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纹枯病病原物形态(小麦纹枯病病原物)

2024-07-04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667 次

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

一种植物病害的发生,必然具备三个条件,病原物、感病的寄主和适宜的环境,这三个因素称为病害三要素,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三角来表示,被称为“植物病害三角”。

病原物致病力的强弱,是否处于休眠状态,寄主植物对某种病原物的敏感程度,环境条件对寄主植物和病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等,都直接决定了病害发生与否,以及发生的程度。

二、研究这个三角有什么意义?

若是将a图中的病害三要素顺时针旋转60°,得到b图,则在病害三角中可以将每个因子量化,这样病害的预测及发生情况也可以被量化。

在b图中,左边的线为寄主植物,寄主的抗病性与所在线的长度呈反比。也就是说,植物的抗病性越强,这条线就越短,相应的病害三角的面积也就越小,病害发生的概率和程度也就越低。

右边的线为病原物,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数量等与所在线的长度呈正比。换言之,病原物的致病性越强,这条线就越长,病害三角的面积就越大,病害发生的概率和程度也就越高。

三、举例说明病害三角怎么用

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烂脚病”等,是南方稻区的第一大病害。

(1)病害三角

1.病原

病原的生长、繁殖:水稻纹枯病的病原有性态为瓜亡革菌,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无性态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能在寄主植物的组织内生长,也可以蔓延到发病部位的表面,病组织表面的气生菌丝可以结成菌核,菌核萌发出菌丝,侵入寄主植物组织……

病原的生物学:菌丝侵入寄主的温度范围为23~35℃,适温28~32℃,在适温下,如果有水分,病菌经过18~24h就可以完成侵入。菌核在30~32℃形成的最多,超过40℃就不能形成。

2.寄主

抗性:在寄主抗性方面,目前的水稻多为高感或中感品种,少数为中抗,而没有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

品种特性:一般矮秆阔叶型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分蘖能力强的品种发病重。

发病的时间和空间:水稻生育期和组织的老嫩与发病程度有关。一般2~3周龄的叶鞘和叶片耐病,抽穗以前上部叶鞘叶片比下部叶鞘叶片抗病。水稻易感病的生育阶段孕穗期至抽穗期相吻合,病害流行程度就更严重。不管南、北稻区,此病发生的高峰期总是在抽穗前后,北方流行期稍晚而短,南方流行期早而长发病重。

3.环境

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

气象条件:纹枯病的田间始病期和田间病情消长与当地天气密切相关,决定其流行的关键气候因素是降雨和湿度。雨日多、湿度大,发病重。

田间小气候:水肥管理是决定发病轻重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当稻田相对湿度在95%~100%时,病害发展迅速,而86%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另外,种植密度大,株间湿度高,适于菌丝生长蔓延。

(2)相应地防治

掌握了病害三角,再对病原物的生物特性,寄主的品种特性、生育期,环境条件进行了解后,针对水稻纹枯病,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防治方案。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数、气象条件、稻田生态条件和水肥管理、品种抗病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寄主

选用抗病品种,注意品种特性。

尽管目前尚未发现高抗和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在病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可以种植一些中抗品种。

另外,在选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品种特性,尽量不选或少选矮秆、阔叶等不易感病的品种。

2.病原物

从病原来说,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稻田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

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菌核会浮在水面上,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集到田角和田边,将其打捞后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同时,铲除田边杂草,也可以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如果有菌核萌发成菌丝,对水稻造成危害,我们还可以借助化学药品进行防治。从病原和寄主的互相作用中可以看出,一般病原菌的危害盛期在分蘖末期和孕穗至抽穗期,因为这两个生育时期,也是水稻抗性最弱的时期。

同样,从病原的生长、繁殖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在这两个时间段对病原菌的控制重点略有不同,在分蘖末期,病菌菌核萌发出菌丝对水稻进行危害,所以防治的重点在于控制菌丝的生长,在孕穗至抽穗期,防治的重点则在于抑制菌核的形成。

3.环境条件

减小播种或者秧苗的栽插密度,少施氮肥,避免田间郁闭。

根据水稻的生育时期、天气、稻田水位高低、土壤性质等情况,合理排灌,以水控病,彻底改变长期深灌高湿的环境,做到浅水发根、薄水养胎、湿润长穗。

尤其在分蘖末期至拔节前进行搁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排灌管理,降低株间湿度,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对控制纹枯病的危害效果显著。

另外,氮、磷、钾要配合施用,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图片来自网络)

丰收邦专注植保技术服务与普及,解读行业热点,传播农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