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大豆锈病菌怎么侵染大豆 大豆锈病菌怎么侵染大豆种子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226 次
大豆锈病菌怎么侵染大豆 大豆锈病菌怎么侵染大豆种子

大豆锈病菌的侵染过程

引言

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出口商品。大豆锈病菌是大豆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对大豆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大豆锈病菌的侵染过程入手,探讨其对大豆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大豆锈病菌的侵染过程

大豆锈病菌是一种真菌,它通过侵染大豆的叶片、茎、荚等部位,引起大豆的枯萎、凋谢和死亡。其侵染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感染阶段

大豆锈病菌首先感染大豆的叶片,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或伤口进入植物体内。在感染过程中,大豆锈病菌会释放出一种酶,破坏植物细胞壁,使其能够侵入植物细胞内部。

2.繁殖阶段

大豆锈病菌在植物细胞内不断繁殖,形成许多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雨等方式传播到其他的植物体表面,继续感染其他的植物。

3.侵染阶段

在侵染阶段,大豆锈病菌会侵染大豆的茎、荚等部位,进一步破坏植物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这时,大豆植株会出现叶片黄化、萎缩、干枯等症状,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4.传播阶段

在传播阶段,大豆锈病菌会通过风、雨等方式传播到其他的大豆植株上,形成病害的传播链。这时,大豆锈病菌的传播速度会加快,病害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大豆锈病菌的防治方法

针对大豆锈病菌的侵染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大豆锈病菌的感染率。

2.病害监测

及时进行病害监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扩散。

3.农业防治措施

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如间作、轮作、深翻土壤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豆锈病菌的存活率。

4.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菌剂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锈病菌的感染。化学防治方法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大豆锈病菌的侵染过程十分复杂,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其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大豆生产中,我们需要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为大豆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相关问题

1.大豆锈病菌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大豆锈病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风、雨、农具、种子等多种方式。

2.大豆锈病菌的症状有哪些?

大豆锈病菌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黄化、萎缩、干枯等症状。

3.大豆锈病菌的危害有多大?

大豆锈病菌对大豆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大豆死亡。

4.如何进行大豆锈病菌的病害监测?

可以通过定期巡查和病害调查等方式进行大豆锈病菌的病害监测。

5.化学防治大豆锈病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化学防治大豆锈病菌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问答拓展:大豆锈病有什么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

发病规律:

温度雨量和雨日数是造成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一般播种早,发病严重,晚播发病轻。

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2、适当调整播种期,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时期。

3、采用单独种植方式,合理密植,避免套种,以便增加通风透光,减轻为害。

4、采用御高老高畦或垄作,合理密植,开沟排则,降低田间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

扩展资料:

大豆锈病病原菌在南部沿海各省,海南岛和***越冬。在生长季节里,从南向北随气流做长距离转播。夏孢子随雨而降。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念册害重。

中国两广、福建、台湾等地流行猖獗。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一般情况下,叶片背面病斑多余叶片正面,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

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镇升,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豆锈病

问答拓展:如何防治大豆锈病?

大豆锈病俗称豆锈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秋大豆产区,且有族裤行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大豆锈病属气传、专性寄生病害,发病后一般损失10%~30%,严重的可达50%,早期发病甚至造成绝收。

大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柄、茎秆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危害最重。大豆整个生育期均能被感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病部渐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单个病斑约1毫米左右,病斑密集时,形成被叶脉限制的坏死斑,病斑表皮破裂,散出很多锈色夏孢子。发病后期,气温下降,可产生黑色冬孢子堆。植株一般先从下部叶片感病,向上蔓延,叶片迅速兆哗发黄,并提早脱落。

大豆锈病病原菌在8~25℃均可萌发,在适合的温度条件下,雨量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程度。田间湿度及土壤含水量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低洼易涝,湿度大的田块发病严重,排水良好的田块发病轻。同时,因田间湿度大,植株生长差,抗病力减弱,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繁殖,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大豆品种对锈病的感病程度有很大差异。

大豆锈病防治方法包括(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大豆锈病的抗病性不同,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这是防治大豆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根据各地特点可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常见的抗病品种包括中豆19、油84-87、早春1号等。(2)农业防治:适当调整播种期,一般过早播种病害严重,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在保证成熟的情况下,适当迟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时期,从而减轻大豆锈病危害。合理密植,增加通风透光;采用高畦或纯梁垄作,开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3)化学防治:在大豆锈病发生初期可施用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的有15%粉锈灵1500倍液;75%百菌清75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