬浮剂,避免超量、超范围使用,减少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污染。3.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无公害的防治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问题八:如何选择合适的农药悬浮剂?
答:选择合适的农药悬浮剂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和生长期选择合适的农药悬浮剂。2.根据目标害虫和病害选择具有相应活性成分的农药悬浮剂。3.根据农药悬浮剂的贮存和运输条件选择适合的农药悬浮剂。
问答拓展:高粱种能用毒死蜱悬浮剂拌种吗?
高粱种,不能用毒死蜱悬浮剂拌种。毒死蜱,一般指氯吡硫磷。
氯吡硫磷,又名毒死蜱、氯蜱硫磷。呈白色结晶,具有轻微的硫醇味,是一种非内吸性广谱除虫、除螨剂,在土地中挥发性较高。
产品特点
具有胃毒、触除、熏蒸三重作用,对小麦、棉花、果树、蔬菜上多种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均具有较好防效。
混用相容性好,可与多种除虫剂混用且增效作用明显(如毒死蜱与三唑磷混用)。
与常规农药相比毒性低,对天敌无不良反应,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如1605、甲胺磷、氧乐果等)的首选药剂。
除虫谱广,易于土壤中的有机质结合,对地下害虫特效,持效期长达30天以上。
无内吸作用,适用于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作用机制、语音
⒈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属硫代磷酸酯类除虫剂。
⒉抑制体内神经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或胆碱酯酶ChE的活性而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冲动传导,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异常兴奋、痉挛、麻痹、死掉。
除虫谱广
登记作物:防除对象、登记用量、商品用量、使用方法
柑橘树:介壳虫、稀释1000至1500倍、茎叶均匀喷雾
苹果树:绵蚜、稀释1500倍、在绵蚜发生期均匀喷雾
荔枝:蔕蛀虫、稀释1000至1500倍、在荔枝、龙眼采收前20天和7至10天各施药一次
小麦:蚜虫、亩用15至25毫升/亩、在蚜虫发生盛期均匀喷雾
油菜:粘虫、亩用40至50毫升在3龄幼虫前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
该品对柑橘树的安全间隔期为28天,每季最多使用1次。
该品对蜜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家蚕有毒,施药期间应避免对周围蜂群的影响、蜜源作物花期、蚕室和桑圆附近禁用。远离水产养殖区施药,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
该品对瓜类、烟草及莴苣苗期敏感,请慎用。
使用该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吸入药液。施药后,彻底清洗器械,并将包装袋深埋或焚毁,并立即用肥皂洗手和洗脸
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除虫剂轮换使用。
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为保护蜜蜂,应避免在开花期使用。
各种作物收获前应停止用药。
问答拓展:用噻呋酰胺拌种小麦能用吗?
噻呋酰胺不能用小麦拌种。噻呋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噻唑酰胺类除菌剂,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长持效性。噻呋酰胺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均有活性,尤其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特效。
噻呋酰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抑制病菌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去氢酶,导致菌体死掉。它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可以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等方式施用。
适用作物
噻呋酰胺对许多种真菌性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广泛应用于稻、麦类、花生、棉花、甜菜、咖啡、马铃薯、草坪等多种作物。生产上主要用于防治稻和麦类的纹枯病。
使用技术
噻呋酰胺适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多种施药方法,防治纹枯病时多采用叶面喷雾。孕穗期及以前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期,一般每667平方米使用240克/升悬浮剂20至25毫升,对水30至45升喷雾,喷药应均匀、周到。
防治稻纹枯病,由于它的持效期长,在稻全生长期只需施药1次,即在稻抽穗前30天,亩用24%悬浮剂15至25毫升,对水50至60千克喷雾。
注意事项
1、有良好的内吸性,很容易通过根部或植物表面吸收并在植物体内传导;
3、经处理的茎叶健康浓绿,为增产提供条件;
4、不含有机溶剂,对作物很安全,在合适用量下,在稻孕穗扬花期也可以使用;
5、耐雨性强,施药后1小时降雨不影响药效。
问答拓展:种植玉米时,用什么农药拌种,可以防止害虫啃咬种子?
现在大多农民朋友都会种植玉米,在苗期的时候最容易发生地下害虫了,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影响产量与质量,所以农户们就需要多加注意了,那么玉米地下害虫防治有哪些方法呢?下文小编就来告诉大家!一、玉米地下害虫的防治方法
1、药剂拌种
在玉米播种前,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毫升,兑水500-600毫升混合均匀,配成拌种母液,然后将拌种母液与40—60斤玉米种子充分混匀,使每粒种子均匀着药,晾干后播种。可有效防治多种地下害虫对幼苗的危害,甚至还可以防治玉米穗期蚜虫。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2、毒饵诱杀
在幼虫为害初期,可用90%敌百虫晶体100克兑水1千克喷酒在切碎的菜叶上,于傍晚在田间定点投放,也可有效杀死玉米地下的危害。这种方式对小地老虎、二点委夜蛾效果好。
3、药剂防治
在幼虫发生初期,可用5%氯氰菊酯1000倍液+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的危害。对小地老虎和二点委夜蛾防治效果好。
二、玉米地下害虫有哪些症状?
1、蛴螬
金龟子的幼虫,取食作物的幼根、茎的地下部分,常将根部咬伤或咬断,危害特点是断口比较整齐,使幼苗枯萎死亡。
2、金针虫
是叩头虫的幼虫,咬食种子、胚芽、根茎,危害特点是将幼根茎食成小孔,致使死苗、缺苗或引起块茎腐烂。
3、蝼蛄
俗称蝲蝲蛄,在地下咬食刚播下的种子或发芽的种子,并取食嫩茎、根,危害特点是咬成乱麻状,同时蝼蛄在地表层活动,形成隧道,使幼苗根与*壤分离,造成幼苗凋枯死亡。
4、地老虎
又称截虫,幼虫食性很杂,白天潜伏中,在夜晚的时候出*危害,危害特点是将作物茎基部咬断,常造成作物严重缺苗断条,甚至毁种。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