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蓟马田间调查方法
以成虫和1-2龄若虫刮破稻叶表皮吸食汁液,叶片被害出现黄白色小点,叶尖则失水纵卷,为害较重时,成片焦枯犹如火烧状,扦插田块发生严重时容易引起水稻僵苗,导致生长受阻,发育不良,影响水稻返青和分蘖生长。
稻蓟马体形较小,多在1-1.3毫米,黄褐色,可以短距离飞行。
卵肾型,微黄色,半透明;若虫共4龄,各龄体色明显不同,若虫白色透明为1龄,若虫淡黄色为2龄,3龄若虫米黄色,4龄若虫淡褐色。3-4龄若虫不取食,但能活动,多称其为前蛹和蛹。稻蓟马在我国南方稻区一年可以发生20代左右,江淮流域一般10-14代,北方稻蓟马发生代表较少。
成虫一般在麦类、看麦娘及早熟禾等杂草上越冬,3-4月份开始产卵为害,其中6-7月初多为为害高峰阶段,进入高温天气后发生隐退,停止为害。
蓟马怕光和干旱,喜欢湿润环境,白天隐藏在心叶内或纵卷叶尖内,早晚或阴天在叶面活动旺盛。
卵散产于叶片正面叶脉间,喜欢在嫩绿秧田或嫩心叶内产卵,初孵若虫对在心叶卷缝合叶腋内取食,随后分散到嫩叶上为害。一般苗期高温干旱年份发生轻,长期阴雨天气多,温度不高时发生为害重。氮肥偏多,深灌,密植,秧苗嫩绿田块一般易诱发稻蓟马为害。
预防措施:
避免早中晚稻混载,可以减少稻蓟马辗转迁移为害,冬春铲除田块及周围沟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结合吡虫啉或噻虫嗪等拌种,3叶期至分蘖期加强水肥管理,促苗早发,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虫性。
药剂防治:要采取“狠治秧田,巧治大田,主防低龄若虫,兼治成虫”策略。一般在秧苗3叶期至分蘖期田间水稻卷叶株率秧田10%以上,大田20%时要及时亩用10%吡虫啉1000-1500倍液,或25%噻虫嗪2000-2500倍液,或48%毒死蜱60毫升等药剂轮换交替喷施防治,也可以选用噻虫胺或丁硫克百威或氟啶虫胺腈或烯啶虫胺等药剂防治。对为害较重田块除喷药防治外,要结合及时追施肥料,保持水肥充足,可促使恢复生长。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