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如何防治鸭霍乱?

2024-01-0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03 次
如何防治鸭霍乱?

  这篇知识汇总会给农资人解释“如何防治鸭霍乱?”的内容进行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几分帮助,别忘了收藏哦!

  鸭霍乱又称鸭巴氏杆菌病,或称鸭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家禽和多种野禽都能感染发病,常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

  饲养管理不良、阴雨湿潮、长途运输和气候骤变等诱因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本病潜伏期由数小时至3~5天。

  最急**例常无明显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病例表现为病鸭精神委顿,两翅**,羽毛松乱,离群独处。

  食欲不振,腹泻,排**、灰白色或淡绿色稀粪,有时混有**。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口鼻流出多量带出血的分泌物。

  病鸭濒死前常频频摇头,故俗称“摇头瘟”。慢**例表现为腿部关节肿胀,跛行,呼吸困难,病鸭因消瘦衰竭而死。

  少数病鸭关节肿胀,行走困难,生长发育迟缓。[治疗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防治鸭霍乱,首先要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雏鸭、中鸭、成年鸭要分群饲养,不从疫场或疫区引进鸭,引进后应隔离饲养15~30天,确认无病后才能转入场内。

  周围地区发生疫情后,应停止放牧,并立即接种禽霍乱疫苗。本场发病后,应积极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治疗等工作。(2)药物治疗按复方磺胺甲。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病。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烈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传播快,病禽呈最急性死亡,部检可见心冠状脂肪出血和肝有针尖大的坏死点。

  (1)流行特点各种家禽及野禽均可感染本病,鸡、鸭最易感。鹅的易感性比较低。

  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节较多见。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禽和带菌禽病菌随分泌物和类便污染环境,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工具等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感染的猫,鼠、猪及野鸟等闯入禽舍,也可造成禽群发病。

  其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而感染。(2)**本病的潜伏期为1~9天,最快的发病后数小时即可死亡。

  根据病程长短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1)最急性型常见于本病流行初期,多发于体壮高产鸡、鸭,几乎看不到明显症状,突然不安、痉挛抽搐、倒地挣扎、双翅扑地、迅速死亡。

  有的鸡在前一天晚上还表现正常,而在次日早晨却发现已死在舍内,甚至有的鸡在产蛋时猝死。2)急性型急性型病例最为多见,是随着疫情的发展而出现的。

  病禽精神萎靡、羽毛松乱、两翅**、闭目缩颈呈昏睡状。体湿升高至43~44C口鼻常常流出许多黏性分泌物,冠、辉呈蓝紫色。

  呼吸困难,急促。常发生剧烈腹泻,稀便呈绿色或灰白色。

  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病程1~3天,最后发生衰竭、昏迷而死亡。

  3)慢性型多由急**例转化,-般在流行后期出现。病鸡一侧或两侧肉髯肿大,关节肿大、化脓,跛行。

  有些病例出现呼吸道症状,鼻窦肿大,流黏液。喉部蓄积分泌物且有臭味,呼吸困难。

  病程可延至数周或数月,有的持续腹泻而死亡,有的虽然康复,但生长受阻,甚至长期不能产蛋,成为传播病原的带菌者。(3)病理变化1)最急性型无明显病变,仅见心冠状沟部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脏表面有小点状坏死灶。

  2)急性型浆膜出血。心冠状沟部密布出血点,似喷酒状。

  心包变厚,心包液增加、混浊。肺充血、出血。

  肝肿大,变脑,呈棕色或棕**,并有特征性针尖大或粟粒大的灰**或白色坏死灶。牌脏一般无明显变化。

  肌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严重出血,整个肠道呈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混有**。3)慢性型病禽消瘦,贫血。

  表现呼吸道症状时可见鼻腔和鼻窦内有大量黏液。有时可见肺脏有较大的黄白色干酷样坏死灶。

  有的病例,在关节囊和关节周围有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有的可见鸡冠、肉辑或耳叶水肿,进一步可发生坏死。(4)预防措施①加强家禽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提高家禽的抗病能力。

  ②严防引进病禽和康复后的带菌禽:引进的家禽应隔离同养,若雷合群,雷隔离饲养1周,同时服用土霉素3-5天。合群后,全群家禽再服用土霉素2~3天,③疫苗接种:在疫区可定期预防注射禽霜乱菌苗。

  常用的禽霍乱菌苗有弱毒活菌苗和灭活菌苗,如731禽霍乱弱毒菌苗、833禽霍乱竭毒黄苗、GhaE禽霍乱弱毒菌苗、禽霍乱乳剂灭活菌苗等。①药物预防:若邻近发生禽霍乱。

  本场家禽受到威胁,可使用天霍灵(每千克饲料加3~4克)或哇乙醇(每千克饲料加03克)等,每隔1周用药1~2天,直至疫情平息为止,当鸡群正处于开产前后或产蛋高峰期,对禽霍乱易感性高,而且时值秋末冬初,天气多变或连阴,发病可能性大,可用土霉素2~3天(每千克饲料加15~2克),必要时间隔10~15天再用一次,对其他细菊性**也兼有预防作用。(5)治疗方法①在饲料中加入05%~1%的磺胺二甲基嗜啶粉剂,连用3~4天,停药2天再服用3~4天:也可以在每1000毫升饮水中,加1克药,溶解后连续饮用3~4天②在饲料中加入01%的土霉素,连用7天。

  ③吨乙醇,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拌料,每天1次,连用3~5天。产蛋鸡、鸭和休药期不足21天的肉用仔鸡不宜选用。

  ④对病情产重的鸡、鸭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4万~8万单位,早晚各-次。⑤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或沙拉沙星,按5~1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饮水按50~-100毫克/千克体重,连用3~4天。

  哪些动物易患禽霍乱病其特征是什么。

  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禽出败,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对各种家禽包括鸡、鸭、鹅和火鸡都有易感性,潜伏期为2~9天。

  按病程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该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磺胺嘧啶(SP)或磺胺二甲嘧啶(**2)、青霉素和喹乙醇。

  预防接种主要用禽霍乱G190E40活疫苗。在有禽霍乱流行的饲养场,可每3个月预防接种一次。

  禽霍乱是由多杀巴氏杆菌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故又叫禽巴氏杆菌病。鸡、鸭、鹅等禽类都可感染发病,而且它们的易感性都很高,由于鸭在农村的饲养方式是以放养为主,接触病菌的机会多,其发病往往比鸡还严重。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最急性型表现为病禽突然死亡,仅见鸡冠呈蓝紫色。急性型表现为病禽剧烈下痢和败血症。慢性型表现为肉髯水肿,和关节炎。剖检特征为心外膜和心肌脂肪甚至胸腹腔浆膜上有小点状出血或密布大小不一的小出血点。肝脏肿大并有针尖至粟粒大的灰**坏死点。

  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春末秋初较多发,特别是从热到冷、天气骤变,而且一般开始发生时是夜间,因为夜间温差大。病的传播要比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缓慢,往往鸡群中有部分鸡发病死亡后,隔几天后又有病鸡出现,即使用药治疗,也常常不易在短期内控制或扑灭疫情,特别是停药后很容易再发。

  鸡、鸭可以互相传染。发病日龄多为产蛋前后的青壮年鸡。

  体质越肥越易感染发病。且死亡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