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场所
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场所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会导致小麦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时还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为了有效地控制小麦条锈病,我们需要了解它的生长规律和越冬场所。
小麦条锈病的生长规律
小麦条锈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它在小麦生长季节中的病害程度和越冬场所密切相关。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小麦条锈病主要通过风传播,病原菌会在小麦叶片上形成橙***的条锈病斑,病斑中心会逐渐变黑,形成小黑点。这些黑点是病原菌的孢子,它们会随着风传播到其他小麦叶片上,继续感染其他小麦。
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场所
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场所主要是小麦田间的倒茬、秸秆和杂草等。在小麦收割后,病原菌会在这些残留物中越冬,并在下一年的小麦生长季节中再次感染小麦。及时清理小麦田间的倒茬、秸秆和杂草等残留物,是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关键。
如何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
除了清理小麦田间的倒茬、秸秆和杂草等残留物,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控制小麦条锈病。比如:
1.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轻小麦条锈病的病害程度。
2.合理施肥:适量施肥,保证小麦的生长发育,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性。
3.喷洒药剂: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及时喷洒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场所相关问题
问题一: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场所有哪些?
答案:小麦条锈病的越冬场所主要是小麦田间的倒茬、秸秆和杂草等。
问题二:如何清理小麦田间的倒茬、秸秆和杂草等残留物?
答案:清理小麦田间的倒茬、秸秆和杂草等残留物,可以用机械清理、化学清理和燃烧清理等方法。
问题三:除了清理残留物,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控制小麦条锈病?
答案:除了清理残留物,还可以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喷洒药剂等措施来控制小麦条锈病。
问题四:小麦条锈病的病害程度和越冬场所有关系吗?
答案:是的,小麦条锈病的病害程度和越冬场所密切相关。
问题五:为什么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轻小麦条锈病的病害程度?
答案: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可以在感染小麦条锈病之后,快速产生抗病物质,从而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问题六:为什么适量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性?
答案:适量施肥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发育,增强小麦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减轻小麦条锈病的病害程度。
问题七:为什么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喷洒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答案:喷洒杀菌剂可以有效杀灭小麦叶片上的病原菌,防止它们继续感染其他小麦叶片,从而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问题八:除了小麦条锈病,还有哪些小麦病害需要我们重视?
答案:除了小麦条锈病,还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瘟病等病害需要我们重视。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庆衡碰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誉谈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拦伍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问:小麦锈病的发病规律
(1)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在我国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广大麦区,成为秋苗的初浸染源。病菌可以随发病麦苗越冬。春季在越冬病麦苗上产生夏孢子,可扩散造成再次侵染。造成春季流行的条件为:①大面积感病品种盯或银的团族存在;②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③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月的雨量过大;④早春气温回升较早。我省晋南是条锈病的常发区,晋中是易发区。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在我国各凯宴麦区一般都可越夏,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的主要浸染源。病菌可随病麦苗越冬,春季产生夏孢子,随风扩散,条件适宜时造成流行,叶锈菌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5-20℃。造成叶锈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是当地越冬菌量、春季气温和降雨量以及小麦品种的抗感性。(3)小麦秆锈病秆锈菌以夏孢子传播,夏孢子萌发侵入温度要求为3—31℃,最适18--22℃。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这些地区是主要越冬区。主要冬麦区菌源逐步向北传播,由南向北造成为害,所以大多数地区秆锈病流行都是由外来菌源所致。除大量外来菌源外,大面积感病品种、偏高气温和多雨水是造成流行的因素。
问:小麦锈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小麦三种锈病均为真菌性病害,病害为柄锈菌属的三种不同锈菌侵染而致。小麦叶锈病以休眠菌丝体在受侵染的冬小麦上越冬,而小麦条锈菌和秆锈菌因不耐低温在承德地区不能越冬,而由外地迁来。第二年春季,冬麦返青后,越冬的叶锈菌也随之萌动侵染;以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和春麦的播种、生长,在我国南方及西北地区越冬越夏基地和华北冬麦区通过气流传来的条锈菌和秆锈菌也相继侵染冬麦、春麦引起发病。夏季麦收后,锈菌的夏孢子再经气流传到西南及西北地区的越夏基地的小麦上侵染、越夏。
秋季冬麦出苗后,叶锈菌又可随气流传回本地侵染并在麦苗上越冬。在整个生长季,三种锈病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的。三种锈病的发病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的雨水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秋季和春、夏季雨水多,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发生就重;反之则轻。
问: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几点?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决定我国多数麦区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
1.品种抗病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麦品种对条锈病菌的抗病性,根据其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我国历年培育和种植的抗条锈病品种多数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品种的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常产生对抗病品种致病的稀有小种的定向选择效应,造成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引起病害流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对病菌生理小种无专化性,抗病性持久且稳定。目前发现的非小种专化性抗条锈病性有慢锈性和高温抗条锈性等。慢锈性主要表现减慢病害流行速度,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实践中难于鉴定和应用。高温抗条锈性是小麦品种在相对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表现的一种抗病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易鉴定和利用。我国已发现一些高温抗条锈性的品种(系)。
2.菌源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果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就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害发生早且重;如病菌在当地不能越冬,则异地越冬菌源通过远距离气流传播侵入本地区,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距离可达800~2400km,距菌源地越近,发病越重。
3.气候条件
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又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并持续发展,造成病害早流行和大流行。
问:爱可能防治小麦条锈病吗?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文章来源:凤翔县专家组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为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类型。近年来条锈病、叶锈病均在我县普遍发生,其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损失最大,被列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之一,已经成为我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一、症状识别
三种锈病的主要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及穗部。苗期染病,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陪陪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用手触摸病斑,就在手上留下锈粉。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有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二、为害特点
一是条锈病是随风传播的流行性病害,可以远距离高空随气流传播,吹到几百至上千米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二是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大。小麦条锈病的孢子堆可持续产孢8-10天,每个孢子堆每天可产孢1800个,世代重叠,相互交叉流行,中后期田间气温升高,世代加快,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孢子流,易爆发成灾,防不胜防。
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影响其发育和灌浆,因而使麦粒秕廋,影响产量和品质。小麦条锈病一旦发生危害,轻者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三、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典型的远距离气流传播病害,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麦区,成为秋苗的初浸染源。病菌可以随发病麦苗越冬。春季在越冬病麦苗上产生夏孢子,可扩散造成再侵染。
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是条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但病害是否流行还决定于菌源和气象因素,特别是雨量和湿度。条锈病菌在温度14-15℃(叶锈15 -20℃ 、秆锈3 -18℃ )和有水滴和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麦叶组织内生长,当有效积温在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秋苗发病重,冬季温暖越冬菌源量大,第二年春雨早而多,利于条锈病流行。当气温上升至5℃时开始产生条锈病孢子,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极易引起春季流行,4-5月份如果雨水较勤,温度适宜,将有利于条锈病的发生与蔓延。如果早春有雨而后期干旱或早春干旱后期有雨,则条锈病发生轻,或局部不流行。春季持续干旱,即使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由于越冬菌源不能顺利侵染,条锈病也不易流行。品种抗病性差异较大,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小偃系列近年来在我县连年种植,对新的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芦歼蠢抗病性较差,抗病性已基本丧失,而我县连片方田基本为小偃22,是我县小麦条锈病近年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防治方法
防治上应严把“越夏菌源控制”、“秋苗病情控制”和“春季应急防治”这三道防线,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具体防治上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品种布局。目前生产上比较抗病的品种有西农979、西农2000、长旱58、陕麦139、武农改瞎148、西农889、郑麦9023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
(2)农业防治。一是适当晚插,避免过早播种,减少秋苗侵染机率。二是合理施肥。控氮、增磷、补钾,补充微量元素,增强小麦抗病力。三是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3)药剂防治。一是秋播前实行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克 拌麦种150千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 80克 拌麦种50千克),拌种力求均匀,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二是小麦出苗后开展系统监测(出苗后一个月左右即12月中、下旬),对初见病叶或发病中心田块及时进行挑治或全田防治。三是春季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00克 ,对水45公斤均匀喷雾。重病田块应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也可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
丙环唑乳油进行喷雾防治。
要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关键是要把握好防治时期,正确选用药剂。要根据药剂的显效期、有效期、条锈病潜育期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用药时期。粉锈宁具有内吸顶性传导特性,小麦植株着药后有效成分经茎叶表面吸收,只向上部茎叶组织传导,而不向下部茎叶及根部传导。显效期一般为10-15天,有效期5-7日左右,温度高时显效期及有效期偏短,温度低时则偏长。温度对条锈病潜育期的长短起着主导作用,潜育期平均积温为230.8℃。我地条锈病的潜育期一般为15天左右。大田防治要早准备、适期施药。我县防治的最佳时期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可以采用杀菌剂+杀虫剂+微肥开展防治,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预防干热风”的“一喷多防”作用。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