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条锈病叶绣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940 次
小麦条锈病叶绣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而小麦条锈病则是小麦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叶绣是小麦条锈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征是小麦叶片上出现***或白色的细线状斑点,这些斑点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扩大。针对小麦条锈病叶绣的防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等方面。

一、病害监测

病害监测是指通过对小麦田间生长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在病害监测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 定期巡查小麦田间,观察小麦叶片上是否出现***或白色的细线状斑点;
  • 使用专业的病害检测工具,对小麦叶片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存在;
  • 定期对小麦田间的土壤进行检测,确保土壤的养分平衡,预防病害的发生。

二、病害防治

针对小麦条锈病叶绣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及时清除小麦田间的杂草,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预防病害的传播;
  • 使用合适的农药对小麦进行喷洒,杀灭病害,预防病害的扩散;
  • 及时对小麦进行修剪,保持小麦的健康生长状态,预防病害的发生。

三、病害管理

针对小麦条锈病叶绣的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对小麦生长环境的管理,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预防病害的传播;
  • 定期对小麦田间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存在,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 加强对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包括施肥、浇水、修剪等方面,保持小麦的健康生长状态。

针对小麦条锈病叶绣的防治,我们需要加强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

拓展问题:


1.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小麦条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上出现***或白色的细线状斑点,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进而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有哪些常见的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

常见的小麦条锈病防治方法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等方面。

3.如何鉴别小麦叶绣和小麦条锈病?

小麦叶绣和小麦条锈病的叶片表现形式相似,但是小麦叶绣的斑点比小麦条锈病更加细小,而且不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扩大。

4.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小麦品种等因素有关。

5.如何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需要加强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

相关拓展:

问:警惕!小麦条锈病大面积发生,怎么防治效果好?

对于这种现象,提前防治不错的种植户安然在家、没有担忧,而田间小麦发病重的,则在忙着喷施农药。其实,这个时候,只要田间发生病害,小麦产量或多或少都绝穗渗已经受到了影响。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的一种,也是冬小麦区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除此之外,小麦锈病还有秆锈病和叶锈病,但只是在局部区域发生。

小麦条锈病侵染发病特点

相比白粉病而言,小麦条锈病的预防和治疗难度都不大,只要在发病初期及时用对杀菌剂,效果都是不错的。小麦条锈病通常会在田间出现一个明显的发病中心,远远望去:有一片圆形的小麦区域叶子发族清黄,上面分布有孢子堆。

温度、湿度一旦适宜,该病害会迅速以此发病中心向四周传播扩散,侵染未感病的小麦。如此循环,会出现更多的发病中心,再次向四周传播。照此速度下去,5天~7天的时间就可以让整个小麦田块发病。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可以危害叶片和茎秆,一旦发病,叶子会迅速发黄,那么这个叶片会逐渐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无法为小麦后期生长积累有机物(造成减产)。

如果仅仅是危害中下部叶片还好,最上部的旗叶一旦受到感染,这一株的小麦基本就没有产量了。因为小麦麦穗90%的营养物质都是由旗叶通过光合作用来提供的。所以在小麦植保策略当中,挽救旗叶是重中之重。

小麦条锈病的有效防治方案

当前市场上,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药剂以三唑类化合物为主,包括己唑醇、三唑酮、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氟环唑和丙硫菌唑等等。

提前预防的话,每一个三唑类化合物都可以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预防用药时间节点是小麦拔节后,可以混配叶面肥、吡虫啉一起使用;

发病初期治疗的话,使用三唑类化合物要适当增加50%的用药量,分别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各用药一次,每次喷施都需加入叶面肥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对小麦做一个全面的、稳产丰产的植保防护。

小麦条锈病的认知误区

对于小麦条锈病,很多人都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抽穗扬花前才是最佳的防治时机。其实不然,拔节后部分田间就存在有锈病病原菌,只是在抽穗扬花期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才会发病。

所以,广大种植户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八字植保方针,明年在拔节后就要及时把药剂用下去,做到有备无患。

问:小麦的锈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有效的防治?

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症之一,今年锈病在我国各大麦区大爆发,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注意。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3.2倍,比近10年最重的2024年同期增加44.8%,比一周前增加29.1%,目前已北扩至沙河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

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自也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对小麦影响并不大,但碰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最终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这句话形象地区分了三种锈病的区别,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讨论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以及传播方式

小麦的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为夏孢子)侵染扩散产生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纯档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和有水的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为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危害冬小麦,病菌为害完麦苗以后,随气流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在秋季冬小麦播种以后再次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幼苗上越冬,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续性危害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叶片或叶鞘上覆盖很多夏孢子堆时,会破坏叶笑裤毕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必然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吸收小麦细胞的养分,会破坏小麦植株细胞,使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麦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生长到灌浆期时,导致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降低小麦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1、最基础的防治方法就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症的发生;

2、对于去年有锈病发生的麦田,在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种子质量回0.2%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0.1%~0.15%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2、喷药:对于已有病害发生的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最高使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强的病症,但是发病周期较长,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问:黄金麦7号小麦怎么样?

答:7号小麦不错,挺耐寒,不容易被刮倒,最大特点是免疫叶绣病,慢条锈病,高抗白粉病。

问:中国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是什么?

plantdiseaseforecastingsysteminChina

姜瑞中

在认识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技术与方法,对植物病害流行因素进行分析,估计病害未来发生趋势或程度,作出定性或定量估计,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者提供技术服务的工作系统。中国植物病害预测预报的职能部门为各级农业和林业主管部门内设置的植物保护站或病虫测报站。

简史

中国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马铃薯晚疫病在中国暴发,华北马铃薯主产区严重减产。林传光等研究该病侵染和流行规律,设计了观察中心病株在病圃中的发生发展情况,提出预测大田病情的方法,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大面积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同一时期稻瘟病在江苏、辽宁、吉林和天津市郊等地严重发生,威胁水稻生产。中国植病专家研究稻瘟病发生规律,提出测定稻种、稻草的带菌量,观测空中孢子活动情况,以及结合田间病情调查和物候观察等预测病情的技术方法。1955年农业部颁发《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方案》,将马铃薯晚疫病和稻瘟病列为全国测报对象;翌年农业部植保局公布了这两种病的测报试行办法。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等单位,根据对小麦锈病发生规律和流行区划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小麦锈病预测预报试行办法。到1960年前后,确定为全国测报对象并制定有测报办法的作物病害共7种。1973年农林部在长沙召开全国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座谈会,增加了小麦病毒病、玉米花叶条纹病为全国病害测报对象。1978年10月农林部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设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室,负责全国主要植物病害预测预报以及测报技术开发和管理。1980年植物病害测报对象增加到11种,均制定和印发了测报办法。1980~1986年,开展了经济作物病害预测预报工作,确定了对象,制定了试行办法。1987~1990年,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等全国性重点测报对象,列为国家标准项目,按国家标准局《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制的基本规定》,编写了《测报调查规范》,提高了病害测报资料的标准化水平。

预测预报体系

中国是将植物病害、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共为一个体系。50年代至60年代采取专业性测报与群众性测报相结合的方法,在不断加强省、地、县各级专业测报站作为测报体系骨干的基础上,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测报组织,发挥群众性测报的作用。1956年底,全国已建立测报站(点)138处,情报点1890处。1973年农林部专门召开会议,强调测报人员、站址、测报任务、服务范围“四固定”,以保证测报的连续性、系统性。1978年农林部成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后,进一步加强了全国测报体系建设。1979年后陆续在全国建成以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1982年后为全国植保总站测报站)为中心,以省级测报站为纽带,以近400个有代表性的地、县级区域性测报站为基点的全国病虫测报网。其中监测病害的区域性测报站有:小麦锈病54处,麦类白粉病54处,稻瘟病55处,稻纹枯病37处,稻白叶枯病22处,稻病毒病12处,小麦丛矮病12处,小麦黄矮病6处,油菜菌核病24处,油菜病毒病11处,蔬菜病害处21处,苹果、柑橘和茶叶病害24处。这些区域性测报站按病害流行区系布点,其主要任务是按全国病害测报调查规范监测病害发生动态,监测数据定期整理上报全国植保总站测报站,经汇总、分析,作出全国病害中、长期发生趋势预报。与此同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也加强了重点地、县级测报站的建设,由省级测报站(科)和省内20~30个有代表性的地、县级测报站组建了省级病虫测报网络,执行本省范围内主要病虫害监测,发布中、长期预测预报。至1990年全国有地区级测报站180多处、县级测报站1800多处,地、县级专职和兼职测报专业人员共7800多人,对本地、县内主要病虫害进行中、短期的预测预报。

1983年,农牧渔业部颁布了《病虫测报站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测报站的职责及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其后各省级及大部分重点地、县植保站相继制定了部门测报岗位责任制。1988年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制定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区域站工作规范》,组建了“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计算机管理系统”。1993年农业部颁布《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从而从制度和管理方面,保障了病虫测报工作的开展。

测报信息传递手段的改进

1963年农业部植保局编制出全国统一的农业病虫测报电码,经国务院秘书厅批准试用;1979年重新修订后经邮电部批准,在全国作为公益电报使用。在此基础上,1981年开始试用测报对象专用“模式电报”,至1988年已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黄矮病和普矮病、小麦条锈病和叶绣病、小麦丛矮病和黄矮病、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番茄晚疫病等11种病害不同生育期病情预测的18个模式电报组建表,列为全国病虫测报网通用病害模式电报模式。其特点是编译收发简便、传递迅速准确。全国植保总站病虫测报站内设有专用自控用户电报机,随时接受各区域测报站发来的关于预测预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