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除草剂毒性大吗
目前冬小麦正处于幼苗期,而且未来几天北方多是晴好天气,十分适合进行麦田化学除草。
虽然化学除草高效,但是每年田间,因除草剂而造成的“药害”时有发生。
我们非常有必要强调一下用药安全,一旦发生了药害,需要及时地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救。
除草时间有讲究
研究发现,冬小麦除草剂最佳施药时间为小麦幼苗期(11月中下旬)和返青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
两者相比,小麦幼苗期用药效果更好。因为各地播期不同,具体来说,应该是小麦播种完,浇蒙头水(第一水)40天以后,打除草剂最为安全有效。
此时小麦正值4叶或4叶1心期,对除草剂有了一定的耐受力,同时,大部分杂草已经出齐,而且草龄比较小,小麦又没有分蘖,叶片不多,比较容易杀死杂草。
小麦4叶以前和拔节后不能施用除草剂。
4叶期以前,小麦比较娇嫩,解毒能力和免疫力低,易产生药害。
拔节期过后,小麦进入孕穗期,也是一生中最脆弱、最关键的时期,此时用除草剂极易产生药害,特别是2甲4氯,有时会引起麦穗抽不出,或畸形,严重影响最终产量。
这样除草更高效
1.温度合适时用药
除草剂一般会标有2℃即可使用或5℃即可使用,那么这里所说的2℃、5℃,究竟指的是什么?是指使用时的温度,还是最低温度呢?
答案,是后者。这里所说的温度指的是最低温度,就是说最低温度在2℃以上方可使用,而且打除草剂之前和之后两天也不要低于这个温度。
除个别除草剂(双氟磺草胺,较耐低温)外,一般除草剂在低温天气下效果都不理想,所以最好在日平均气温8℃以上用药。温度越高除草效果越好,因杂草吸收光照生长旺盛,气孔张开,易吸收水分和药液(温度低则相反),能达到较好的除草效果。
2.天气干旱不用药
除了温度外,还要把握土壤的湿度。
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要抓住麦田浇水的时机及时施药,确保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多数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均需要一定的土壤墒情,土壤墒情在40%~60%时最有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
3.恶劣天气不用药
大风天用药容易造成除草剂飘移,效果不好不说,还可能会吹散到大棚作物或者其它作物上,造成除草剂药害,所以大风天禁止用药。
如果在霜冻、雨雪、冰雹、寒流等恶劣天气下用药,一方面会影响除草效果,另一方面极易造成药害,所以也严格禁止。另外注意尽量不要在这些恶劣天气前后用药,所以一定要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4.弱苗、病苗不用药
有些秸秆还田的地块土壤比较疏松,小麦可能会有一部分根系裸露,这样的小麦很容易造成冻伤和缺水,若此时打除草剂容易对小麦造成伤害。
近几年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种传或土传病害频发,施用除草剂前要先确定一下自家麦苗有没有生病,如果是生病的小麦,最好别用药。
5.与有机磷农药要有施用间隔
小麦田用过有机磷类农药,至少要间隔3~5天才能打除草剂,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发黄,出现烧叶现象。因为有机磷类农药使小麦降解除草剂的能力降低,紧接着施用除草剂易导致药害。
6.按说明用药,不重喷、不漏喷
有的农民朋友打除草剂时会在草厚的地方多喷几下,或者怕浪费将剩余的除草剂一股脑地打到最后的地块上。
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除草剂在正常浓度下对小麦安全,但如果过量施用,小麦自身无法分解,就会造成药害。如果漏喷或少喷,杂草受药不均,防效肯定也不好。
7.一定注意进行二次稀释
施药前先将药剂用少量清水稀释成母液,用药时在药桶内先加入配制好的母液,然后补足所需的剩余水量,混匀后喷雾。目前很多经销商已经意识到二次稀释法的重要性,卖药时能及时提醒农民朋友按此方法用药。
麦田除草剂多数以粉剂为主,有时根据地里杂草情况需多种药液混配使用,二次稀释法无疑是药液均匀混合的最好方法,也避免了药液混合不匀堵塞喷头的现象,均匀的药液也使除草效果变得更好。
出现药害早补救
尽管经常强调用药安全,但总有些人粗心大意,导致除草剂药害频频出现。一般来说,采取反复冲洗、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追施速效肥料、加强中耕松土等措施,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害。
针对麦田常用的除草剂品种,还可采取对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1.苯磺隆+苄嘧磺隆药害
产生原因:
因麦田主要杂草种群播娘蒿、荠菜产生严重抗性,猪秧秧等恶性杂草迅速上升,加之经销商盲目推荐,该类药剂亩用量无限制增加。又加上,不少农民见草施药,草多地方反复重喷,喷药不匀,再遇降雨或低温高湿情况,小麦就会发生药害。
药害症状:
小麦叶片失绿,不同程度变黄,植株生长受抑制,麦苗出现高矮不齐。小麦根系受损,次生根数量减少或发黑霉烂,重者点片死亡,农民形容为“花秃”。
预防与补救:
控制用药量。有效成分亩用量苯磺隆不能超2克,苄嘧磺隆不能超1.5克,两种药剂复配应适当减少用量。
当药害发生后,根据程度轻重,及时喷爱多收(又名丰产素、复硝酚钠)和叶面肥2~3遍,并结合使用速效肥,干旱田块要浇水,湿度大的田块要划锄松土,增加土壤透风通气,促使小麦植株扎根,恢复正常生长。
2.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药害
产生原因:
基本同苯磺隆+苄嘧磺隆。因氯氟吡氧乙酸内吸性好,活性高,田间表现出较好除草效果,田间用量持续增长,相应也加大了产生药害的频率。
药害症状:
小麦叶片失绿发黄,有些叶片纵卷或扭曲不展开,其它症状同苯磺隆+苄嘧磺隆,但又偏重。
预防与补救:
控制用药量,苯磺隆亩用有效成分控制在2克以下,氯氟吡氧乙酸在8克以下,如两种药剂复配,一定不超过单剂用量的2/3,其它同苯磺隆+苄嘧磺隆。
3.氟唑(酮)磺隆药害
产生原因:
因氟唑磺隆对雀麦有极好防效并能很好防除野燕麦,近几年用药量上升较快,但缺少成熟用药技术。用药量大、复配药剂不合理是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低温天气和药后遇雨能加重药害发生。
药害症状:
受害麦叶严重失绿,叶片上半部干枯,严重时麦株死亡。
预防与补救:
严格控制用药量,70%制剂亩用量不能超4.5克,白天高温在8℃以下或出现霜冻时暂停用药,不能与苯氧羟酸类药剂混用。
如冬前产生药害,应适时浇返青水、追起身肥促麦苗早日恢复正常生长,并结合喷施叶面肥、爱多收等,连用2~3遍。当麦苗被严重抑制生长时,可适量加赤霉素。
4.乙氟羧草醚药害
产生原因:
该药剂显效快,价格便宜,在某些麦区仍在应用。该药较难控制用量,用量少时,杂草有受害症状却很易复活,用量大时,小麦易产生药害,尤以在氮肥用量过大旺长的麦苗田及弱麦苗田为盛。
药害症状:
轻时小麦叶片出现很多失绿斑点;中度发生时叶片失绿,水渍状,出现枯死叶;重者点片死亡。
预防与补救:
麦田慎用或不用,单剂亩用有效成分不能超过3克,可与其它药剂复配,减少其用量。补救措施是加强肥水管理,喷施速效肥,如大片出现死苗,应考虑及早翻种。
5.苯氧羧酸类药害
产生原因:
该类药剂因杀草谱宽,死草速度快,价格相对便宜,在麦田得以广泛应用,同时也频频产生药害,其中2,4-滴丁酯在麦田应用时间最早,至今还有一定用量,该药也是对小麦产生药害最重的药剂之一,并且有飘移和药械残留药害。2,4-滴异辛酯因分子结构链长,飘移药害明显轻。用药量大,用药时期不对,喷药不均匀,气候变化异常和低温均能引起和加重该类药害。
药害症状:
该类药害症状大同小异,麦苗不同程度矮化,营养生长滞后,麦叶葱管状,茎秆扭曲、畸形,穗小粒少。
预防与补救:
严格控制用量是防止该类药剂的最有效措施。单种制剂亩用量,57%2,4-滴丁酯EC、86%2,4-滴异辛酯EC、56%2甲4氯钠可溶粉均不能超过50毫升(克),如复配应适量减少。
小麦4叶前,春季拔节后不能用该药,5℃以下不用,不可与多效唑混用。根据药害情况,喷施爱多收、赤霉素、萘乙酸,综合调节恢复小麦正常生理功能,促使细胞加快分裂,促进扎根生长。
6.唑草酮药害
产生原因:
该类药剂近几年上量较快,随之也加重了药害的发生。主要原因有用药量大、复配药剂不合理、制剂剂型不适宜、稀释方法欠科学、喷药不均匀、弥雾机喷药和喷药时再加增效剂等。
药害症状:
轻度药害为小麦叶片出现失绿斑点,稀疏不一,药害加重时斑点连片,叶片枯死。新生叶片无斑点,但植株矮化,田间高矮不齐,严重时点片或大片死亡。
预防与补救:
控制用药量,40%制剂亩用量在5克以下,复配时要适量减少。不能与精噁唑禾草灵EC、多效唑混用。要二次稀释,使药剂充分溶解混匀。田间喷药要均匀,不能用弥雾机喷药,喷药时不可再加有机硅等增效剂。出现药害后及早喷施速效肥、叶面肥,切实加强肥水和栽培措施管理,大片死亡后应考虑及早翻种。
7.甲基二磺隆药害
产生原因:
该药剂对麦田多种禾本科草都有效,并对节节麦、早熟禾、多花黑麦草等恶性草有特效。又由于刚过专利期,登记数量和田间用量快速增长,随之产生大量药害。田间用药量大,喷药不匀,用药时期不对,小麦为敏感品种,低温用药,各种弱苗田用药均易产生和加重药害。
药害症状:
小麦叶片或植株失绿黄化,生长发育严重受抑制,田间麦苗高矮不齐,地下烂根或不扎根,严重者点片或大片死亡。2024~2024年在不同麦区大面积发生。
预防与补救:
严格控制用药量,3%制剂亩用量不超过35毫升。
用药最佳时期是冬前小麦4叶期以后,春季尽量不用药,当麦株超30厘米高,小麦已进入穗分化期,对药剂很敏感,不能用;温度低于3℃时停用;高湿水渍田、病苗田、盐碱地、漏根麦苗田不可以用。
强筋角质小麦品种,如扬麦158等对该药剂敏感,应先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应用;不能与2,4-滴等长效除草剂混用;稻茬麦积水田要整平土地,加强田间排水。
用药后,应加强田间观察,如发现药害应及早喷施爱多收,连喷2~3遍。
过湿麦田应进行田间划锄,增强土壤透气性,利于促进小麦正常健壮生长;大片死亡麦田应尽早翻种。
但冬前正常施药时,小麦苗出现轻度黄化,若春季返青正常生长,不需任何补救措施。
8.辛酰溴苯腈药害
产生原因:
该药属触杀型药剂,活性高,易引发小麦烧叶。
药害症状:
典型症状为小麦叶片失绿,产生枯死斑。
预防与补救:
控制田间用药量,22.5%制剂亩用量在160毫升以下。二次稀释,喷施均匀能有效减少药害发生;施用时不要再加增效剂;加强田间肥水和栽培措施管理,是产生药害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9.炔草酯药害
产生原因:
该药虽对小麦比较安全,但超量使用和复配不合理仍会产生药害。
药害症状:
小麦叶片尤其心叶发黄,麦苗矮化,生长慢。
预防与补救:
不能超量应用,15%制剂亩用量控制在40克以下;不能与苯氧羧酸类药剂混用;当发生药害后,及早喷施爱多收等进行调节,并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10.磺酰磺隆药害
产生原因:
该药活性高,用量少,尤以对禾本科杂草表现出很好防效。但如果控制不好用量,很易对下茬玉米造成药害。
药害症状:
下茬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受严重抑制,叶片变黄,植株矮化瘦小。
预防与补救:
有效成分亩用量不能超2克,在小麦、玉米连作区,尚未有成熟应用技术,最好暂缓推广。
11.其它药害
磺酰脲类对下茬阔叶作物药害:
最典型的是苯磺隆对下茬花生药害。在小麦、花生连作区,当连年种植小麦,亩用苯磺隆有效成分超2克,且用药时期晚和套种花生田,很易产生药害。
表现为花生叶片黄化,植株生长受严重抑制,尤以沙土地更为明显。预防措施为减少苯磺隆用量,注意后茬敏感作物间隔期,并与花生等敏感阔叶作物错茬种植。
异丙隆药害:
异丙隆具用药期宽,禾、阔双除且成本偏低等优点,在江苏一带应用较为广泛。但遇异常变化气候,暖尾冷头或低于5℃时或高湿田用药很易对小麦产生药害。
预防措施为掌握好田间用药量,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避开低温期用药。
田间用错药情况: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后果是毁灭性的。一定要注意避免。
丰收邦专注植保技术服务与普及,解读行业热点,传播农资干货。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