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锈病病原物形态 柳树锈病病原菌
柳锈病是柳树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主要病原物是柳锈菌。柳锈菌是一种真菌,属于锈菌科。柳锈菌的形态图如下:
柳锈病的危害
柳锈病主要危害柳树的叶片,柳锈菌寄生在柳树叶片的表面或内部,会导致柳树叶片的变黄、萎蔫、枯死等症状,影响柳树的生长和品质。
柳锈病的防治方法
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是防治柳锈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加强管理:及时清除落叶、死枝等病源,加强柳树的通风透光,保持柳树的健康生长。
三、化学防治:在柳锈病高发期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雾,可以有效地防治柳锈病。
柳锈病病原物形态图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柳锈病对柳树的危害程度有多大?
答:柳锈病是柳树的常见病害之一,会导致柳树叶片的变黄、萎蔫、枯死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柳树的生长和品质。
问题二:如何预防柳锈病?
答: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加强管理、化学防治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柳锈病。
问题三:柳锈病如何进行化学防治?
答:在柳锈病高发期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雾,可以有效地防治柳锈病。
问题四:柳锈病的主要病原物是什么?
答:柳锈病的主要病原物是柳锈菌。
问题五:柳锈病会影响柳树的哪些部位?
答:柳锈病主要危害柳树的叶片。
问答拓展:问问林业治病专家那位林业专家知道柳树,唾沫流黄水是什么病怎么防治
查询资料如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柳树主要病害防治
一、柳树根朽病
是严重危害柳树正常生长的根部病害。可分别在土壤中施用三唑酮、杀毒矾、三环唑、百菌清等可湿性粉剂,配合更换客土、设置隔离物等措施,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二、柳树腐烂病和溃疡病
发病较轻时,可在枝干病斑上,纵横相问0.5cm,割深达木质部的刀痕,然后喷涂15%苛性钠水溶液,或21:10~1:12的苏打水,或甲基托布津等。对于发病较重的植株要及时拔除。
三、柳树叶斑病
它主要发生在柳树叶片上。病斑初期为黑色斑点,后期病斑扩展连成片,干枯并着生黑色病原菌子实体。其病燃闷原菌柳生叶点霉,在寄主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和插穗传播,高温高湿发病严重,枝干和叶上有蚧虫危害更重。
防治方法:苗木种植不宜过密,以便通风降湿;及时清除大柳树下的萌条;4~7月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四、柳树锈病
主要危害龙爪柳、旱柳、垂柳的叶片和嫩梢,对苗木危害大,造成早落叶或死苗。落叶前后,病叶两面形成棕褐色突起的小斑点,即冬孢子堆,埋生于叶片表皮下。6―10月发病普遍。苗木过密易感病;龙爪柳发病重,旱柳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播种或插条育苗不宜过密;发病初期喷l:2:160的波尔多液保护新梢,发病盛期喷0.2~0.5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或25%可湿性萎锈灵200~400倍液,可少加0.05%~0.1%洗衣粉,以增加药液展着性,并可抑制夏孢子萌发。
五、柳树烂皮病
主要危害旱柳、垂柳的枝干,造成枝枯,严重时整株死亡。皮层腐烂,死皮上有小黑点,春季生有橘***丝状物或橘***胶块,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角(堆)。
防治方法:
1.加强幼苗管理,严格苗木和采条检疫。
2.积极开展抗病如举选育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病害发生的情况不同,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
3.改进和提高造林技术。防止苗木管理保护不善,使苗木树皮含水量减少,诱使病害发生。除注意勿使苗木过多失水外,在发病较重的地区,应提倡打浆、坐水、埋根、截干等造林措施。
4.加强新植林管理。合理修枝、间伐,认真除治树干、大枝病害。重病株要及时伐除。
5.对病斑面积较小、数量不多的大树,可采用化防措施。适用药剂有0.1%升汞、10%棉碱水、40%福镁砷100倍液、50%退菌特、70%甲基托布津皮橡弯、50%多菌灵。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一般多采用刮皮涂干。
问答拓展:有关“柳树的研究报告的”作文
柳树的研究报告的
问答拓展:什么是星裂盘菌目?
Phacidiales
子囊盘在子座内发育,囊盘被不发达,通常与子座袜型结合在一起的一类真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座外部通常黑色,生在寄主组织内,只极少数子座在基物表生,球状至盘状,很少有缝裤则裂形。一个子座内可埋生一到多个子囊盘。成熟的子实层通过子座组织纵裂或星裂状开裂外露。子实层由子囊和侧丝组成。子囊壁薄,顶端增厚,无囊盖,有狭窄的孔道。孢子成熟前,孔道被一塞子堵住,塞子和孔道周围在碘液中多变为蓝色。子囊内有4或8个子囊孢子,能强力放射孢子,藉风传播。子囊孢子卵形至纺锤等多种形态,有些孢子在中部缢缩,无隔至多隔,单胞至多胞;通常无色,少数褐色,有时有胶鞘;两极对称或不对称,上部常б下部窄,或放射对称。该目真菌多寄生于高等植物及蕨类上,少数腐生,多分布于温带。共有三个科,65属,约320种。重要病原菌属有:斑痣盘菌属,散斑壳属、星裂盘菌属等(见图)。
斑痣盘菌属(RhytismaFr.),子座斑块状,内含多个子囊盘(个别例外,只产生单个子囊盘),各自通过子座顶部组织开裂外露。子囊棍棒形,顶端孔道在碘液内不变蓝色,有胶质鞘。侧丝线形,无色。引起多种植物叶部病害,中国报道有6种,常见种是槭树斑痣盘菌(R.acerinumFr.),为害槭树叶片,形成黑痣状大斑,造成落叶。散斑壳属(LophodermiumChev)子座椭圆形,内含一个子囊盘。子囊顶部由暗褐色厚壁细胞组成,纵裂缝开口;组织外层残留孔口的边缘。子囊棍棒形至圆筒形,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丝状,无隔单胞。本属是植物的弱寄生菌,中国报道有10种。常见种是引起松属和云杉属落叶病的松针散斑壳[L.pinastri(Schrad.exFr.)Chev.]。星裂盘菌属(PhacidiumFr.)子座圆形,黑色,内含一个子囊盘。通过子座顶部组织不规则胡好棚开裂子实层外露,裂口留有齿状裂痕。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形,椭圆形或梭形,无性态产生分生孢子器。引致苹果梢枯病的杂色星裂盘菌(P.discolorMontetSacc.)。(陈育新)
星裂盘菌目常见属的形态特征
l~3.斑痣盘菌属(1.症状,2.子囊盘,3.子囊);4~6.散斑壳属(4.症状,5.子囊盘,6.子囊);7~9.星裂盘菌属(7~8.症状,9.子囊)
形态抗病因素
morphologicalresistancefactors
王金生
寄主植物在植株形态、器官形态和表面结构等方面与抗病有关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在病原物侵入阶段起作用,有时对病原物侵染后的扩展也起作用。
植株形态
影响株间的通风透光和土壤的透气性而使病害发生轻重程度不同。
株高
高秆品种,特别是禾本科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易倒伏,从而加重纹枯病和菌核病等的发生。矮秆不易倒伏的品种感病要轻。
株型
植株分枝稀疏,枝、叶开张度小,有利于株间通气透光,不利于病菌孢子降落和水滴滞留以及田间小气候保持高湿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植物免受侵染的作用。如疏枝马铃薯品种比密枝品种更少感染晚疫病(Phytophthorainfestans),丛生型菜豆比蔓生型更少感染炭疽病(Colletofrichumlinde-muthianum)。
器官形态
花器、气孔和皮孔的形态与病害发生有关。
花器形态
对从花器侵染的病害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黑粉菌的初次侵染是花器,许多属于直生型(erectus)的大麦品种是闭花授粉的,种子常在花器露出叶鞘前即已形成,所以极少感染散黑穗病。
气孔形态
气孔是许多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的重要侵入通道。瑞士高又曼(ErnestAlbertGaumann)认为气孔开口的大小只对细菌病害的感病性起作用,但更多的人认为气孔的构造对真菌病害的发生也有影响。
分布
叶片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每平方毫米约50~500个,但下表皮气孔更多。美国罗夫斯(F.M.Rolfs)用桃穿孔病菌接种桃树叶片的上、下表皮,结果只在下表皮接种的发病,上表皮由于缺乏气孔,接种后很少形成病斑。核果核盘菌菌丝既能穿透寄主植物角质层,又能通过气孔侵入。当寄主植物角质层厚而坚固时,病菌只有通过气孔侵入内部组织,这时气孔的数量与大小就与植物的抗、感病性密切相关。在亚麻抗锈病因子中,气孔数量和开关特性对抗病性也有作用。
结构
保卫细胞外壁具有彼此互相接近的角质突起结构,使气孔下室呈狭缝状。叶表面水膜由于张力作用跨越气孔开口,使病原细菌不能随连续水膜进入气孔。中国柑桔的气孔因此对溃疡病菌的侵入不利。葡萄柚的气孔缺乏上述角质突起结构,含有病原细菌的水滴很容易被吸入气孔下室内而发病。有些桃树品种对穿孔病的抗病性也是因为气孔开口缝隙小,不利于气孔下室和邻近的细胞间充水(图1)。
图1中国柑橘和葡萄柚气孔结构
开关特征
一般而言气孔开口直径约2×24(微米)大于细菌个体约0.5~0.7×1.0~1.5(微米)。用脱落酸处理甜玉米使气孔关闭,接种金狗尾草叶斑假单胞菌后发病叶面积为20%,说明并不能完全阻止病菌侵入。
皮孔形态
皮孔顶层1~2排细胞严重木栓化后形成的封闭层对病原细菌的侵入有防御作用。正常情况下,韧皮部的分化过程和封闭层的破裂过程是平衡的。但湿度过高时隔离层破裂速度大于下层补充细胞的木栓化速度从而形成假伤口(图2)。在潮湿的土壤中,软腐病细菌可以从假伤口侵入而使下层组织细胞发生浸离。
图2皮孔的结构及木栓化隔离层
表面结构
植物表皮细胞以外,与抗病性有关的表面结构有角质层以及其上不规则沉积的蜡质和表皮毛。
角质层和蜡质
这一层次结构的抗病作用主要在于表面不易湿润而接受病原物侵染的机会少;其厚度与抗病性也有关系,对灰霉病(Botrytiscinerea)抗病的番茄品种叶片表面就覆盖着较厚的角质层。抗锈的小蘖品种表皮细胞连同角质层的厚度达1.75微米,而感病品种只有0.82微米。因为有些植物病原真菌产生角质降解酶,所以角质层对这些真菌并不构成阻止侵染的障碍。另外,有些植物的角质层中含有抑制性物质,如烟草叶片角质层中的孢子萌芽抑制素能抑制黄莨菪霜霉菌烟草专化型孢子囊萌发。
茸毛
由于使叶片不易被水湿润和毛中含有抑制性物质而抗病。但是茸毛受伤后遗留的微伤口也是病菌侵入的门户。
参考书目
Рубин,Б.А.ИАрциховская,БцохцмцяИФцзцол-Иммунцmеарасmенцǔ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кадемииHayk,CCCP,MockBa,1960.
锈菌目
Ur***inales
陆家云
担子具4个细胞各自发育成有梗的担孢子的一类冬孢菌类,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纲。具有多种类型的孢子,生活史复杂。专性寄生高等植物及蕨类植物,引起锈病;锈菌孢子积集植株受害部位形成黄锈色或褐色等小疱点,枝干受害形成***、粗皮、丛枝等畸形;病菌孢子堆密集植株病部表面,致使寄主水分大量蒸发而枯死。锈菌全世界广泛分布,以禾本科、豆科等栽培植物受害最重,对粮食、果树、蔬菜造成严重损失。至1983年止,已知锈菌目有150属及140个异名属,近6000多个种;其中柄锈菌属近3000种,单孢锈菌属近600种,夏孢锈菌属近500种。
目的建立和演变
据意大利萨卡多(PierAndreaSaccardo)的《真菌总汇》第7卷记载西奥多(Brongn-iartAdolpheTheodore)首次建立锈菌纲(Ur***ine'e),1832年弗赖斯(EliasMagnusFries)认为锈菌亚目(Ur***ineae)与黑粉菌亚目(Ustilagineae)关系较近,均应归属于皮下菌目(Hypodermii)内,1889年普洛瑞特(CharlesBaggePlowright)及其他许多植物学家也同意这一分类意见。1899年贝内特(Bennett)和默里(Murray)将黑粉菌目归入接合菌纲,认为锈菌亚目应介于子囊菌纲与担子菌纲之间,且与子囊菌纲更接近。1894年贝西(CharlesEdwinBessey)根据对这类真菌的细胞学研究,倾向将锈菌和黑粉菌均归入子囊菌纲。布雷弗瑞德(Brefeld,1881年及其之后)以及萨平—特劳菲(Sappin-Trouffy,1896年)经过细胞学的研究,哈珀(Harper,1898,1902)以及其他学者也都同意上述观点。直到P.狄泰尔(PaulDietel,1908~1914年,Fl.Ital.Crypt.)才正式建立锈菌目。
形态特征
锈菌是真菌中形态最复杂的一类,在锈菌生活史中可顺序的产生多种不同形态的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称多型现象(polymorphism)。产生各种孢子的结构依次为性孢子器、锈孢子器、夏孢子堆、冬孢子堆和担子(图1)。
菌丝体
存在于寄主细胞间,以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有的锈菌菌丝生于寄主细胞内;有隔膜和分枝,初期是单核的,后期为双核的。锈菌菌丝很少见到锁状联合。菌丝体如系统***染侵入植株根部或其它部位,可以多年生菌丝体越冬。
性孢子和性孢子器
产生在性孢子器内的单核孢子,起配子作用。性孢子器瓶形、扁球形或平展的;自器壁形成排列整齐的、细长、单核的性孢子梗,性孢子梗以向基性方式形成大量单胞、单核、无色、椭圆或纺锤形的性孢子。性孢子器顶部有孔口,孔口周围有缘丝(孔丝,periphysis)和受精丝;受精丝通过孔口伸入含有性孢子的蜜类物质中,该物质具特殊气味,引诱昆虫,作为性孢子传播媒介。这一阶段的代号为“O”。
锈孢子和锈(孢)子器
单核的性孢子与受精丝结合或单核菌丝直接结合产生双核菌丝,发育形成具有包被的、杯状、柱状、角状或囊状的锈子器,少数不具包被形成锈孢子堆。锈(孢)子器(堆)内产生球形、单胞、双核、***、串生、球形或卵形的锈孢子,表面有刺或瘤状突起。这一阶段的代号为“Ⅰ”。
夏孢子和夏孢子堆
继锈孢子阶段之后,由双核菌丝在寄主表皮细胞下形成***或橙***的孢子堆。其内产生单胞、双核、球形、卵形或椭圆形具短柄的夏孢子,表面有微刺或瘤,有多个明显易见的芽孔,少数为1个。芽孔的数目和位置在分类鉴定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阶段的代号为“Ⅱ”。
冬孢子和冬孢子堆
是锈菌的有性孢子,从锈孢子、夏孢子或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双核菌丝体上产生。在寄主表皮层或角质层下形成,后外露呈粉状、胶质状或柱状的冬孢子堆,有些种冬孢子堆始终不外露。冬孢子生于冬孢子堆上,单胞、双胞或多细胞,厚壁,有柄或无柄,无色、淡色或深色,表面有刺或瘤,初为双核,经过核配形成单核双倍体细胞。冬孢子形态特征及排列方式,是重要的分类依据。这一阶段的代号为“Ⅲ”。
图1禾柄锈菌(Pucciniagraminis)生活史(仿C.J.Alexopoulos和C.W.Mims)
担孢子和担子
冬孢子萌发产生具有3个隔膜、4个具单个单倍体核的细胞的先菌丝,又称担子。担子的每一细胞生出一个小梗,梗端着生一个担孢子,单细胞,无色或淡***。这一阶段的代号为“Ⅳ”。
生物学特性
锈菌均为专性寄生菌,有的种类有转主寄生现象。
寄生性
在自然条件下锈菌是专性寄生的,只能寄生活的植物上,不能营腐生生活。1951年霍特森(HughHowisonHotson)和卡特(VictorMacombesCutter)首次报道桧柏锈菌经人工培养成功。1966年威拉姆斯(P.G.Willams)等在澳大利亚报道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的夏孢子可以在培养基上进行营养生长,1967年他们成功的在人工培养基上进一步获得冬孢子。之后,陆续报道亚麻栅锈菌及石竹单胞锈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尽管有上述例子,但只限于极少数锈菌可以人工培养,仍认为锈菌是专性寄生的。
锈菌对寄主植物具高度的寄生专化性。以禾柄锈菌为例,为害小麦的禾柄锈菌不能侵染燕麦,为害黑麦的禾柄锈菌不能侵染燕麦等寄主,因此将禾柄锈菌按其为害的寄主植物划分为7个专化型。同一专化型的禾柄锈菌对同一种植物不同品种间又具高度的专化性,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对不同品种的小麦有不同的反应,将其划分为300多个生理小种。如此繁杂的寄生专化型,使植物的抗病育种增加了艰巨性。
转主寄生和单主寄生
是锈菌特有的性状。许多锈菌需要在彼此没有亲缘关系的两种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只需同一寄主植物即可完成生活史的称单主寄生。转主寄生的锈菌,以冬孢子阶段的寄主作为主要寄主,另一个寄主为转主寄主。例如禾柄锈菌,禾谷类作物是它的主要寄主,小檗是它的转主寄主。有些转主寄生的锈菌以经济上重要的寄主为主要寄主,如梨胶锈菌,以锈孢子及性孢子阶段寄生的梨树为主要寄主,冬孢子阶段寄生的桧柏为转主寄主。许多单胞锈菌都是单主寄生的。
生活史
不同的锈菌完成生活史经历的孢子阶段不同,最简单的锈菌生活史只有冬孢子阶段,最复杂的锈菌生活史产生五种类型的孢子,划分成不同的生活史类型。
长(循环型)生活史型(macrocyclic)
产生五种孢子阶段(O,Ⅰ,Ⅱ,Ⅲ,Ⅳ,)的类型的称长生活史型或长循环型(macrocyclic),其中属转主寄生的称转主寄生长生活史型(heteromacrocyclic)(图1),单主寄生的称单主寄生长生活史型(automacrocyclic)。
缺夏孢型(demicyclic)生活史
生活史缺少夏孢子阶段(Ⅱ)类型,其中属转主寄生的称转主寄生缺夏孢型生活史(heterodemicyclic),属单主寄生的称单主寄生缺夏孢型生活史(autodemicyclic)。
短(循环型)生活史型(microcyclic)
缺少锈孢子(Ⅰ)和夏孢子(Ⅱ)阶段,只有性孢子(O)、冬孢子(Ⅱ)和担孢子(Ⅳ)阶段,这类锈菌全部为单主寄生菌。
上述各生活史类型均可以缺性孢子阶段,但担孢子阶段在各类型生活史中均不可缺。
分类
根据冬孢子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例如冬孢子是否有柄、冬孢子萌发方式、排列方式是离生或集生(侧面联合)、埋生或外露等,不同学者将锈菌目分为不同的科,近年来有主张直接将锈菌目划分为126个属。其中重要属如图2所示。
图2锈菌目常见属冬孢子形态
1.单胞锈菌属(Uromyces);2.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3.柄锈菌属(Puccinia);4.不休白双胞锈菌属(Leucotelium);5.疣双胞锈菌属(Tranzsche-lia);6.多胞锈菌属(Phragmidium);7.栅锈菌属(Melampsora);8.层锈菌属(Phakopsora);9.柱锈菌属(Cronartium);10.鞘锈菌属(Coleosporium)单胞锈菌属UromycesLink
单主寄生或转主寄生菌。性孢子器球形,有长颈,埋于寄主体内,孔口突出寄主体外;锈子器杯形,顶部裂开,有包被,锈孢子球形至椭圆形,淡色或褐色,串生或单生柄上;夏孢子堆初生表皮下,后外露,褐色,夏孢子单细胞,球形至椭圆形或其它形状,表面有刺或瘤状突起,***至黄褐色,芽孔明显;冬孢子堆初生表皮下,后外露,深褐色至黑色,冬孢子有柄,单细胞,顶壁较厚,表面光滑或有瘤状突起,深褐色。是锈菌中较大的类群,寄主分布广,有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豆科、禾本科、百合科及菊科植物为主,如蚕豆单胞锈菌[U.fabae(Pers.)deBary]、豌豆单胞锈菌[U.pisi(Pers.)Schr?t.]和疣顶单胞锈菌[U.app***iculatus(Pers.)Ung.]。
胶锈菌属
GymnosporangiumH***w.
转主寄生菌。性孢子器深埋寄主组织中,成熟时突出寄主组织,初为***、后为黑色小点;锈子器毛状,有包被,初埋生,后外露,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瘤,黄褐色,串生;大多数种缺少夏孢子阶段,夏孢子堆初埋生后外露,夏孢子单生柄上;冬孢子堆垫状或喇叭状及其它形状,遇水胶化,冬孢子双细胞或多细胞有长柄,柄吸水后膨胀,形成胶质块。在寄主上多年生,引起寄主组织膨胀或畸形。常见的有梨胶锈菌(G.haraeanumSyd.)、山田胶锈菌(G.yamadaiMiyabe),锈孢子阶段在梨、苹果上,冬孢子在桧柏上。
柄锈菌属
PucciniaPers.
单主寄生或转主寄生菌。性孢子器球形,埋生;锈子器生表皮下,后外露,杯形或筒形,有包被,锈孢子串生,近球形或多角形,淡黄褐色,表面光滑或有瘤;夏孢子单胞,球形或椭圆形,黄褐色,表面有突起,单生柄上;冬孢子堆大多外露或在寄主表皮下,冬孢子双细胞有柄,单生,深褐色;本属是锈菌中最大的属,有2000多种,中国已报道400余种,主要寄生禾本科植物,此外莎草科、菊科、豆科等植物亦常见,禾柄锈菌(P.graminisPers.)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不休白双胞锈菌属
LeucoteliumTranz.
转主寄生菌,锈孢子阶段在毛茛科植物上,冬孢子阶段在蔷薇科植物上。基本形态与柄锈菌属相似,只是冬孢子无色,与柄锈菌属不同。亦有人(Thirumalachar和G.B.Cummins1948)提出本属应作为柄柱锈菌属的同物异名,但未被广大真菌学者接受。常见种有桃不休白双胞锈菌[L.pruni-persicae(Hori)Tranz.],寄生桃、梅引起白锈病。
疣双胞锈菌属
TranzscheliaArth.
转主寄生菌,锈孢子阶段寄生毛茛科植物,冬孢子阶段寄生蔷薇科植物,亦有单主寄生的。性孢子器生寄主角质层下,其它各孢子阶段生于寄主表皮下。性孢子器半球形至扁圆锥形;锈子器杯状,锈孢子串生,球形,黄褐色,表面有瘤;夏孢子堆垫状,夏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倒卵形,淡褐色,表面有刺;冬孢子堆垫状,冬孢子由两个圆形而易分离的细胞构成,有色,表面有瘤。常见种有刺李疣双胞锈菌[T.pruni、spinosae(Pers.)Deit.],引起桃、梅、李等的褐锈病。
多胞锈菌属
PhragmidiumLink
单主寄生菌。性孢子器生寄主角质层下或表皮中,其它孢子阶段生寄主表皮下;性孢子器近球形或圆锥形;锈子器***生,锈孢子球形或椭圆形,串生,表面有小刺;夏孢子堆粉状,周围有侧丝,夏孢子球形、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有突起,单生柄上;冬孢子堆无侧丝,冬孢子单生,3至多细胞,具长柄,柄的下部膨大,具吸湿性,寄生蔷薇科植物,常见的种是蔷薇多胞锈菌(P.rosae-multi-floraeDiet.),寄生玫瑰类植物。
栅锈菌属
MelampsoraCast.
单主寄生或转主寄生菌。性孢子器不显著,圆锥形或半球形,生寄主角质层或表皮下;锈子器生于叶片上,无包被,锈孢子球形或多角形,表面有突起,无色,串生;夏孢子堆黄粉状,夏孢子单生,球形或长椭圆形,表面有瘤或刺,无色;冬孢子堆生角质层或表皮下,扁平,冬孢子单细胞排列成一层,侧面相互结合成壳状的冬孢子堆,深色。锈孢子阶段大多寄生针叶树的针叶上,冬孢子阶段常寄生杨属(Populus)和柳属(Salix)植物,亚麻栅锈菌[M.lini(Pers.)Le'v.]引起亚麻锈病,亦常见。
层锈菌属
PhakopsoraDiet.
锈孢子阶段尚未发现,只发现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夏孢子堆极小,生寄主叶片表皮下,顶端开口,周围有侧丝,夏孢子单生,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刺,无色,***或褐色。冬孢子堆生表皮下,扁平或半球形,冬孢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排成纵列,无色,表面平滑。常见种有枣层锈菌(P.zizyphi-vulgarisDeit.)引起枣树锈病。
柱锈菌属
CronartiumFr.
转主寄生菌,性孢子、锈孢子阶段在松属植物上,夏孢子及冬孢子阶段寄生草本植物或落叶树上。性孢子器寄生树杆皮层下呈疱状,常纵裂开孔,无侧丝;锈子器寄生树杆深处,成熟后破表皮露出,锈孢子椭圆形,串生,表面有突起;夏孢子堆生于叶背面或茎上,有包被,夏孢子单细胞,有柄,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刺;冬孢子堆自夏孢子堆中生出,成熟后破表皮外露,冬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胞,薄壁,表面光滑,淡色,串生,集结形成圆柱状。常见种有栎柱锈菌[C.quercum(Berk.)Miyabe],锈孢子寄生松树茎干,夏孢子、冬孢子寄生麻栎属(Quercus)植物。
鞘锈菌属
ColeosporiumPat.
转主寄生菌。性孢子器扁平、圆锥形,寄生叶片表皮下,孔口处无侧丝;锈子器有舌状包被,锈孢子球形或椭圆形,串生,表面有瘤,无色;夏孢子堆生表皮下,后外露,初为橙***,后变白色,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串生,表面有小瘤;冬孢子堆蜡质,扁圆形,冬孢子互相集结,无柄,圆柱形、棍棒形或三棱形,初为单胞,萌发时分隔为4细胞成为担子,光滑,无色,顶壁较厚。常见种有花椒鞘锈菌(C.zanthoxyliDiet.etSyd.)寄生花椒属(Zanthoxylum)多种植物。
血清学诊断技术
serologicaldiagnosistechniques
张成良
用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与相应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反应的技术。如沉淀反应、凝集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免疫电镜、免疫荧光等技术。用已知抗体可以测定未知抗原病毒,也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未知抗体,以此对未知抗原、抗体进行诊断、鉴定,研究抗原抗体性质等。
抗原
凡能刺激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都是良好的抗原,双链核酸也具有抗原性。蛋白质的抗原性与其分子量、氨基酸组成、分子形状有关。分子量达到以上才有较好的抗原性,植物病毒蛋白分子量都大于,所以都具有很好的抗原性。蛋白质组成中芳香族氨基酸起着重要作用,酪氨酸含量高的蛋白质抗原性强。抗原特异性是由分子表面的一些特殊基团(决定簇)所决定的。蛋白质表面存在着许多决定簇,每一个决定簇一般由2~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内部也存在着许多决定簇,经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后可暴露出来。蛋白质分子的形状对抗原性也有很大影响,一般球状分子比长形分子的抗原性强;蛋白质聚合状态比单体状态的免疫原性强,如病毒粒子比蛋白质亚基的抗原性强。
抗体
动物的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合成的免疫球蛋白,以“Ig”表示。根据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不同,至少可分为五种免疫球蛋白,即IgG、IgM、IgA、IgD、IgE,但各类动物并非都能产生这5种Ig,如家兔产生IgG、IgM、IgA三种;马产生IgG1、IgG2、IgA、IgM;两栖类产生IgG、IgM;鱼类只产生IgM。家兔注射抗原后,血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