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新鱼塘水浑浊怎么处理

2024-06-1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764 次
新鱼塘水浑浊怎么处理

这篇知识汇总会给大家说说“新鱼塘水浑浊怎么处理”的内容进行周密剖析,希望对各位农资人们有一点帮助,快快收藏起来吧!

新鱼塘水浑浊怎么处理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我经常接到农民们的咨询,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鱼塘水质问题。在实际生产中,鱼塘水浑浊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鱼的死亡或者生长缓慢。那么,新鱼塘水浑浊怎么处理呢?

鱼塘水浑浊的原因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造成鱼塘水浑浊的原因。一般来说,鱼塘水浑浊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 底泥过多,底部淤积
  • 水体搅动过度
  • 夏季高温,水体缺氧
  • 养殖过密,饵料过多

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解决鱼塘水浑浊问题。

如何处理鱼塘水浑浊问题

1.底泥过多,底部淤积

如果鱼塘底部淤积过多,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清除底泥:定期使用吸泥机或人工清理底泥,保持水深在1.5米以上。
  • 加强饵料管理:减少过多的饵料投放,避免过度饵料导致底部淤积。
  • 增加水流:增加水流速度,避免底部淤积。

2.水体搅动过度

如果水体搅动过度,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减少搅动:避免过度搅动,保持水体稳定。
  • 增加水草:在水体中增加水草,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保持水体稳定。
  • 增加氧气: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可以保持水体稳定。

3.夏季高温,水体缺氧

如果是夏季高温,导致水体缺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增加水流:增加水流速度,增加氧气含量。
  • 增加氧气:增加水中氧气含量,可以有效缓解水体缺氧。
  • 增加水深:保持水深在1.5米以上,可以保持水体稳定。

4.养殖过密,饵料过多

如果养殖过密,饵料过多,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减少饵料:减少饵料投放量,避免过度饵料导致水体浑浊。
  • 增加水草:在水体中增加水草,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保持水体稳定。
  • 增加水深:保持水深在1.5米以上,可以降低养殖密度。

拓展百科知识

1.水草

水草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保持水体稳定。同时,水草还可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提高水质。

2.水流速度

水流速度是指水体流动的速度,一般来说,适当的水流速度可以保持水体稳定,提高水质。

参考文献:

《养鱼技术大全》

《水产养殖技术》

《鱼塘养殖管理手册》

相关问答拓展:

1、池塘水体发白、发浑怎么办?

①首先要多开增氧机,然后排掉部分底层水并引进部分新水;

②采用驱氨净水剂,增氧剂,光合细菌;

③引进新藻种,并适当肥水;

④发白水体如果氨氮或亚硝酸盐的含量过高,应该先使用驱氨净水剂如沸石粉、氯化铝,同时控制或停止投喂饲料,待大部分的浮游动物被摄食或死亡后,再引进部分新水,并进行肥水;

⑤对于轮虫等引起的水体发白,可先不间断增氧,次日清晨沿池塘四周泼洒杀虫剂并于上午增施磷肥。

⑥泼洒维生素C等,减轻虾蟹类的应激。

2、鱼塘黄水变清的三种方法?

养鱼塘水浑浊发黄怎么办可以让水变清

鱼谚有“养好一池鱼虾蟹,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说法,由此可见水质管理对于水产池塘养殖的重要性。水产养殖中,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水质能满足要求,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如果水质中某些指标超出动物适应和忍耐范围,轻则影响水产动物生长,重则造成大批死亡,引起经济损失。

氨氮主要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等有机质。水体中氨氮偏高会使鱼虾蟹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

1.合理开启增氧机,增加池中溶氧,开启增氧机还可起到挥发水中氨氮作用。

2.培水施肥,根据水质状况,按照“少施勤施”的原则,注意氮肥的使用量,应以碳源肥料为主,促进水体藻类和有益微生物繁殖,吸收利用氨氮,减少氨的累积;

3.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培养优势有益菌群,通过有益菌分解氨氮。

3、家里养蝌蚪的水浑浊了要换掉吗?

需要。

每隔3-7天,需要给蝌蚪换水,每次换水2/3。蝌蚪的饵料可以是煮熟的蛋黄和金鱼饲料,每天喂一次。用自来水喂蝌蚪时,先注意水的脱氯。

蝌蚪的喂养

蝌蚪可以放在玻璃容器中,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里面放一些水生植物,这样不仅可以好看,还可以吸收蝌蚪在水中呼出的二氧化碳,然后释放氧气。

根据容器的大小,养蝌蚪的水需要每3-7天换一次,小罐换水的频率要比大罐快。每次换水都不需要一次性全部换完,只要2/3就最好了。

饲养蝌蚪的饵料可以是藻类、碎菜叶、熟蛋黄、面包屑或金鱼饲料,每天定时喂食一次。把水中雾化快的饵料喂得越少越好,否则水体很容易变浑浊,导致蝌蚪死亡。

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喂蝌蚪,水中的氯会很快杀死蝌蚪。需要把自来水拿到太阳底下晒2-3天,然后把氯蒸发掉给蝌蚪用。

4、鱼塘里的水非常青浑怎么办?

控制喂食,平时养鱼投喂太多的话,残饵和粪便都会导致水体浑浊,这种情况需要控制喂食。如果投喂太少,鱼儿也会到处活动搅动泥沙,也会让水变得浑浊,此时就需要加大投饵量了。因此要根据情况控制喂食。

5、鱼塘水浑浊变黄是什么原因?

鱼塘水浑浊变黄是因为水中的有机物和藻类生物不断滋生,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色混浊变黄。同时,饲养的鱼类及其排泄物也是水质污染的元凶之一。如果不定期清理换水或进行生态治理,可能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鱼群死亡。保持鱼塘水体清洁,加强饲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拓展好文:最全的池塘水体浑浊原因、危害、处理方案!

  一、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原因

  引发养殖水体浑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因素:

  1、降雨冲刷池塘周围的地面及池塘护坡,带来的含有较多泥沙的径流进入池塘,引发池塘的水质的浑浊。

  2、养殖池塘为新开挖的池塘,池塘底部缺乏有机质,导致池塘养殖水体中缺乏营养元素,藻类生长困难,加上水浅,在风力,增氧机的搅动,容易造成水体浑浊。

  3、增氧设备安装的不合理,主要是微孔增氧曝气设备,曝气盘的高度太小,导致曝气管距离池塘底泥过近,开动底部曝气增氧机时,容易导致底部物质悬浮,引发池塘水体浑浊。池水过浅,增氧设备的使用导致底部沉淀物的悬浮液容易引发水体浑浊。

  4、养殖水体偏瘦,缺肥,藻类严重缺乏,一旦下大雨,由于水体上下层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水体产生较强的密度流,底层的沉淀物随着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悬浮,很快就会形成泥浆水。

  2、生物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特别是底层鱼养殖密度过大:多见于生鱼,黄颡鱼等池塘,主要是由于密度过大,生物的搅动导致养殖水体浑浊。在我国池塘养殖密度非常高的地区(如珠三角的黄颡鱼,生鱼养殖池塘),养殖密度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些池塘很多时候都容易出现水体浑浊,水难肥,藻难培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养殖密度过大,生物搅动剧烈,导致水中有机质的悬浮,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低,水体浑浊,透光度低,水很难肥起来。

  2、养殖水体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水体的原生浮游动物大量繁盛,大量浮游动物摄取摄食浮游植物(水藻),致使水体藻相难以形成优势种群,水体水藻藻种减少。水体失去藻相而显得浑浊。

  3、水中缺肥严重或者水体营养不均衡。因池塘营养成分严重不足或肥水产品营养不平衡以致水体营养元素部分缺乏、不均衡,难以提供形成良好水色的藻种营养;或优良藻种缺乏;或者是缺乏营养向肥效转化的转化物如优良的芽孢微生物菌群;也难以形成良好水色。进而产生浑浊的现象。

  4、悬浮有机质过多。杀菌消毒后破坏水体菌相未及时补充有益菌,缺少菌种及时分解有机质。导致水体的悬浮有机物过多而引发水体浑浊。

  5、摄食不足引起:一般发生在投喂不足的情况下,沿塘边5米左右水面出现浑浊,池塘中央不浑浊,可通过增加投喂量解决;

  6、寄生虫病引起:养殖鱼类有体表寄生虫的情况下,常出现游边现象,鱼类集群游边导致池塘边出现局部浑浊,需要镜检后,针对性用药进行杀虫处理;

  7、拉网后引起:拉网搅动池底,造成池塘水体的浑浊。

  3、水质浑浊的区分,有助于后续的处理。

  取一定量的池塘水盛在水瓶中静置一段时间,如果瓶子的底部出现沉淀,水慢慢变清,说明水体是悬浮物质引发的水质浑浊;如果放置的水长时间都不能澄清,瓶子底部也没有沉淀物的出现。说明水体中的浑浊的原因主要是胶体样浑浊(这种情况多见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引发的水体白浊),胶体样水由于胶体带电荷,净水剂超量使用效果不理想。此浑浊一般无碍,不影响藻类繁殖,持续一段时间后(时间长短不等)会自动变清。

  二、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危害

  养殖水体浑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水体透明度低,导致水体中藻类生长困难,水体中藻类很少,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强度低,产氧少,导致水体的溶解氧低,不利于鱼类的生长,严重甚至诱发浮头。

  2、水中的悬浮物过多,粘附在鳃上,**鳃四粘液的分泌,影响鳃的正常呼吸功能,严重时甚至诱发鱼类的应激反应,导致鱼类的生长放缓,饵料系数增大。

  3、池水浑浊导致整个池塘的养殖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物质的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溶氧而不能快速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对水生动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三、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处理

  1、浊水的预防:

  1、新开挖的池塘底部施有机肥,增大池塘底部的肥度。新开池塘或砂质底,池底未形成粘土层,易随风浪或水的对流作用浑浊池塘。新开池塘及砂质池底可提高水位,施放有机肥,尽快在池底形成粘土层,使用净水剂的效果一般,即使好也不能持久。

  2、适当加深池塘的水位。养殖池塘水体过浅(1.5m以下),较水深在2米或者2米以上的池塘更容易出现养殖水体的浑浊,进入成鱼养殖期后,可适当加深水位。

  3、对于养殖密度过大引起的养殖水体浑浊,存塘量过大时,及时卖鱼,减少存塘量,减少池塘底部的生物搅动。

  4、养殖机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对于水深小于1.5米的土池,使用提水能力强的机械是不合适的,建议选用提水能力小,对水体底层影响小的增氧设备机械。在底部曝气式增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的时候,需要安装曝气盘的支架,支架的高度不应低于20公分,切勿直接将曝气盘放在池塘底层的表面。

  2、浊水的处理:

  首先建议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样,如果是养殖水体没有什么藻相,且浮游动物过多,需要进行浮游动物的处理,杀灭或者使用水泵加滤网过滤掉浮游生物,之后在进行净水和培藻的处理。

  处理建议方案如下。

  1、使用“水虫净”或“超能水净”、“亚硝净”,严重时连用2到3次,具有净水(分解大分子有机物,打破悬浮有机颗粒,降低水体粘性,沉淀悬浮物)、解毒(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水体各类有机有害物质和还原性毒物,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增氧(通过降低水质粘性降低水体表面张力,增强空气中氧向水体的扩散和水体上下层的交换)的作用;尤其是有效避免因大雨和暴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带进水体中,生成亚硫酸和亚硝酸,对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和消化道粘膜产生伤害,造成细胞缺氧而降低免疫;

  2、使用“底改酵素”或“解毒底改”、“底改特攻”、“铂福底健”等产品,快速降解沉积到塘底的各类有害物质、改善板结、发黑、发粘、发臭底质,增氧提高氧电位的作用;

  3、天晴时,使用“安进肥源”+“安进菌霸”进行肥水操作;通常3天左右水色转绿,藻类生长繁殖较丰富。

  4、水体使用消毒剂、底质改良剂12小时后,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活菌,如“聚能菌素”、“乳酸菌群”等,配调菌相、改底,建立底部菌相平衡,可有效解决养殖中后期的黑臭底质,解决氨氮和亚硝酸盐居高不下难题,补充有益菌,加强对有害底质的分解转化,形成微生态平衡的底部水质和底泥。

  四、改善水体浑浊的方法

  1、对新改造的老塘口或新开挖的塘口,放苗前最好等水色稳定后再放苗。此类池塘前期起的水色多是假水,单一藻类过多,水体不稳定,放苗后水色易变,一定要随时观察,及时补肥。

  2、出现小白虫(枝角类)的池塘,水易起白浊水,此时一般不用过多地担心,只要停止喂料,等水珠自行消亡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补肥调水。切勿大量补肥,会造成水珠大量繁殖,水色更不易起来。

  3、适时确定补水量并保持合理水深,减少池塘补水次数。冬棚的水位不易过低,1.2-1.3米不宜,一来利于水体稳定,二来利于保温。有条件的池塘,可以设一个蓄水池,并定向培育藻类,用于向塘加水。

  4、中期注意稳水。养殖中后期,随着投饵量增多,水体并不会缺乏氮元素,而是缺乏碳源,所以定期补充碳源非常重要。合理的碳氮比更有利于水体菌相和藻相的平衡。相反的,我建议中后期不需大量追肥,特别是已经出现泥浆水的情况,补肥已经毫无用处。

  5、养殖后期及时降低密度。当后期出现水体浑浊,甚至泥浆水时,说明虾的密度已经过大了,不要太过于强求通过调水来恢复水色,反而及时疏虾,降低对虾密度才是明智之举。

  6、谨慎使用聚合铝等化学净水剂。聚合铝等净水剂虽然能起到快速净水的效果,但造成的都是假象,很快就会反弹,治标不治本,如果虾塘水环境的剧烈转变会造成虾体应激,稍不留神就出事。聚合物沉底后会吸附在虾的鳃部影响呼吸,败坏底部,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黄鳃、黑鳃等问题。

  7、可以适当提早投饵。有此养殖户前期不投料,认为是浪费,其实提早投料一来可以驯食,使鱼虾更早上料台,鱼虾的规格也整齐,二来可以使水体更快地趋于稳定。

  |综合整理整理人|安进水产企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