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白粉病病原分类 油菜白粉病病原分类
油菜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其病原主要为真菌。根据病原的分类,油菜白粉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单胞菌
单胞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特点是没有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油菜白粉病的病害过程中,单胞菌会侵入油菜叶片细胞内部,繁殖并产生孢子。这些孢子会随着气流传播,进而感染其他油菜植株。
2.二胞菌
二胞菌是一种具有两个细胞的真菌,其特点是有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油菜白粉病的病害过程中,二胞菌会侵入油菜叶片表皮细胞内部,繁殖并产生孢子。这些孢子会随着气流传播,进而感染其他油菜植株。
3.多胞菌
多胞菌是一种具有多个细胞的真菌,其特点是有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油菜白粉病的病害过程中,多胞菌会侵入油菜叶片表皮细胞内部,繁殖并产生孢子。这些孢子会随着气流传播,进而感染其他油菜植株。
4.真菌类
真菌类是一种广义的真菌分类,包括单胞菌、二胞菌、多胞菌等多种真菌。在油菜白粉病的病害过程中,真菌类会侵入油菜叶片表皮细胞内部,繁殖并产生孢子。这些孢子会随着气流传播,进而感染其他油菜植株。
5.病毒类
虽然油菜白粉病的病原主要为真菌,但也有可能由病毒引起。在油菜白粉病的病害过程中,病毒会侵入油菜叶片细胞内部,繁殖并产生病斑。这些病斑会随着气流传播,进而感染其他油菜植株。
油菜白粉病的病原主要为真菌,根据其分类可以分为单胞菌、二胞菌、多胞菌、真菌类和病毒类。针对不同的病原,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保障油菜的生长和产量。
相关拓展:
问:油菜白粉病的症状表现如何识别?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花器和种荚,产生近圆形放射状白色粉斑,菌丝体内生于叶的两面,展生,后容白粉常铺满叶、花梗和荚的整个表面,即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轻者病变不明显,仅荚果稍变形;发病重的叶片褪绿黄化早枯,种子瘦瘪。供您参考欢迎评价关注
问:怎样防治黄瓜白粉病?
可用氟环唑。
氟环唑,制剂SC、SE。作用机理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适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甜菜、油菜、豆科作物、蔬菜、葡萄和苹果等。对作物安全性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本品是三唑类除菌剂,对一系列禾谷类作物如白粉病、眼纹病等十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并能防治糖用甜菜、花生、油菜、草坪、咖啡、水稻及果树等病害。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而且具有内吸和较佳的残留活性。
作用特点及用途:氟环唑是一种内吸性三唑类除菌剂,其活性成分氟环唑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阻碍病菌细胞壁的形成,并且氟环唑分子对一种真菌酶(有强力亲和性,与已知的除菌剂相比,能更有效抑制病菌原真菌。氟环唑可提高作物的几丁质酶活性,导致真菌吸器的收缩,抑制病菌侵入,这是氟环唑在所有三唑类产品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对香蕉、葱蒜、斤菜、菜豆、瓜类、芦笋、花生、甜菜等作物上的叶斑病、白粉病、锈病以及葡萄上的白腐病等病害有良好的防效。
本品内吸性强,可迅速被植株吸收并传导至感病部位,使病害侵染立即停止,局部施药防治彻底。
持效期极佳,如在谷物上的抑菌作用可达40天以上,卓越的持留效果,降低了用药次数及劳力成本。
既能有效控制病害,又能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提高作物自身生化抗病性,使作物本身的抗病性大大增强。
使叶色更绿,从而保证作物光合作用最大化,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
氟环唑对一系列禾谷类作物病害如白粉病、眼纹病等十多种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并能防治糖用甜菜、花生、油菜、草坪、咖啡、水稻及果树等中的病害。其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而且具有内吸和较佳的残留活性,使用剂量通常为75至125克有效成分/公顷,喷雾处理。剂型:12.5%氟环唑SC,7.5%氟环唑乳油。
氟环唑,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2毫克/千克(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毫克/千克(小麦植株)下,氟环唑的回收率为82%至93%,相对标准偏差为3.0%至9.7%.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毫克/千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至8.4和10至30天。当以有效成分112.5克/公顷的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为21天时,小麦籽粒中氟环唑的残留量为<0.05毫克/千克,低于我国制定的小麦中氟环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毫克/千克)。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