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土象,蒙古土象甲?
蒙古土象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它对作物的危害非常大。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蒙古土象的数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蒙古土象的特征、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蒙古土象的特征
蒙古土象是一种小型的甲虫,通常体长在1-2厘米之间。它们的身体呈卵形,颜色通常为棕色或黑色。蒙古土象的前翅硬化成甲壳状,可以保护它们的腹部和翅膀。蒙古土象的幼虫体形短胖,呈弧形,通常为白色或**。它们的头部很小,没有明显的颈部。
蒙古土象的危害
蒙古土象是一种杂食性昆虫,它们可以攻击多种作物,包括玉米、大豆、烟草、棉花等。蒙古土象的幼虫会在作物的根部挖洞,破坏作物的根系,导致作物生长缓慢、叶片发黄、减产等问题。同时,蒙古土象还会传播病毒和真菌,进一步加剧作物的危害程度。
应对措施
为了控制蒙古土象的数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减少蒙古土象的危害程度。
- 灭虫剂喷洒:在蒙古土象的孳生期,可以使用灭虫剂进行喷洒,以减少它们的数量。
- 轮作种植:轮作种植可以减少蒙古土象的数量,同时也可以保护土壤的肥力。
用户关心的问题
蒙古土象的生命周期是多久?
蒙古土象的生命周期通常为1年,但是在适宜的环境下,它们的寿命可能会更长。
蒙古土象有哪些天敌?
蒙古土象的天敌包括某些蜘蛛、蜈蚣、蚂蚁等。同时,某些昆虫和鸟类也会捕食蒙古土象。
蒙古土象的防治措施是否会对作物造成影响?
蒙古土象的防治措施通常不会对作物造成影响,但是如果使用过量的农药,可能会对作物产生负面影响。在进行防治措施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
总结
蒙古土象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们会对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蒙古土象的数量。在进行防治措施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避免对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来源
- 《农业害虫防治技术手册》
- 《农业昆虫学》
- 《生物防治技术手册》
蒙古土象,蒙古土象甲?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保护作物,保障农民的利益。
释义拓展:蒙古土象(鞘翅目象虫科动物)
体长4.4-4.9mm,早4.7-5.8mm。体被褐色和白色鳞片,头和前胸,尤其是头部发铜光;前胸,鞘翅两侧被覆白色鳞片,鳞片间散布细长的毛;触角和足红褐色,肩多有白斑。问答拓展:蒙古灰象甲有哪些习性?
蒙古灰象甲的生活习性:蒙古灰象甲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室中越冬,次年平均气温达10摄氏度时,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但活动迟缓,多隐藏在土缝中不易发现。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盛期,喜在温暖干燥无风晴天活动。
每天10时后大量出现,下午3~4时为活动高峰,傍晚潜入土缝中。6月份气温较高,常潜藏在枝叶茂盛的植株下。成虫有假死性和群集性,常数头集中于大豆、甜菜等苗丛取食。5月上中旬产祥饥磨卵于表土中,每雌产卵200余粒。
孵化后的幼虫在5月下旬取食植物根系和腐殖质,9月末幼虫在40~60厘米谨斗深处土室内休眠越冬。越冬后第肢散二年春继续取食,在6月中下旬化蛹,7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在原处越冬,直到第三年才出土,先取食杂草,后迁入农田。
问答拓展:蒙古性土是什么意思
蒙古土就是黏性土黏性土的含水量对其物理状态和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
液限(ωL,LiqudLimit):土由可塑状态变为流动状态的界限含水量;土处于可塑状态的最大含水量,稍大即流态;
塑限(ωP,PlasticLimit):土由半固态变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量;土处于可塑状态的最小含水量,稍小即半固态;
缩限(ωS,ShrinkageLimit):土由固态变为半固态的界限含水量;土处于半固态的最小含水量,稍小即为固态。
塑性指数IP―表示土处于可塑状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
粗颗粒土,如碎石土、沙土,表面电荷非常微弱,粒间没有联结存在,沉积过程中表现为重力堆积,即单粒结构。黏土颗粒薄片:面上负电荷、边角正电荷;起到絮凝作用,呈现出片堆结构、絮凝结构和重友搏者塑结构。
触变性:银祥当黏土结构受扰动时,土的强度降低。但静置一段时间,土的强度又逐渐增长,这种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这是由于土粒离子和水好薯分子体系随时间而趋于平衡状态之故。
问答拓展:蒙古象发生为害特点是什么?
蒙古象XylinophorusmongolicusFaus,成虫浓黑色,长约7毫米,全体密着黄褐色绒毛。复眼黑色,圆形,微凸出。喙较短,长度微大于宽度,表面具1条纵沟,戚烂戚先端稍凹,边缘生有刚毛。触角柄节极长,静止时置于触角沟中,末端3节极粗,呈棍棒状。前胸背板长宽几乎相等。小盾片略呈半圆形。鞘翅略呈卵形,末端稍尖,历租表面密被黄褐色绒毛,其间杂以褐色毛块,形成不规则斑纹,并具10条刻点列。腿节较粗,前胫节有1列钝齿。雄虫前胸背板窄长,鞘翅末端钝圆锥形;雌虫前胸背板宽短,鞘翅末端圆锥形。卵,椭圆形,长0.9毫米,宽0.5毫米,产下时乳白色,约经24小时变成黑褐色,2~3天后变成黑色。幼虫,刚孵出时,长约1毫米,虫体粗短;老熟幼虫体长6~9毫米,乳白色;上颚褐色,有2尖齿。蛹,椭圆形,体长5~6毫米,乳**;复眼灰色。喙**,先端达于前足跗节基部(彩图89)。蒙古象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在苗圃内危害多种苗木。寄主植物有36科74属89种之多,对紫穗槐、刺槐、板栗、核桃、桑树、加杨、甜菜、大豆最喜取食。
在辽宁2年1代,以成虫及幼虫越冬。4月中旬前后越冬成虫出土活动,5月上旬成虫产卵于表土中。5月下旬新孵化的幼虫陆续出现。9月末幼虫做土室经越冬后继续取食,次年6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少数孵化较晚的幼虫,需再度越冬才行化蛹。新羽化的成虫不出土,在原土室中越冬,直到第三年4月才出土,交尾产卵。
雄成虫较雌成虫出现早;成虫出现初期雄虫多于雌虫,末期雌雄比率几乎相等。当早春平均气温接近10℃时成虫开始活动。成虫后翅退化,不能飞翔。成虫出现初期由于温度低,或早春风大,多隐藏在土块下面,或苗根周围的土块缝隙中,食害初萌发的幼苗。温度逐渐升高,成虫活动亦日趋活跃,早晨和阴天出来活动的较少,晴天10时以后则大量出现于地面,寻觅食物或求偶,但又怕盛夏的高温,6月间当地表晒热以后,常从土块缝隙中爬出,潜藏在枝叶茂密的植物下面。
成虫有群栖性,常数头**于苗根中食害,并有假死性,如遇惊扰便收缩体肢假死。土壤湿度过大不利于成虫活动。成虫在苗根中取食幼苗时,要将幼苗食尽后才行转移。食害大苗时,则沿叶缘成深的圆高陵形缺刻,但食量不大。
成虫羽化多在上午,出土后经过充分的补充营养才开始交尾。早春温度低时交尾较少,气温升高后,终日都能交尾。雌虫约在交尾10日后产卵。产卵时间多在午前和傍晚。当找到适当场所时,先用足将产卵处压一压,然后将卵管插入土中,卵散产。产卵期16~71天,一般41天;产卵数为80~908粒,一般281粒。卵期为11~18天;孵化时用上颚将卵壳一端咬破爬出卵壳入土,通常在10时以前及16时以后孵化。
幼虫孵出后潜入土中,以腐殖质及植物根系等为食。幼虫经过充分取食,9月上旬渐渐向下移动,做土室越冬。越冬深度都在30厘米以下,并以30~60厘米深处最多。翌年3月下旬幼虫再上移至20~30厘米土层活动。越冬幼虫在7月上旬左右再度做成土室而进入预蛹期。大多数幼虫都在30~40厘米深处化蛹,化蛹多在午前。蛹期为12~20天。
防治方法:参考大灰象。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