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玉米条锈病分级标准 玉米条锈病分级标准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975 次
玉米条锈病分级标准 玉米条锈病分级标准

玉米条锈病分级标准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玉米条锈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会导致玉米减产,降低玉米质量。对玉米条锈病的防治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控制病害,我们需要了解玉米条锈病的分级标准。

一、玉米条锈病的症状

玉米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或棕色的线形斑点,斑点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或棕色条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枯死。同时,病害也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使植株高度矮小,茎秆变细,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二、玉米条锈病的分级标准

根据玉米条锈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我国对玉米条锈病进行了分级。具体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轻度感染

轻度感染指玉米叶片上出现少量的***或棕色线形斑点,斑点之间的***或棕色条纹较为明显,但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2.中度感染

中度感染指玉米叶片上出现较多的***或棕色线形斑点,斑点之间的***或棕色条纹较为明显,但不会导致玉米的严重减产。

3.重度感染

重度感染指玉米叶片上出现大量的***或棕色线形斑点,斑点之间的***或棕色条纹非常明显,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4.极重度感染

极重度感染指玉米叶片上出现大量的***或棕色线形斑点,并且斑点之间的***或棕色条纹非常密集,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甚至导致玉米死亡。

三、玉米条锈病的防治

为了防治玉米条锈病,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条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2.合理施肥

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但施肥过量也会导致玉米易感染病害。我们需要根据土壤条件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

3.做好病害监测

及时发现病害是防治玉米条锈病的关键。我们需要定期巡查玉米田,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害扩散。

四、拓展问题

1.玉米条锈病有哪些危害?

玉米条锈病会导致玉米叶片变黄、枯死,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玉米死亡。

2.如何识别玉米条锈病?

玉米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或棕色的线形斑点,斑点之间呈现出较明显的***或棕色条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枯死。

3.玉米条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防治玉米条锈病的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做好病害监测等。

4.如何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可以咨询当地的农业专家或者种植企业。

5.玉米条锈病的发病期是什么时候?

玉米条锈病的发病期一般在玉米生长期的6-8月份,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容易发生。

相关拓展:

问:农作物病害程度严重程度分级,比如说霜霉病,怎样划分是初级、中级、严重,病害程度,越详细越好!!!

我也是在网上找到,给您复制过来了,希望能够帮到您。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有些植物病理学家曾经把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的流行,而在定量流行学中则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都泛称为流行。植物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来估计病害未来发生的时期和数量,用以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在群体水平研究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则称为植物病害流行学(botanicalepidemiology),它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病原物群体在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干预下,与植物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流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性描述病害群体性质,并通过定量观测建立群体动态的数学模型。
一、植物病害的计量
植物群体的发病程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计量。其中最常用的有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病株或病器官间发病轻重程度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同为发病叶片,有些叶片可能仅产生单个病斑,另一些则可能产生几个甚至几十个病斑。这样,发病率相同时,发病的严重程度和植物蒙受的损失也可能不同。为了更全面地估计病害数量,便需要应用严重度指标。
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所占的比率.例如叶片上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率。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代表值或发病面积百分率表示、调查统计时,以单个植株或者特定器官为调查单位,对照事先制定的严重度分级标准.找出与发病实际情况最接近的级别。
禾本科作物的叶部病害大多是植株下部叶片发病早而重,以后逐渐向上发展。根据成株期发病程度分为10级,先确定植株基部到顶部一半的地方作为中点。病害从基部发展到中点.不再向上发展作为第5级。病害未发展到中点的作为1—4级,另外再保留完全不发病的0级。病害发展到中点以上的,记作为6—9级,发病最重的是第9级。严重度分组标准除用文字描述外,还可制成分级标准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对水稻病害采用0-9级的10个记载标准,但在实际调查时大多采用0,1,3,5,7.9六级记载标准(表12-1,图12—1)。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组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100
[(调查总叶数×最高一级代表值)]
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则用以下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发病率×严重度
除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以外,有时还用其他指标定量估计病害数量。例如,调查麦类锈病流行初期发病数量时,还常用病田率(发病田块数占调查田块总数的百分率)、病点率(发病样点数占调查样点总数的百分率)和病田单位面积内传病中心或单片病叶数量等指标。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
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disease)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在田间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高而稳定。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许多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例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水稻恶苗病、稻曲病、大麦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病害等都是积年流行病害。小麦散黑穗病病穗率每年增长4—10倍,如第一年病穗率仅为o.1%,到第四年病穗率将达到30%左右,将造成严重减产。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disease)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和水流传播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接种体对环境条件敏感,但其寿命不长,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d,在一个生长季内可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一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m2
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lOd后在其四周约1000m2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他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相同。防治单循环病害,铲除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的逐年积累。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
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一个病害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活动和病害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来的。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按照研究的时间规模不同,流行的时间动态可分为季节流行动态和逐年流行动态。
在一个生长季中如果定期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情况,取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可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diseaseprogresscurve)。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程度。
不同的多循环病害或同一病害在不同发病条件下,可有不同类型的季节流行曲线,最常见的为s形曲线。对于一个生长季中只有一个发病高峰的病害,若最后发病达到或接近饱和(100%),寄主群体亦不再生长,如小麦锈病(春、夏季流行)、马铃薯晚疫病等,其流行曲线呈典型的S形曲线(图12-2A)。如果发病后期因寄主成株抗病性增强,或气象条件不利于病害继续发展,但寄主仍继续生长,以至新生枝叶发病轻,流行曲线呈马鞍型(图12-2B),例如甜菜褐斑病、大白菜白斑病等。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发病高峰,流行曲线为多峰型(图12-2C,D)。稻瘟病在南方稻区因稻株生育期和感病性的变化,可能出现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等3次高峰。在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地区,冬小麦苗期发病有冬前和春末两次高峰。华北平原玉米大斑病常在盛夏前后也有两次高峰,其间因盛夏高温抑制了病菌侵染。
多循环病害的流行曲线虽有多种类型,但s形曲线是最基本的。病害流行过程可划分为始病期、盛发期和衰退期,这分别相当于s形曲线的指数增长期(exponentalphase)、逻辑斯蒂增长期(logisticphase)和衰退期(图12-3)。
指数增长期由开始发病到发病数量(发病宰或病情指数)达到0.05(5%)为止,此期经历的时间较长,病情增长的绝对数量虽不大,但增长速率很高。
逻辑斯蒂增长期由发病数量0.05开始,到达0.95(95%)或转向水平渐近线,从而停止增长的日期为止。在这一阶段,植物发病部位已相当多,病原菌接种体只有着落在未发病的剩余部位才能有效地侵染,因而病情增长受到自我抑制。随着发病部位逐渐增多,这种自我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大,病情增长渐趋停止。逻辑斯蒂增长期经历的时间不长,病害增长的幅度最大,但增长速率下降。
在逻辑斯蒂增长期之后,便进入衰退期。此时因为寄主感病部分已全部发病,或者因为气象条件已不适于发病,病害增长趋于停止,流行曲线趋于水平。有时,由于寄主仍继续生长,发病数量反而下降,更明显地表现出流行的衰退。
在上述三个时期中,指数增长期是菌量积累和流行的关键时期,它为整个流行过程奠定了菌量基础。病害预测、药剂防治和流行规律的分析研究都应以指数增长期为重点。
在病害流行过程中,病害数量的增长可以用种种数学模型描述,其中最常用的为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
应用指数增长模型时,需假设可供侵染的植物组织不受限制,环境条件是恒定的,病害增长率不随时间而改变,而且不考虑病组织的消亡。在上述前提下,令xo为初始病情,xt为t日后的病情,r为病害的日增长率(指数流行速率),则病害数量增长符合指数生长方程:
Xt=X0•ert
指数增长模型的图形是J形曲线,适用于病害流行前期。当病害数量(x)愈来愈多,所余健康而可供侵染的植物组织(1—x)就愈来愈少,指数增长模型关于可供侵染的植物组织不受限制的假设不再适用,以后新增病害的数量也必将愈来愈少,病害增长受到自我抑制,从而符合逻辑斯蒂生长曲线:
Xt(1-Xt)=(X0/1-Xo)•ert
逻辑斯蒂生长曲线的图形为s形曲线,与多循环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相似,从而可利用该数学模型来分析多循环病害的流行。模型中的r为逻辑斯蒂侵染速率,实际上是整个流行过程的平均流行速度,通称为表现侵染速率(apparentinfectionrate)。若以x1,x2分别代表tl和t2日的发病数量,则由逻辑斯蒂模型可得:
r=[lnX2(1-X2)-1-lnX1(1-X1)-1]•(t2-t1)-1
r是一个很重要的流行学参数,可用于流行的分析比较和估计寄主、病原物、环境诸因子和防治措施对流行的影响。
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的数量增长都是越冬或越夏菌源侵染产生的。有些单循环病害,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等侵染和发病时间都比较集中,就不会形成流行曲线。但有些单循环病害,其越冬菌源发生期长,陆续接触寄主植物,侵入期有先有后,也呈现出一个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增长的过程。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以及苹果和梨的锈病、柿圆魔病等气传病害就属于这一类型。现将田间越冬菌量视为常数,病害潜育期亦不变化,设xt为t日的发病数量,rs为单循环病害的平均日增长率,则:
Xt=1-e(-rt•t)
其图形为e型指数曲线(图12—4)。rt值高低取决于越冬菌量以及寄主和环境诸因子。
植物病害的逐年流行动态是指病害几年或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单循环病害或积年流行病害有一个菌量的逐年积累,发病数量逐年增长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地区,品种、栽培和气象条件连续多年基本稳定,可以仿照多循环病害季节流行动态的分析方法,配合逻辑斯蒂模型或其他数学模型,计算出病害的平均年增长率。若年代较长,寄主品种和环境条件有较大变动时,则可用各年增长速率和相应的有关条件建立回归模型,用于年增长率的预测和分析。多循环病害或单年流行病害年份间流行程度的波动大,相邻两年的初始菌量或增或减,很不稳定,因此多年平均的年增长率没有实际意义。
四、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亦即病害的传播过程,反映了病害数量在空间中的发展规律。病害的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是相互依存,平行推进的。无病害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病害的传播;无有效的传播也难以实现病害数量的继续增长,也就无病害的流行。
病害的传播特点主要因病原物种类及其传播方式而异。气传病害的自然传播距离相对较大,其变化主要受气流和风的影响。土传病害自然传播距离较小,主要受田间耕作、灌溉等农事活动以及线虫等生物介体活动的影响。虫传病害的传播距离和效能主要取决于传病昆虫介体的种群数量、活动能力以及病原物与介体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
病害传播是病原物本身有效传播的结果。以气流传播的病原真菌孢子为例,气流传播包括孢子由产孢器官向大气中释放,随气流飞散和着落在植物体表等三个过程。孢子的气流传播规律几乎与空中非生物微粒的气流传播一样,受其形状、大小、比重、表面特性和气流运动等物理学因子的影响。但孢子经过传播以后能否萌发和侵染,引起植物发病还受到一系列生物学因子的制约。包括孢子的数量、密度、抗逆性和致病性,寄主植物的数量、分布和感病性,以及对孢子萌发、侵入和扩展有显著作用的环境因子等,其中只有导致侵染和发病的孢子,才最终实现了病害的传播。
不同病害的传播距离有很大差异,可区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传播。流行学中常用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的概念。前者为病原菌孢子从释放到侵入植物体这段时间内所引起的病害传播,以日为时间单位,表述为一日之内实现的病害传播距离。后者为病害一个潜伏期内多次传播所实现的传播距离。一次传播距离在百米以下的,称为近程传播;传播距离为几百米至几千米的,称为中程传播;传播距离达到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以外的为远程传播。
近程传播所造成的病害在空间上是连续的或基本连续的,有明显的梯度现象,传播的动力主要是植物冠层中或贴近冠层的地面气流或水平风力。
中程传播造成的发病具有空间不连续的特点,通常菌源附近有一定数量的发病,而距菌源稍远处又有一定数量的发病,两者之间病害中断或无明显的梯度。发生中程传播的孢子量较大,被湍流或上升气流从植物冠层抬升到冠层以上数米的高度,再由近地面的风力运送到一定距离后再着落到植物冠层中。
大量孢子被上升气流、旋风等抬升离开地面达到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孢子云,继而又被高空气流水平运送到上百千米乃至数千米之外,量后靠锋面雨、湍流或重力作用而降落地面,实现了远程传播。远程传播的病害有小麦锈病、燕麦冠锈病和叶锈病、小麦白粉病、玉米锈病、烟草霜霉病等少数病害。北美洲小麦秆锈病菌在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越冬,而在北方诸州和加拿大越夏,每年春夏季由南向北,秋季由北向南发生两次远距离传播。利用飞机在高空捕捉秆锈菌夏孢子,证明直至4km的高空都有孢子分布。我国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在不同流行区域间也发生菌源交流和远距离传播现象。
多循环气传病害流行的田间格局有中心式和弥散式两类。
若多循环气传病害的初侵染菌源是本田的越冬菌源,且初始菌量很小,则发病初期在田间常有明显的传病中心,空间流行过程是一个由点片发生到全田昔发的传播过程,这称为中心式传播或中心式流行(foculepidemic)。由初侵染引起的中心病株或病斑数量有限,早期的再侵染主要波及传病中心附近的植株。由传病中心向外扩展,其扩展方向和距离主要取决于风向和风速,下风方向发病迅速而严重,扩散距离也较远。通常传病中心处新生病害密度最大.距离愈远,密度越小,呈现明显的梯度,这称为病害梯度(diseasegradient)或侵染梯度(infectiongradient)。梯度愈缓,传播距离愈远;梯度愈陡,传播距离愈近。
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等都是中心式流行的病害。以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为例,在北京地区的系统调查显示了由点片发病到全田普发的过程。早春在有利于侵染的天气条件下,一个由1~5张病叶组成的传病中心,第一代(4月上、中旬)传播距离达20~150cm,第二代(4月下旬至5月初)传播距离达1~5m,此时田间处于点片发生期,第三代(5月上、中旬)传播距离达5—40m,已进入全田普发,第四代传播距离达100m以上乃至发生中、远程传播。
在有些情况下,初侵染菌源虽来自田外,但菌量很少,且菌源传来时间较短,这些早期到来的少量菌源也会形成一些传病中心,再经两三代高速繁殖引致全田发病。例如,北方冬麦区的小麦秆锈病流行就属于这种情况。
气传病害的初侵染菌源若来自外地,田间不出现明显的传病中心,病株随机分布或接近均匀分布,若外来菌源菌量较大且充分分散,发病初期就可能全田普发,这称为病害的弥散式传播或弥散式流行(generalepidemic)。麦类锈病在非越冬地区的春季流行就属于这种类型。有的病害虽由本田菌源引起流行,但初始菌量大,再侵染不重要,如小麦赤霉病、玉米黑粉病等,一般也无明显的传病中心而呈弥散式流行。
由昆虫传播的多循环病害,田间分布型决定于媒介昆虫的活动习性,一般也是距离初次侵染菌源愈远发生数量愈少。田间发病数量随再侵染而逐渐增多。病原物存在于土壤中而具有再次侵染的病害,常围绕初侵染菌源形成集中的传病中心或发病带,然后向外蔓延,但是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的传播距离有限。
五、病害流行的因子
植物病害的流行受到寄主植物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诸方面多种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强度和广度。
在诸多流行因子中最重要的有:
1.感病寄主植物存在感病寄主植物是流行的基本前提。感病的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都广泛存在。虽然人类已能通过抗病育种选育高度抗病的品种,但是现在所利用的主要是小种专化性抗病性,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因不加选择而逐渐失去了植物原有的非小种专化性抗病性,致使抗病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易因病原物群体致病性变化而“丧失”抗病性,沦为感病品种。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农业规模经营和保护地栽培的发展,往往在特定的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从而特别有利于病害的传播和病原物增殖,常导致病害大流行。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许多病原物群体内部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具有强致病性的小种或菌株占据优势就有利于病害大流行。在种植寄主植物的抗病品种时,病原物群体中具有匹配致病性(毒性)的类型将逐渐占据优势,使品种由抗病转为感病,导致病害重新流行。
4.病原物数量巨大有些病原物种类能够大量繁殖和有效传播,短期内能积累巨大菌量;有些则抗逆性强,越冬或越夏存活率高,初侵染菌源数量较多.这些都是重要的流行因子。对于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有亲和性的传毒介体数量也是重要的流行因子。
5.有利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因子、土壤因子、栽培措施等。有利于流行的环境条件应能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且出现在病原物繁殖和侵染的关键时期。
气象因子能够影响病害在广大地区的流行,其中以温度、水分(包括湿度、雨量、雨日数、雾和露等)和日照最为重要。气象因子既影响病原物的繁殖、传播和侵入,又影响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不同类群的病原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例如,霜霉菌的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而水滴对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不利。多雨的天气容易引起霜霉病的流行,而对白粉病多有抑制作用。
寄主植物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可以加重病害流行。水稻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稻株组织柔嫩衰弱,易感染穗颈稻瘟病。同一环境因子常常既影响寄主,又影响病原物。例如,高湿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有利,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有利,另一方面又因马铃薯叶片细胞更易感染而使之趋于感病。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等,往往只影响病害在局部地区的流行。
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在不同情况下对病害发生有不同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栽培管理措施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各项流行因子而影响病害流行.
在诸多流行因子中,往往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被称为流行的主导因子:正确地确定主导因子,对于分析病害流行、预测和设计防治方案都有重要意义。
地区之间和年份之间主要流行因子和各因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动造成了病害流行的地区差异和年际波动。对于前者,按照病害流行程度和流行频率的差异可划分为病害常发区、易发区和偶发区。常发区是流行的最适宜区,易发区是病害流行的次适宜区,而偶发区为较不适宜区,仅个别年份有一定程度的流行。病害流行的年际波动以气传和生物介体传播的病害最大,根据各年的流行程度和损失情况可划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轻度流行和不流行等类型。
病害的大流行往往与某些流行因子的剧烈变动有关。我国20世纪50年代大面积种植抗病小麦品种碧玛一号,从而控制了条锈病,后因条锈菌对该品种有毒性的条中1号小种大量增殖,克服了碧玛一号的抗病性,导致条锈病大流行。这是病原菌毒性改变而引起病害流行的一个实例。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作物中也多有发生。美国由于大面积推广具有T型雄性***系细胞质的杂交玉米,致使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maydis)专化性T小种成为优势小种。1970年天气温暖湿润,南方各州玉米小斑病大流行,平均减产50%-90%,损失10亿美元。在“绿色革命”中推广的墨西哥矮秆小麦品种,对多种叶枯病高度感病,引起球壳孢叶枯病(Septoriatritici、Stagonosporanodorum)、雪霉叶枯病(Monographellanivalisnivalis)、链格孢叶疫病(Alternariatritci)等在各自适生区域持续流行。在寄主植物与病原菌双方条件具备时,适宜的气象条件往往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稻瘟病、麦类锈病、麦类赤霉病、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等多种病害都提供了许多异常气候引起超常流行的典型事例。1845年和1846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就属于这类事例。1845年持续低温多雨,晚疫病首先在比利时和西欧大陆异常发生,并跨海蔓延到英国和爱尔兰。爱尔兰发病虽晓,马铃薯减产仍高达25%。由于大量染病块茎和病残体遗留田间,致使1846年的初侵染菌源剧增,加之气候适宜,该年晚疫病早期发生,以每周80km的速度传播,当年马铃薯减产80%,全国饿殍遍野,在800万人口中死亡200万人,逃往欧洲和北美150万人,这就是著名的“爱尔兰饥荒”。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预测
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的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pr***iction,prognosis),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forecasting),有时对两者并不作严格的区分,通称病害预测预报,简称病害测报。
代表一定时限后病害流行状况的指标,例如病害发生期、发病数量和流行程度的级别等称为预报(测)量,而据以估计预报量的流行因子称为预报(测)因子。当前病害预测的主要目的是用作防治决策参考和确定药剂防治的时机、次数和范围。
一、预测的种类
按预测内容和预报量的不同可分为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和损失预测等。
流行程度预测是最常见的预测种类,预测结果可用具体的发病数量(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等)作定量的表达;也可用流行级别作定性的表达。流行级别多分为大流行、中度流行(中度偏低、中等、中度偏重)、轻度流行和不流行。具体分级标准根据发病数量或损失率确定,因病害而异。
病害发生期预测是估计病害可能发生的时期。果树与蔬菜病害多根据小气候因子预测病原菌集中侵染的时期,即临界期(criticalpohod),以确定喷药防治的适宜时机,这种预测亦称为侵染预测。德国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预测办法是在流行始期到达之前,如预测无侵染发生,即发出安全预报,这称为负预测(negativeprognosis)。
损失预测也称为损失估计(diseaselossassessment),主要根据病害流行程度预测减产量,有时还考虑品种,栽培条件、气象因子诸方面的影响。在病害综合防治中,常应用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injurylevel)和经济阈值(economicthreshold)等概念。前者是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病数量,后者是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而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损失预测结果可用以确定发病数量是否已经接近或达到经济阈值。

问:玉米十叶以后有的叶子上有像锈一样的东西是什么病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病原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
症状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病原PucciniasorghiSchw.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大小24—32×20—28(um),壁厚1.5—2um,有4个芽孔。冬孢子***露时黑褐色,椭圆形至棍棒形,大小28—53×13—25(um),端圆,分隔处稍缢缩,柄浅褐色,与孢子等长或略长。性子器生在叶两面。
子器生在叶背,杯形。锈孢子椭圆形至亚球形,大小18—26×13—19(um),具细瘤,寄生在酢浆草上
。据报道P.PolysoraUn***rw.称多堆柄锈菌,引起南方锈病,主要在台湾和海南岛发生。
此外Physopellazeae(Mams)CumininsRamachar能引起热带型玉米锈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我国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酐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烟台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不抗病。

问:怎么对植物病情定性进行分级?

对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抗病性或抗扩展为主的抗病性,普遍采用按反应型(infectiontype)来分级的方法反应型的分级主要依据侵染点坏死反应的强弱病斑大小形状与色泽病斑上子实体发育程度等特征划分,麦类锈病的反应型见

表13-1麦类锈病的反应型划分标准

有时反应型处于两个级别之间,为进一步表示反应型的微细变化,常在相近级别的反应级号上附加符号例如,加=,表示处于该级别的下限;加-,表示孢子堆较该级典型孢子堆小;加++,表示处于该级别的上限;加+,表示孢子堆较该级典型孢子堆大;加C,表示褪绿较重,加N,表示坏死较重等作为生产中应用的抗病品种,反应型应低于2型玉米大斑病的反应型划分与麦类锈病相似,参见

表13-2玉米大斑病反应型的划分标准

反应型级别反应型特点抗病性级别(反应型类型)0无肉眼可见症状免疫(低反应型)0;无孢子堆,但有过敏性反应所引起的枯斑(坏死斑)或褪绿斑近免疫(低反应型)1孢子堆微小,周围有明显枯斑高度抗病(低反应型)2孢子堆小至中等,周围组织褪绿或坏死秆锈病孢子堆周围有枯死圈,圈内常出现“绿岛”中度抗病(低反应型)X接种同一小种后,在同一叶片上随机混生各型病斑中度抗病(低反应型或称混杂型)Y接种同一小种后,在同一叶片上有不同大小的孢子堆,由叶片基部向叶尖逐渐变大,叶尖处最大中度抗病(低反应型或称混杂型)Z接种同一小种后,在同一叶片上有不同大小的孢子堆,由叶片基部向叶尖逐渐减小,叶尖处最小中度抗病(低反应型或称混杂型)3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褪绿,罕有坏死者中度感病(高反应型)4孢子堆大,周围无褪绿高度感病(高反应型)

反应型抗病性等级反应型特点R高度抗病病斑条状或窄梭形,呈黄绿色水渍状褪绿斑,并有褐色坏死斑块MR中度抗病病斑呈窄条梭形,褐色,边缘为黄绿色MS中度感病病斑呈褐色坏死大斑,边缘有黄绿色边线S高度感病病斑为褐色梭形大斑

小麦白粉病的苗期反应型划分,虽然也考虑坏死反应的有无,但该菌是叶表面寄生的,更注重菌丝体发育和产孢量(

表13-3小麦白粉病苗期反应型的划分标准

)

反应型抗病性等级反应型特点0免疫叶上无可见症状0;近免疫叶上有枯死斑1高度抗病叶上病斑小,其上菌丝层稀薄,透过菌丝可见绿色叶面,偶见较大病斑,但仍透绿2中度抗病叶上病斑直径小于1mm,菌丝层较厚,不褪绿,能产生一定量的孢子3中度感病叶上病斑较多,直径等于或大于1mm,菌丝层厚,生长旺盛,产孢量大,病斑不连片4高度感病叶上病斑多,直径大于1mm,菌丝层厚,生长旺盛,产孢量大,病斑连片

稻瘟病采用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5~7d进行调查稻瘟病的现行病情分级是综合定性定量的指标

问:谁有玉米田间调查记录

玉米田间调查记载项目及其标准
  1生育期调查记载标准
  1.1出苗期(月.日):全区幼苗出土高约2~3cm左右的穴数达50%的日期。
  1.2抽雄期(月.日):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1.3吐丝期(月.日):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1.4成熟期(月.日):全区90%以上植株只籽粒硬化及苞叶呈现成熟的固有颜色。
  成熟期调查必须天天进行,在小区两个边行中选有代表性植株,抠出果穗中上部籽粒,观测记载籽粒生部位出现黑层的日期。
  1.5生育期(天):从出苗到成熟期的总天数。
  如:5月11日出苗,9月10日成熟,生育期=(31-11)+30+31+31+10=122天。
  1.6比对照长短天数(天):保留小数后1位。
  预备试验:品种生育期-相邻2对照平均生育期
  区域试验:品种平均生育期-对照平均生育期
  生产试验:品种生育期-对照生育期
  如:长3.5天填写“+3.5”,早2.5天填写“-2.5”。
  2特征特性调查记载标准
  2.1株高(cm):乳熟期每小区定点10株,测量地面至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0位。
  2.2穗位(cm):乳熟期每小区定点10株,测量地面到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0位。
  2.3茎粗(cm):乳熟期每小区定点10株,测量地上第三节间中部茎的直径(要与叶着生方向垂直),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2.4穗柄长度(cm):乳熟期每小区定点10株,测定穗着生茎节至穗基部长度,分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0位。
  2.5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2.6叶数苗期鞘色:在可见叶5片时调查叶鞘色,分浅绿、绿、浅紫、紫、深紫等。
  2.7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2.8株型:抽雄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株型,分紧凑、半紧凑、平展。
  2.9茎色:抽雄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2.10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2.11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2.12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2.13穗型:分柱型、锥型。
  2.14轴色:分白、粉、红、紫等。
  2.15粒型:分硬、偏硬、偏马齿、马齿型。
  2.15粒色:分白、黄白、淡黄、黄、橙黄、红、紫、黑等。
  2.13整齐度:用异型株比率(%)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按“异型株划分标准”,调查株高、穗位、丝色、轴色、吐丝期等的异型株比率。任何一个性状达到不整齐,表明该品种一致性、整齐度差。
  整齐度划分标准
  性状异型株划分标准整齐较整齐不整齐
  株高与群体平均株高相差大于±20cm的植株≤5%10%~5%≥10%
  穗位与群体平均穗位相差大于±15cm的植株≤5%10%~5%≥10%
  丝色与群体丝色不一的植株≤2%2%~5%≥5%
  轴色与群体轴色不一的植株≤2%2%~5%≥5%
  吐丝期与群体吐丝期相差±3天的植株≤2%2%~5%≥5%
  3综合抗性田间调查鉴定标准
  3.1叶斑类(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
  乳熟后期调查,根据玉米穗上叶和穗下三叶上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大小划分,以群体总体水平填写级数,保留小数后0位。群体内出现明显的抗、感差异大的类型时,需注明“抗性分离”。
  分级描述抗性评价
  1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5%。高抗(HR)
  3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抗(R)
  5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较多病斑。中抗(MR)
  7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下部病叶枯死。感(S)
  9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高感(HS)
  3.2锈病
  乳熟期调查,根据玉米穗上叶和穗下三叶上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大小划分,以群体总体水平填写级数,保留小数后0位。群体内出现明显的抗、感差异大的类型时,需注明“抗性分离”。
  分级描述抗性评价
  1叶片上无病斑或仅有无孢子堆的过敏性反应高抗(HR)
  3叶片上有少量孢子堆,占叶面积25%以下抗(R)
  5叶片上有中量孢子堆,占叶面积26%~50%中抗(MR)
  7叶片上有大量孢子堆,占叶面积51%~75%感(S)
  9叶片上有大量孢子堆,占叶面积76%~100%,叶片枯死高感(HS)
  3.3纹枯病
  乳熟后期调查,重点调查果穗以下茎节,以群体总体水平填写级数,保留小数后0位。群体内出现明显的抗、感差异大的类型时,需注明“抗性分离”。保留小数后0位。
  玉米单株纹枯病病级划分标准
  病级描述评价抗性评价
  1无病斑或穗下第4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高抗(HR)
  3穗下第3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抗(R)
  5穗下第2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中抗(MR)
  7穗下第1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感(S)
  9果穗以上叶鞘发病,植株枯死高感(HS)
  3.4丝黑穗病、黑粉病
  乳熟后期调查,填写发病株(植株任何器官发病)占总株数比率(病株率%),保留小数点后1位。
  分级描述抗性评价
  1病株率0~0.1高抗(HR)
  3病株率1.1~5.0抗(R)
  5病株率5.1~20.0中抗(MR)
  7病株率20.1~40.0感(S)
  9病株率40.1~100高感(HS)
  3.5茎腐病
  乳熟后期调查,重点调查基部茎节,填写发病株占总株数比率(病株率%),保留小数点后1位。
  分级描述抗性评价
  1病株率0~5高抗(HR)
  3病株率5.1~10.0抗(R)
  5病株率10.1~30.0中抗(MR)
  7病株率30.1~40.0感(S)
  9病株率40.1~100高感(HS)
  3.6玉米螟
  第一次虫害发生高峰后调查,根据心叶期虫孔大小初步判断品种抗性水平,填写级数,保留小数后0位。
  分级描述抗性评价
  1仅个别心叶上有少量针刺状(≤1mm)虫孔高抗(HR)
  2仅个别心叶上有中等数量针刺状(≤1mm)虫孔高抗(HR)
  3少数心叶上有大量针刺状(≤1mm)虫孔抗(R)
  4个别心叶上有少量绿豆大小(≤2mm)虫孔抗(R)
  5少数心叶上有中等数量绿豆大小(≤2mm)虫孔中抗(MR)
  6部分心叶上有大量绿豆大小(≤2mm)虫孔中抗(MR)
  7少数心叶上有少量直径于大2mm的虫孔感(S)
  8部分心叶上有中等数量直径于大2mm的虫孔感(S)
  9大部分心叶上有大量直径于大2mm的虫孔高感(HS)
  3.7红蜘蛛(参考)
  根据灌浆期中上部叶片红蜘蛛为害面积占叶片总面积大小划分,填写级数,保留小数后0位。
  分级描述抗性评价
  1中部叶片无为害或仅在上部叶片有少量为害,为害占叶面积少于5%。高抗(HR)
  3上部叶片有少量为害,占叶面积6-10%,中部叶片有零星为害。抗(R)
  5上部叶片有为害较重,占叶面积11-30%,中部叶片有较多为害。中抗(MR)
  7中部叶片有大量为害,占叶面积31-70%,上部叶枯死。感(S)
  9全株叶片基本受害,叶片枯死。高感(HS)
  3.8倒伏率
  成熟期,植株斜度大于45°但未折断的为倒伏指标,倒伏发生后立即调查,计算并填写倒伏株占小区总株数比率(%),保留小数后1位。
  39倒折率
  成熟期,植株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为倒折指标,收获前调查,计算并填写倒折株占小区总株数比率(%),保留小数后1位。
  4收获与取样方法
  4.1收获方法
  收获前必须把所有田间调查项目(生育期、田间特征特性、田间综合抗性等)调查完毕!
  4.1.1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
  ⑴每小区收获中间3行,并去除每行两端各一株,调查相应的小区实收株数、空秆数、双穗数;
  ⑵测定全部收获穗的穗鲜重、穗数;
  ⑶装入纱袋,写好标签,全部带回风干。
  ⑷小区内缺株≥10%时,小区报废。
  4.1.2生产试验
  ⑴去掉两侧边行和每行两端各一株后,调查相应的株数、空秆数、双穗数;
  ⑵在收获区内等间隔选5行,每行连续收获10株穗,计50株穗作为大样本,测定大样本穗鲜重、穗数,装入纱袋,写好标签,带回风干。
  ⑶收获收获区内其余全部果穗,测定穗鲜重、穗数;
  ⑷小区内缺株≥10%时,小区报废。
  4.2取样方法
  4.2.1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
  ⑴考种时,先称小区穗干重,核定穗数。
  ⑵取10个具有品种代表性的样本穗,测定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及穗型、轴色、粒型、粒色等。
  ⑶脱粒全部果穗,测定小区粒干重、水份、百粒重。必须逐小区测定子粒水份。
  4.2.2生产试验
  ⑴考种时,先称大样本穗干重,核定穗数。
  ⑵取10个具有品种代表性的样本穗,测定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及穗型、轴色、粒型、粒色等。
  ⑶全部大样本穗脱粒,测定大样本粒干重、水份、百粒重。必须逐品种测定子粒水份。
  5主要产量性状测定记载标准
  5.1小区实收面积(m2)=(收获行数×行距)×(每行理论收获株数×株距)
  5.2小区理论株数=种植密度÷666.7×小区实收面积,保留小数点后0位。
  5.3小区实收株数:调查小区实际面积内收获的株数。
  5.4小区缺株数:小区理论株数-小区实收株数
  5.5小区保株率:小区实收株数÷小区理论株数×100,保留小数点后4位。
  5.6空秆数:单株主穗无粒或20粒以内的植株为空杆株,调查小区实际收获面积内的空秆株数。
  5.7双穗数:主茎第二穗籽粒≥20粒的植株为双穗株。调查小区实际收获面积内的双穗株数。
  5.8空杆率(%):保留小数点后1位。
  空杆率(%)=小区空杆株数÷小区总株数×100
  5.9双穗率(%):保留小数点后1位。
  双穗率(%)=小区双穗株数÷小区总株数×100
  5.10小区实收穗数:调查小区实际收获面积内的穗数。
  5.11小区穗鲜重(kg):称重小区实际收获面积内的穗鲜重,保留小数后2位。
  5.12小区穗干重(kg):称重小区所有果穗的穗干重,保留小数后2位。
  5.13小区粒干重(kg):称重小区所有果穗脱粒、清选干净后的粒干重,保留小数后2位。
  5.14大样本穗鲜重(kg,生产试验):称重50株穗大样本的穗鲜重,保留小数后2位。
  5.15大样本穗干重(kg,生产试验):称重50株穗大样本的穗干重,保留小数后2位。
  5.16大样本粒干重(kg,生产试验):称重50株穗大样本脱粒、清选干净后的粒干重,保留小数后2位。
  5.17籽粒水份(%):测定样本子粒水份2次,求平均数,保留小数后2位。2次测定水份差1%时,需重新测定。
  5.18水分校正系数:以14%水分为标准,保留小数点后3位。
  水分校正系数=(100-粒水份)÷86
  5.19穗长(cm):每小区测量10个样本穗果穗长度(包括秃尖),求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5.20穗粗(cm):每小区测量10个样本穗果穗中部的直径,果穗非圆形的量其短径,求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5.21秃尖(cm):每小区测量10个样本穗果穗***长度,求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5.22穗行数:查数10个样本穗果中部子粒行数,求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5.23行粒数:查数10个样本穗果各数一行子粒的数目,求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5.24穗粒数:查数10个样本穗果的穗行数和行粒数,求平均数,保留小数后0位。
  穗粒数=∑(每穗行数×每穗行粒数)÷10
  5.25单穗粒重(g):保留小数点后1位。
  5.20.1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
  单穗粒重(g)=小区粒干重(kg)÷小区实收穗数×水分校正系数×1000
  5.20.2生产试验:
  单穗粒重(g)=大样本粒干重(kg)÷50×水分校正系数×1000
  5.26百粒重(g):数两个250粒,分别称重,重量相加,再除以5,保留小数点后1位。如两次重复相差2g以上,再数250粒,与差异较小的重量相加计算。
  百粒重(g)=两个250粒重量之和(g)÷5×水分校正系数
  5.27出籽率(%):保留小数点后1位。
  5.20.1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出籽率(%)=小区粒干重÷小区穗干重×100
  5.20.2生产试验:出籽率(%)=大样本粒干重÷大样本穗干重×100
  6产量统计方法
  6.5小区产量(kg):保留小数点后2位,统计方法如下:
  6.5.1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小区产量统一折算为20m2小区产量。
  保苗率<5%时:小区产量(kg)=小区粒干重(kg)×水分校正系数÷小区实收面积×20
  保苗率5%~10%时:首先按上述方法计算20m2实际产量,而后估算缺株产量。
  缺株产量(kg)=单穗粒重(g)÷1000×(小区缺株数÷小区实收面积×20)×缺株折算系数
  缺株折算系数=保苗率(%)÷100×0.9
  小区产量(kg)=小区实际产量+缺株产量
  缺株>10%时:淘汰,不进行统计。
  6.4.2生产试验:小区产量统一折算为150m2小区产量。
  保苗率<5%时:
  小区产量(kg)=小区穗鲜重÷大样本穗鲜重×大样本粒干重×水分校正系数÷小区实收面积×150
  保苗率5%~10%时:首先按上述方法计算150m2产量,而后估算缺株产量。
  缺株产量(kg)=单穗粒重(g)÷1000×(小区缺株数÷小区实收面积×150)×缺株折算系数
  缺株折算系数=保苗率(%)÷100×0.9
  小区产量(kg)=小区实际产量+缺株产量
  缺株>10%时:淘汰,不进行统计。
  6.5亩产(kg):保留小数点后1位,统计方法如下:
  6.5.1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亩产(kg)=20m2小区产量÷20×666.7
  6.5.2生产试验:亩产(kg)=150m2小区产量÷150×666.7
  6.6比对照增产(±%):保留小数点后1位。
  6.6.1预备试验:
  品种亩产-相邻2对照平均亩产
  比对照增产(%)=———————————————×100
  相邻2对照平均亩产
  6.6.2区域试验:
  品种平均亩产-对照平均亩产
  比对照增产(%)=———————————————×100
  对照平均亩产
  6.6.3生产试验:
  品种亩产-对照亩产
  比对照增产(%)=——————————×100
  对照亩产
  6.7位次
  6.7.1预备试验:按增幅排序,包括对照。本对照的增幅以0计,对照间增幅以对照1的总平均亩产与对照2的总平均亩产进行比较。
  6.7.2区域试验和生产:按产量排序,包括对照。
  7.品种综述及建议
  品种综述要客观、公正、简要,重点评述参试品种在当地的特异性、一致性(整齐度)、综合抗性、成熟情况。参试品种的续试、提升、淘汰则由管理部门和主持单位统一汇总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