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肥料的核心是
生物肥料的核心是什么?
生物肥料是指由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有机肥料,是一种环保、高效的肥料。生物肥料的核心是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通过它们的代谢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产量。
生物肥料的优点
提高土壤肥力
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可以繁殖,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植物养分利用率
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含有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镁、钙等,这些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可以提高植物对这些元素的吸收利用率,减少营养元素的浪费。
提高作物品质
生物肥料中含有多种微生物代谢产物,其中一些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果实的糖度、口感、香味等。
生物肥料的种类
生物肥料按照原料来源可以分为菌肥、酵素肥、腐植酸肥等。
菌肥
菌肥是以微生物为原料制成的肥料,包括发酵菌肥和活菌菌肥两种。发酵菌肥是以微生物发酵后的代谢产物为原料制成的,活菌菌肥是以活菌为原料制成的。
酵素肥
酵素肥是以酵素为原料制成的肥料,酵素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提高植物养分吸收利用率。
腐植酸肥
腐植酸肥是以腐植酸为原料制成的肥料,腐植酸是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后形成的一种有机物质,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拓展百科知识
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微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广泛,可以生存于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空气、动物体内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循环和转化等过程。
有机质
有机质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包括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粪便、泥炭、腐殖质等。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来源
《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微生物学》
相关问答拓展:
微生物菌肥可以与化肥混合使用吗?
复合肥、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是目前三大类肥料,这三者当然可以混合使用,不过一般菌肥是伴随有机肥而生的,很少单纯的伴随复合肥使用,因为菌肥主要是微生物,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是有机质,而复合肥往往是无机盐,微生物难以从无机盐获得养分而生存,所以不建议菌肥和复合肥混用,但是可以和有机肥混用,并且有机肥和复合肥搭配使用效果会更好。
不过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是随着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的,有机肥往往是把生的粪肥或者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出来的肥料,核心是转化,所以有机肥往往不仅仅是肥料,还富含大量的微生物,因此往有机肥里掺杂一些菌肥,是有点浪费的。
复合肥说白了,就是无机盐,撒在土壤里植物吸收充分,但是往往也存在一定的浪费,比如有些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不同,造成部分的元素在土壤积累,所以在用复合肥的时候,和菌肥同时使用到土壤里,也可以因为菌肥微生物的加入,微生物和植物根系互利共生,可以减少部分元素在土壤里的积累,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不过微生物赖以生存的,还是泥土里的有机物和植物互利共生,单纯的把菌肥和复合肥搞在一起,作用是不大的。
因此有机肥在土壤里养分全面,可以作为基础性肥料,并且还可以提供部分微生物,这样植物也会更健康,而复合肥成分单纯,可以对植物的特定生长期提供充足的大量元素,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所以没有使用哪个最好,而是合理而科学的根据植物生长特性进行使用,效果最好。
不过有一定需要特意说明,那就是有机肥或者菌肥,不建议和杀菌剂混用,因为杀菌剂会对肥料里的有益微生物有伤害,导致效果降低。
生物肥料能否代替有机肥?生物肥料存在着自身的优势,利用生物菌来提高作物的产量,相对绿色环保,效果也很好,但是生物肥是不能完全替代化肥的,因为微生物的活懂会受到一些外部条件的限制,也会出现肥力不足的现象。
生物肥料只有当这些有益微生物处于旺盛的繁殖和新陈代谢的情况下,物质转化和有益代谢产物才能不断形成。微生物肥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类、生命活动是否旺盛是其有效性的基础,而不像其它肥料是以氮、磷、钾等主要元素的形式和多少为基础。正因为微生物肥料是活制剂,所以其肥效与活菌数量、强度及周围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包括温度、水分、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原生活在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排斥作用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应用时要加以注意。
在一定程度上,有机肥属于低端的微生物肥料,在农村,经常将粪便,秸秆等堆积在一起,一段时间过后当做肥料用,就利用了微生物的作用,但是由于自然界野生微生物能力较差,处理效果较差。
生物肥料弥补了有机肥的不足,并且增加了微生物自身的很多特点,但是仍然存在肥料不足的表现,并不能完全代替化肥。而利用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将有机肥中的纤维、淀粉等多糖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将有机肥中的无机氮磷钾转化为有机组分,利于植物利用,这种相互协作的方式将会是未来肥料的发展趋势。
力力惠生物菌肥亩用量多少?两公斤
生物菌肥一亩地用两公斤,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作物得到特定肥效的一种制品,属于农业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一种。又称生物肥,细菌肥料或者接种剂,是一种含有有机质,氮磷钾元素的肥料,是作物生长必须的营养成分。
生物复合肥有什么作用?生物复合肥的作用如下:1、增进土壤肥力施用固氮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来源;解磷、解钾微生物肥料,可以将土壤中难溶的磷、钾分解出来,转变为作物能吸收利用的磷、钾化合物,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
2、制造和协助农作物吸收营养根瘤菌侵染豆科植物根部,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微生物在繁殖中能产生大量的植物生长激素,刺激和调节作物生长,使植株生长健壮,促进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3、增强植物抗病和抗旱能力微生物肥料由于在作物根部大量生长繁殖,抑制或减少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机会;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减轻作物的病害;微生物大量生长,菌丝能增加对水分的吸收,使作物抗旱能力提高。
4、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提高作物品质使用微生物肥料后对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如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的含量上有一定作用,有的可以减少硝酸盐的积累。在有些情况下,品质的改善比产量提高好处更大。
扩展资料:
发展生物肥料的重要意义:
1、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
徽生物肥料可将无机元素转化为有益植物生长的有机化合物,改善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减低氮素脱氧和氧化过程,从而降低硝酸盐含量。多项试验表明,施用生物菌肥,蔬菜硝酸盐含量减少25.44~4.3mg/L,平均降低19.09%;vc含量平均提高9.96mg/l009;糖分含量平均提高0.66mg/l崛。施生物菌肥的稻米蛋白质比对照组提高0.05%~0.65%。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是徽生物肥料的生命力所在,其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是产生生长素、抑制病原菌、根际固氮和分解难溶性磷钾元素等。
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在豆科作物上施用根瘤菌制剂,不仅可提高收获物中蛋白质的含量,而且还使大豆和花生平均增产10~20%;紫云英和苕子平均增产40%以上,在新开垦地中甚至可增产1~2倍;豌豆增产15%;蚕豆增产17%;柽麻增产13~30%。但施用不当,则可能增产效果很小或甚至无效果。使用其它类型的生物肥料,亦可使作物增产10%左右,且其品质也较单施化肥有一定改善。又据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有关研究,如果施用方法得当,施用生物复合肥肥力高(用量7.5~15kg/hm2)亦可使水稻增产5~15%,小麦增产3.1~10.0%,棉花增产7.8~30.2%,甘蔗增产约14%,油菜增产2.6~17.5%,蔬菜作物增产10%以上。而且,同时还节省了10~30%的化学氮肥,并同时使作物品质得到改善。
可见,施用生物肥料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增产和改善作物品质的效果,而且其经济效益也是较大的。
2、降低了生产成本
据有关报道,用哈伯氏制氨法合成氨时,每制造含1kg纯氮的肥料并输送到用户,其所消耗的燃油约为1.5kg,而固氮生物能直接或间接利用光能生产氨,且这种生产是就地发生的,不仅节约了肥料生产所需的能源和劳动力,而且又不必花费将所生产的肥料运往田间撒布的代价,同时亦节省了建造化工厂的费用等,可谓是一举多得。对磷、钾矿的开采也是一样。开采磷、钾矿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也要耗费大量能源,酸制法生产磷肥还要消耗大量的硫酸等,并占用很大的场地,在肥料的搬运中亦将消耗掉大量能量。上述结果,使得农民每施用1kg纯氮、P2O5和K2O,就分别约需花费4.00元、4.50元和4.00元,同时,农民将肥料买回家后,还必须花大量的劳动力将其运到田间并施入农田中。
相对而言,生物肥料充分利用微生物的某种特征,以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为目的,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且施用生物肥料的同时还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因而节约了施肥成本。由于生物肥料中微生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能量,如自生固氮菌每固定27kg氮素就需要消耗100kg碳,共生固氮菌更是每消耗100kg碳只能固定1kg氮素,所以,生物肥料必须是在施足有机肥和适量化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其增产效果,或者说生物肥料只能是作为辅助肥料,而不能代替化肥和有机肥。
3、有效地利用了大气中的氮素或土壤中的养分资源
4、减少了环境污染
5、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施用生物肥料,由于减少了化肥对土壤养分、结构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同时又使微生物的活动能力得到增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提高了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含量和有效性。同时施用生物肥料还可促进土体"三化"的形成,即使土壤腐殖质含量明显提高而达到"腐殖化"、形成多功能的生理群微生物区系而达到"细菌化",显著改善土体结构使水气通畅而达到"结构化"。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根瘤菌肥、固氮菌肥和固氮蓝藻等。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