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本篇农资总结会给广大农资人分析“黄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的内容进行详细,期待对各位网友们有些许帮助,赶紧收藏吧!
在黄瓜生产和种植过程中,黄瓜种植者经常会发现黄瓜的叶、株、茎、瓜条等出现异常,说明黄瓜受到了病虫害的侵袭。现将防治黄瓜菌核病的要点研究如下:。
黄瓜菌核病的症状菌核病会在室内或土地上发作,温室黄瓜受害严重。
该病早期诊断为白色棉状菌丝生长,后期形成黑色鼠粪菌核。在瓜果中,病害从脐部开始,病部颜色由浅、黄、绿逐渐发展到瓜的上部。
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病情加重,黄瓜果实顶部常伴有凝胶现象。
凝胶状液体透明或乳白色,水样,珠粒大而致密。前期黄瓜上部叶片在中午左右呈枯萎状态,早晚恢复,后期不明显。
病部为软腐病,其上长有致密的白色菌丝,有时伴有胶质流出,最终植株死亡。叶片初期,不规则的病斑不受叶脉限制而呈黄褐色,病斑进一步扩大,病斑中心形成穿孔。
病斑正面黄褐色,边缘黑褐色,背面浅灰色。不规则穿孔,全叶烫伤,湿度大时叶面产生致密的白色菌丝,菌丝呈双面,以叶为主。
有时叶缘可形成“V”字型病斑。
为减少初染源,提高种子质量,应在无病株上进行科学选种。用10-15%生理盐水或硫酸铵水溶液冲洗种子,将种子用55温水浸泡10-15分钟,促进种子发芽播种,可有效降低带种率。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中心病株,将病株扩散到田间。
为防止病害和碎屑在土壤和土壤中传播,应将土壤挖深,将菌核深埋在土层中,使其不产生菌核盘,或菌核盘脱落。
不采挖,然后灌水、地膜覆盖、高温水疱处理,也可以减少子囊孢子的排出和初期感染率。轮作,水生蔬菜、禾本科蔬菜和葱属蔬菜每年轮作。
发病初期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重病区观察病情,必要时增加喷药次数。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防治:可用氮**嘧啶、吡啶胺、哌替啶、异脲等喷雾剂防治。
好文探索:简述黄瓜菌核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1)发病症状: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
果实染病多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并长出白色菌丝,后菌丝纠结成黑色菌核。茎蔓染病初在近地面的茎部或主侧枝分杈处,产生褪色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呈淡褐色,高湿条件下,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
病茎髓部遭破坏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叶柄、叶、幼果染病初呈水浸状并迅速软腐,后长出大量白色菌丝,菌丝密集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菌核一般长在**了的茎基部或烂叶、叶柄、瓜条等组织上,茎表皮纵裂,但木质部不**,故植株不表现萎蔫,最后病部以上叶、蔓萎凋枯死。
(2)防治方法: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①农业防治: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5cm,将菌核埋人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
②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③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50%异菌脲或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配成药土耙入土中,每亩用药1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
④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或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
精选问答:
1、菌核净与什么药复配是最佳配方?
菌核净可以和嘧霉咹配伍。菌核净是专家针对农作物易感染的“真菌、细菌、病毒”而独家研制开发的强效杀菌剂,它具有广谱、杀菌、内吸保护性杀菌剂,持效期长等特点。由表及内彻底杀菌,多种病菌一次清除。嘧霉胺又称甲基嘧啶胺、二甲嘧啶胺属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对灰霉病有特效。其杀菌作用机理独特,通过抑制病菌侵染酶的分泌从而阻止病菌侵染,并杀死病菌。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同时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
2、大棚黄瓜因阴天下雨引起的死苗如何防治?
黄瓜死苗的防治对策保护地黄瓜育苗期的死苗常严重困扰着生产。为此,进行了多点多次的田间调查,在分析了死苗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的黄瓜品种,其抗病性不一样。在选用品种时,除了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外,还应该对抗病性加以比较,根据当地经常发生的病害,选用相应抗病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或减少病害的发生。 ?
2?全面进行消毒杀菌①种子消毒?播种前,将选好的种子进行消毒,减少种子带菌,从而降低感染的机率。一般采用10%磷酸三钠液或1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用量以浸没种子为宜,在50-55的溶液中浸种20-30min(分钟),浸种时不断搅动,浸后用清水冲洗?2-3次;或用25%甲霜灵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左右;或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0.5小时,能有效防治黄瓜苗期病害。 ?②土壤消毒?黄瓜苗期的疫病、猝倒病和立枯病的病菌大都在土壤中越冬,或通过流水、带菌肥料、农具等传播。故一般不采用旧苗床土或菜园土做营养钵,而以取用新土为宜。若用旧苗床土或菜园土,
则必须进行消毒,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可用**30-50ml/m2对水1-3kg(加水量视土壤湿度而定),于播种前2-3周对土壤进行处理,与表土混合均匀,?再用塑料薄膜或旧麻袋覆盖4-5天后除去覆盖物。约2周后,待药液充分挥发后即可播种,也可用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混合处理直播苗床,苗床用药8-10?ml/m2,与30kg幼土混匀,取1/3铺底,播后将余下的2/3覆盖在种子上,播种后覆膜,保持床面潮湿。 ?③农具消毒?有些农具因为经常与其他土壤接触,也带夺一定量的病菌。如不消毒,则会将病菌直接带入已消毒的土壤中,使土壤再次带菌。故在大棚内使用的农具最好专用,如不能专用,则应在使用前进行消毒。方法可参照土壤消毒。
?3?发现病株,及时处理 ?黄瓜幼苗发病,首先出现在单株上,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在育苗过程中,发现中心病株,就应立即将病苗连钵土或四周土壤一并携出棚外,加以深埋或药液处理,并对病株处喷洒**等药剂进行处理。若发现多个单株同时发病则应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除上述方法处理以外,还要进行普遍的药剂防治,要及早发现,及早施药。常用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若用25%甲霜灵和40%福美双1800倍药液灌根,防治效果更好,不仅能控制病害的蔓延,而且可使感病轻微的病株很快恢复生长。 ?
4?加强大棚育苗的温度和湿度管理当有2/3种苗出土时,要降低床温,以利形成壮苗。另外,由于春季黄瓜在二三月份育苗时床温一般偏低,对苗床应适当控制浇水,以免造成低温潮湿对幼苗的不良影响,并可防止病害发生。苗床的浇水应掌握“气温低不浇水,床土不过干不浇水,阴天午后不浇水,个别需要个别补水,不轻易全面浇水”的原则。对苗床温度的管理,根据黄瓜幼苗白天温度晴天不超过24℃,阴天不低于18℃,夜间不低于12℃的要求灵活掌握覆盖物的揭盖和通风程度,以保证适合幼苗生长的温度和湿度。应特别防止塑料薄膜滴水,薄膜滴水将为猝倒病的发生提供条件。当幼苗具有2片真叶,且白天棚外温度达15℃以上时,可将覆盖物全部揭去。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植乐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