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霉胺对西瓜灰霉病 嘧霉胺药害
嘧霉胺对西瓜灰霉病的防治
西瓜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给西瓜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而嘧霉胺作为一种高效的杀菌剂,对于西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嘧霉胺具有广谱、强效、安全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对西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尤为明显。
嘧霉胺的作用机理
嘧霉胺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和细胞分裂来达到杀菌的效果。嘧霉胺可以与真菌细胞壁中的β-1,3-葡聚糖结合,阻碍其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使其失去生命活力。嘧霉胺还可以抑制真菌细胞核分裂酶的活性,阻止真菌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嘧霉胺的使用方法
嘧霉胺通常以喷雾的形式使用,每次用药量为1000-1500倍液,喷洒于西瓜叶片、果实表面等易感部位。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使用嘧霉胺时,应注意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不要超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嘧霉胺的优点
嘧霉胺作为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剂,具有以下优点:
1.防治效果显著。嘧霉胺可以有效地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对于西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尤为明显。
2.使用方便。嘧霉胺以喷雾的形式使用,使用方便,不会对作物造成损害。
3.安全环保。嘧霉胺对环境和人体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环保。
4.效果持久。嘧霉胺可以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持久地保护作物免受真菌侵害。
嘧霉胺对西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得到广泛认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药剂残留问题。嘧霉胺作为一种化学杀菌剂,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残留在作物表面,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药效降低问题。长期使用嘧霉胺可能会导致病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嘧霉胺的防治效果。
3.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问题。嘧霉胺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对一些非靶标生物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4.使用成本问题。嘧霉胺作为一种高效的杀菌剂,其使用成本相对较高,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可能不太实用。
问答拓展:西瓜苗烂叶子怎么办
西瓜苗烂叶子一般中枯萎病,发病初期,病株茎蔓上的叶片自基部向前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更明显,最初1、2日,早晚尚能恢复正常,数日后,植株萎蔫不再恢复,慢慢枯死,多数情况全株发病,也有的病株仅部分茎蔓发病,其余茎蔓正常。发病植株茎蔓基部稍缢缩,病部斗灶纵裂,有淡红色(琥珀色)胶状液溢出,根部腐烂变色,纵切根颈,其维管束部分变褐色。病因
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西瓜尖镰孢菌侵染所致。病菌在土壤中和未腐熟的带菌肥料中越冬,在离开寄主的情况下,能存活5-6年,部分病菌可存活10年以上。西瓜枯萎病菌主要通过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隙侵入,先在寄主管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然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病菌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分解破坏细胞,使导管内积凳逗累果胶类物质,堵塞导管,影响水分运输,引起植株萎蔫。该病主要靠含菌土壤传播,重茬种植,土壤中病菌多,病株率可达70%左右,病残体及病粪,种子亦可传病。
易发环境
西瓜枯萎病各个时期均可发生,以结果期发病最重。其病菌适宜温度在25~30℃,土温低于23℃,高于34℃,发病则轻,土壤含水量高,湿度大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防治西瓜枯萎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嫁接换根,用葫芦或新土佐等高抗枯萎病的葫芦科作物做砧木嫁接西瓜品种,只要注意彻底断掉西瓜根,苗子栽植时,不使嫁接口部位与土壤接触,就会有效地防止西瓜枯萎病的发生。
对没有嫁接的自根苗西瓜,要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抓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高抗病品种。
2、实行6~8年的轮作。
3、注意不施用含有西瓜秧蔓、叶片、瓜皮的圈肥,防止肥料传菌;增施钾肥、微肥和有机肥料,减少速效氮肥使用量,防止瓜秧旺长,促秧健壮。
4、播种前用1000倍天达恶霉灵+2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药液浸泡种子20分钟,严格消毒杀菌,防止种子传染。
5、瓜苗定植后,及时穴浇3000倍96%天达恶霉灵+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药液,或浇灌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800倍75%甲基托布津药液,或+500倍40%超微多菌灵液,或+1000倍扑空粗扮海因等药液,每株200--250毫升,每10-15天1次,连续浇灌2-3次。
6、结合防治炭疽病等用药,注意掺加1000倍“天达-2116”每10-15天1次,连续3-5次,提高植株的适应性和抗病性能。
7、西瓜座瓜以后,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初发病株,立即扒开根际土壤,开穴至粗根显露,土穴直径达20厘米以上,穴内灌满1000倍“天达-2116”+500倍超微多菌灵药液,或1000倍“天达-2116”+500倍甲霜灵锰锌等药液,可停止发病,恢复植株健壮,保证西瓜长成。
问答拓展:灰霉病防治用什么药最好
灰霉病的主要防治药剂有:嘧霉胺、腐霉利、乙霉威、异菌脲、菌核净、啶酰菌胺。
1、嘧霉胺
嘧霉胺又称甲基嘧啶胺、二甲嘧啶胺属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对灰霉病有特效。其杀菌作用机理独特,通过抑制病菌侵染酶的分泌从而阻止病菌侵染,并杀死病菌。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同时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产品有20%、30%、37%、40%悬浮剂,20%、40%可湿性粉剂。
2、腐霉利
腐霉利是内吸性杀真菌剂,对葡萄孢属和核盘菌属真菌有特效,能防治果树、蔬菜作物的灰霉病、菌核病,对苯丙咪唑产生抗性的真菌亦有效。使用后保护效果好、持效期长,能阻止病斑发展蔓延。在作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可取得满意效果。
3、乙霉威
药剂进入菌体细胞后与菌体细胞内的微管蛋白结合,从而影响细胞的分裂。这种作用方式与多菌灵很相似,但二者不在同一作用点。如灰霉菌一旦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而对乙霉威很敏感。相反,对多菌灵敏感的灰霉菌,乙霉威则表现为无抑菌活性。
4、异菌脲
异菌脲能抑制蛋白激酶,控制许多细胞功能的细胞内信号,包括碳水化合物结合进入真菌细胞组分的干扰作用。它既可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及产生,也可抑制菌丝生长。即对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各发育阶段均有影响。
5、啶酰菌胺
通过叶面渗透在植物中转移,抑制线粒体琥珀酸搏码酯脱氢酶,阻碍三羧酸循环,使氨基酸、尺碧糖缺乏、能量减少,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对病害有神经活性,陵银举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问答拓展:嘧霉胺杀菌剂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治疗作用,对灰霉病有特效
嘧霉胺(pyrimethanil)又称甲基嘧啶胺、二甲嘧啶胺,属于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对灰霉病有特效。嘧霉胺由GL.Neumann等报道(proc.Br.Cropprot.Conf.-pestsDis.,1992,1:395),由ScheringAG和HoechstScheringAgrEvo发现并开发,现在归BayerCropScience拥有。在欧洲,于2024年剥离给BASFAG(现在BASFSE)。其杀菌作用机理独特,通过抑制病菌侵染酶的分泌,阻止病菌侵染,从而杀死病菌,衡尘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同时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1、理化性质
嘧霉胺国际通用名称:pyrimethanil;CAS登录号:-28-0;化学名称:4,6-二甲基-N-苯基-2-嘧啶胺;N-(4,6-二甲基嘧啶-2-基)苯胺;4,6-二甲基嘧啶胺;分子式为C12H13N3;相对分子质量为199.25;结构式如图1。
嘧霉胺原药含量≥97.5%,包括不超过0.05%的氨腈。外观为无色晶体。熔点96.3℃。蒸气压2.2mpa(25℃)(OECD104)。Kowlgp2.84(pH6.1,25℃)。Henry常数3.6×10-***a?m3/mol(计算值)。相对密度1.15(20℃)。水中溶解度0.121g/L(pH6.1,25℃);丙酮389、乙酸乙酯617、甲醇176、二氯甲烷1000、正己烷23.7、甲苯412(g/L,20℃)。在水中一定pH范围内稳定。在54℃稳定14d。pKa3.52,弱碱(20℃)(OECD112)。
2、毒性
2.1哺乳动物毒性
急性经口:LD50(mg/kg);大鼠4150~5971,小鼠4665~5359。大鼠急性经皮LDmg/kg。对兔皮肤和眼睛无刺激作用。非豚鼠皮肤致敏剂。大鼠吸入LC50(4h)1.98mg/L。NOEL(90d)大鼠5.4mg/(kg?d);(2年)大鼠17mg/(kg?d)(EFSASci.Rep.)。ADI/RfD(JMpR)0.2mg/kg;(EC)0.17mg/kg;(EpA)0.2mg/kg。对大鼠和兔无致突变性、致畸性。毒性等级:U(a.i.,WHO);Ⅳ(ScalaandMythos)(制剂,EpA)。EC分级:N;R51,R53。
2.2生态毒性
野鸭和山齿鹑急性经口LDmg/kg。野鸭和山齿鹑急性经口LC50(5d)5200mg/kg饲料。镜鲤LC50(96h)35.4,虹鳟10.6mg/L。水蚤LC50(48h)2.9mg/L。藻类EbC50(96h)1.2mg/L,ErC50(96h)5.84mg/L。蜜蜂LD50(经口和接触)100μm/只。蚯蚓LC50(14d)625mg/kg干土。在较好的大田耕作条件下,对非靶做蠢标节肢动物无影响。
3、作用方式
嘧霉胺属触杀性杀菌剂,具有层间传导活性,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治疗作用。其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而且在低温下使用,仍有非常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对常用的非苯胺基嘧啶类(苯并咪唑类及氨基甲酸脂类)杀菌剂已产生抗药性的灰霉病菌有强效,主要抑制灰葡萄孢霉的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在一定的用药时间内对灰葡萄孢霉的孢子萌芽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4、防治对象
嘧霉胺用于防治韭菜、黄瓜、番茄、葡萄、草莓、豌豆等作物的灰霉病、枯萎病以及果树黑星病、斑点落叶病等。其防治葡萄上的灰霉病(葡萄孢菌),施药量为500~1000g/hm2;用于软果,例如草咐胡禅莓灰霉病,施药量800~1000g/hm2;用于蔬菜,如黄瓜灰霉病、韭菜灰霉病,分别用40%嘧霉胺施药量80~95mL/亩、50~75mL/亩;用于观赏植物,如观赏菊花,用80%嘧霉胺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仁果的果实和叶片的疮痂病(苹果黑星病或是梨黑星病),施药量300~450g/hm2。苹果收获前处理防治青霉菌,施药量80g/hm2。在玻璃和塑料大棚内喷雾时,推荐相对湿度80%,安装通风设备,以避免某些作物上出现叶斑。
5、登记情况
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截至2024年8月13日,登记的嘧霉胺农药产品共126个,其中包括96个单剂和30个混剂,剂型有悬浮剂(60个)、水分散粒剂(27个)、可湿性粉剂(24个)、乳油(1个)、原药(14个)。登记企业有BayerCropScience、BASF、江苏快达、山东京博、盐城利民等。
截至2024年8月13日,登记用于防治韭菜的灰霉病嘧霉胺农药产品共10个(表1),这使得近年来腐霉利在韭菜中频繁被曝残留超标的现象有望得到缓解。
腐霉利(procymidone)是除嘧霉胺外登记用于防治韭菜灰霉病的唯一农药品种,属于低毒广谱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是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具有保护和治疗的双重作用。腐霉利对葡萄孢属和核盘菌属真菌有特效,适用于果树、蔬菜、花卉等的灰霉病、菌核病、黑星病、褐腐病、大斑病的防治,对苯丙咪唑产生抗性的真菌亦有效。在作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保护效果好、持效期长,能阻止病斑发展蔓延。相关研究表明腐霉利对眼睛与皮肤有刺激作用,经口毒性低,但其消解速度较慢,在实际生产中容易发生残留超标情况,即使采用推荐浓度的腐霉利,也会因为天气、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残留量。
但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较嘧霉胺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24)中规定,腐霉利在韭菜中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2mg/kg。而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对嘧霉胺无限量要求。近年来,由于频繁、超量、不规范使用,多地多次检出韭菜中腐霉利残留超标,同时腐霉利存在抗药性导致的防效下降问题,因此可考虑用嘧霉胺代替腐霉利或者轮换使用防治韭菜病灰霉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