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肥用尿素好还是复合肥好 有哪些误区,终于说清楚了
如今,农民的耕作水平较低,尤其是在施肥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容易导致施肥不当,导致施肥效果差、缓慢,甚至植物死亡。所以追肥用尿素好还是复合肥好?需要注意哪些误区?我们来看看。
误区一:施肥时离植物茎越近,肥料越容易被吸收
这在农村有很多现象,这种施肥方法危害很大。因为植物吸收的营养成分在根毛区,植物茎和根(根毛区除外)吸收的营养成分很少或不吸收。
施肥时?d靠近植物茎(幼苗期除外),肥料离植物的营养吸收部位越远,越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过多,浓度过高,很容易出现烧苗。
施肥位置应根据植物的地上生长和地下根系生长确定,以确保施肥结果。
误区二:作物缺肥后再施肥
肥料施入后,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旱地一般需要5天-7天后才能吸收利用,所以作物缺肥后再施肥,会导致作物缺肥时间延长,减产。施肥应根据作物的肥料需求特点进行,水田应提前5天。-7天施肥,旱地提前8天-十天施肥
与此同时,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与光、温、水、施肥方法(如干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关。光照强,温度高,水分充足,加速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反之,吸收放缓。
根外追肥由于养分直接被叶片吸收,所以快,可以迟施,但是浓度要低,以免损伤叶片,淋施可以使肥料直接渗入植物根部,快,也可以适当迟施,干施肥效果慢,应该早施。
误区三:只要作物营养生长良好,就能获得高产
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叶菜和肉茎作物除外)。在生长初期施用足够的氮肥可以促进营养生长。但如果在生殖生长期施用氮肥,会导致作物贪婪,影响生殖生长,阻碍营养物质的转化,但会降低产量和质量。
施肥应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前期以氮肥为主,促进营养生长,中后期以氮、磷、钾为主,促进生殖生长,增加产量。
误区四:只要施足肥料,就能获得高产
各种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和不同生育期所需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如果施肥时不根据作物的肥料特性进行,首先会导致作物缺素、抗逆和抗病性下降,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
二是部分作物需要少量或基本不吸收的养分残留或流失,造成肥料浪费。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应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来确定,以发挥肥效。
误区五:只要施肥,就会有肥效
施肥效果与土壤特性、作物养分吸收特性、肥料养分释放特性、水、气、热等诸多条件有关。如果不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养分流失和缺肥。
沙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应按少施、多次施的原则进行,粘土肥效慢,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钾肥易溶性好,但流失快。
应根据作物的钾特性及时施肥。有机肥和磷肥效果慢,损失少。应尽早施用。碳铵挥发性强,可与有机肥或磷肥1-2天后施肥可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
误区六:只注重施肥量,不注重营养成分含量
目前,由于单位价格低廉,市场上的一些复合肥在农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复合肥普遍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些元素含量低或根本不含的现象。
农民对这些情况重视不够,仍然延续高含量复合肥的施肥习惯。结果氮、磷、钾不足,导致作物缺肥缺素,影响产量和质量。
在使用这些复合肥时,应了解这些复合肥的氮、磷、钾含量,并根据各种作物的肥料需求特点,使用氮、磷、钾等单元素肥料,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误区七:施肥越多,效益越高
按照报酬递减原理,当施肥达到一定数量时,投入产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过多,会导致减产。
应根据作物整个生长期的肥料特性、土壤肥力、作物种植密度等原则,找出施肥方案,发挥肥效,增加经济效益。
误区八:只注重大量元素的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的施入
大量元素是作物生长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在整个生长期或某个生长期需要大量的微量元素或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加微量元素,会导致植物畸形、落花落果、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
在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同时,必须根据作物的肥料特性和土壤养分构成,配合铁、锰、锌、硼等微量元素的施用,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误区九:只施底肥,不追肥
现在很多用户怕麻烦,施完基肥就不追肥了。这种施肥方法不科学。作物早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少,施完基肥后确实可以保证作物长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但即使是一些后劲充足的肥料,其肥效持续期也是有限的,尤其是保肥保水能力差的土壤。如果不及时追肥,更容易造成脱肥。生长期超过2个月的作物应适当追肥,以保证作物在生长旺盛期对养分的需求。
误区十:果树看花施肥
果树花多花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树势。为了使果树在第二年有更多的花芽分化和更多的坐果,上一年应该施足够的肥料,尤其是果后施肥,因为摘果后果树会严重损害活力。此时应及时补充营养,恢复果树活力,增强果树抵抗力,保证第二年果树的生产能力。
有些人喜欢施冬肥。虽然有用,但不是时候,因为果树吸收养分的重要部位在根部。冬天,树的根系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吸收养分的能力很弱。果树施肥的时间在摘果后落叶之前。看花施肥的直接结果是果树大小年。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