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水稻烂秧病在播种后几天发生 水稻烂秧病症状,别找了,看这里足够!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729 次

水稻烂秧在早春低温年份比较常见,严重时不仅会损失种子,造成缺苗,延误农时,延误栽秧期。烂秧是水稻苗期烂种、烂芽、死苗的总称。那么,播种后几天发生水稻烂秧病呢?水稻烂秧病有哪些症状?我们来看看。

播种后几天发生水稻烂秧病

烂种烂芽一般发生在现青出苗前,死苗发生在现青出苗后,尤其是二、三叶期。我国所有稻区都发生水稻烂秧。生理烂秧的常见类型有淤籽、露籽、跷脚、倒芽、黑根等。病理烂秧是真菌引起的,一开始零星发生,后来迅速蔓延到四周,严重时整个稻秧死亡。

水稻烂秧的症状

1、烂种

烂种是指播种时已经失去发芽力的种子。包括发芽前已经失去活力,但由于发芽技术不当而失去活力,发芽弱,发芽过程中未能及时发芽。这些种子播种后变色腐烂。烂种一般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2、烂芽

烂芽是指发芽后播种的芽谷,播种后不完全叶伸出(俗称冒青)期间的根芽死亡。烂芽可分为生理性和传染性两种:

生理烂芽:常见的类型有:淤籽,即芽谷全部落入泥中,芽鞘长时间无法伸长腐烂。露籽是指芽谷暴露在土壤表面的种根长时间无法入土,根和芽因日晒和温度变化而萎薏米干枯。跷脚是指种根不断伸长,但不能扎入土壤,芽谷一端抬起,最终干枯死亡。倒芽,即只长芽而不长根,芽鞘和鞘叶过度生长,头重脚轻,倒在土壤表面或浮在水面上。钓鱼钩,即根和芽生长不良,芽黄褐色卷曲成鱼钩,最后变黄。黑根,即根芽被毒害,种根和鸡爪根变黑腐烂,芽逐渐枯萎。

传染性烂芽:根据症状可分为绵腐型和立枯型。绵腐烂芽主要发生在水育苗田,或者偶尔在潮湿通风秧田遇到持续低温阴雨造成秧田积水。起初,乳白色的胶体产生在根部和芽基的颖壳破口处,白色的绵毛状菌丝体和孢子囊逐渐呈放射状生长,然后由于氧化铁沉淀或藻类附着,逐渐变成士褐色或绿褐色,幼芽逐渐变成黄褐色死亡。

立枯烂秧是水稻烂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一开始零星发生,后来迅速蔓延到四周,严重时成丛成片死亡。主要发生在湿润通风的秧田。起初,根部和芽基部出现轻微的水渍和浅褐色斑点,然后以根部和芽基部为中心,长出白色的绵毛样菌丝,平贴在土壤表面,迅速变成土褐色,有的长出白色或淡粉色的霉菌。芽基多软弱,容易拔断,最后芽和芽变褐、扭曲、腐烂。

3、死苗

死苗是指第一完全叶展开后幼苗的死亡。早稻二、三叶期易发生,旱育秧最严重,其次是湿育秧,水育秧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