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初期 草莓白粉病初期症状
草莓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草莓病害,会影响草莓的生长和产量。在草莓白粉病的初期,植株叶片上会出现白色粉状物,这是病菌的孢子。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不断加重,最终会导致草莓植株死亡。
以下是草莓白粉病初期图片,可以通过观察草莓植株叶片上的白色粉状物来判断是否感染了草莓白粉病。
为了防止草莓白粉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定期检查草莓植株,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 保持草莓植株周围的环境卫生,清除落叶和杂草
- 合理施肥,保证草莓植株的营养需求
- 使用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保证草莓的生长和产量。
相关拓展:
问:草莓白粉病用什么药最好
草莓白粉病可用的最好药有:耐普9,天宝,抗多乐,根多乐绿亨8号、丁子香芹酚等。
药剂防治:
1、苗期用耐普9,天宝,抗多乐,根多乐等喷雾,培育壮苗。
2、预防白粉病可以用绿亨8号或者丁子香芹酚或者绿亨3号等喷雾,发病初期用扫粉+丁子香芹酚+天宝,或赚实+丁子香芹酚+升隆靓庄,或攻阻+绿亨8号+利丰安,或氟硅唑+丁子香芹酚+天宝喷雾,7天1次,连续2次。
草莓白粉病发生规律。
发病原因发病与温度、湿度有关系。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
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菌侵染所致。主要危害叶、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
叶片染病,会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会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
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问:草莓白粉病存活多久会死
草莓白粉病病原:
羽衣草单囊壳Sphaerothecaaphanis(Wallr.)Braun,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果实,而在果梗、叶柄和葡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原菌逐渐漫延扩展,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和花蕾受侵害后,花萼萎蔫,授粉不良,幼果被菌丝包裹,不能正常膨大而干枯。果实后期受害时,果面裹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草莓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杜克拉、图得拉、卡尔特1号、宝交早生、哈尼等品种抗性较好;清理棚内或田间的上茬草莓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不要过量施氮肥,栽植密度不要过大,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发现病枝,病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装进方便袋烧掉或深埋。
(2)药剂防治:
采用硫磺熏蒸技术,在温室内每100平方米安装1台熏蒸器,熏蒸器内盛20克含量99%的硫磺粉,在傍晚盖苫后开始加热熏蒸,隔日1次,每次4小时。其间注意观察,硫磺粉不足时再补充。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5米处。为防止硫磺气体硬化棚膜,可在熏蒸器上方1米处设置1个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此种方法对蜜蜂无害,但熏蒸器温度不可超过280℃,以免亚硫酸对草莓产生药害。温室内夜间温度超过20℃时要酌减药量。一旦发病,新型药剂有4%四氟醚唑(朵麦可)水乳剂每亩50—70毫升,或50%醚菌酯(翠贝)干悬浮剂每亩10—15克,对草莓安全,防效好,翠贝对灰霉病还有很好的抑制与预防作用。常用的药剂还有世高、仙圣、粉锈宁、腈菌唑、福星、农丰灵、乐必耕、武夷菌素等药剂防治:,但药量不要过大,以免产生药害。由于白粉病用药次数多,最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以免白粉病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植乐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