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苦恶鸟
红脚苦恶鸟——农业害虫还是可爱的小鸟?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我们对农业害虫的印象一般都是负面的,但今天我要介绍的红脚苦恶鸟,却是一种又可爱又有益的小鸟。
什么是红脚苦恶鸟?
红脚苦恶鸟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鸟类,通常体长在10厘米左右。它们有着红色的脚和嘴,全身的羽毛呈灰褐色,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小鸟。
红脚苦恶鸟的生活习性
红脚苦恶鸟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地区,它们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和草原等地方。这种小鸟的食物主要是昆虫和果实,它们会在树上或灌木丛中筑巢并产卵。
红脚苦恶鸟的防治作用
红脚苦恶鸟的主要食物是昆虫,它们对于农业害虫的防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红脚苦恶鸟每天可以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1.5倍的害虫,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红脚苦恶鸟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除了对于农业害虫的防治作用,红脚苦恶鸟在生态系统中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红脚苦恶鸟的粪便也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
如何保护红脚苦恶鸟?
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原因,红脚苦恶鸟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为了保护这种可爱的小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尽量减少对它们生活环境的破坏
- 禁止非法捕杀和贸易红脚苦恶鸟
-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红脚苦恶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红脚苦恶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小鸟,它们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对红脚苦恶鸟的保护,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资料来源:
1.《世界鸟类图鉴》
2.《红脚苦恶鸟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3.《红脚苦恶鸟的保护与利用》
相关拓展:
红脚苦恶鸟(秧鸡科苦恶鸟属动物)释义:
红脚苦恶鸟(拉丁学名:Amaurornisakool),是鹤科秧鸡属的中等体型的鸟类。
红脚苦恶鸟共有2个亚种。体长约28厘米,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蹠的2/3,嘴形多样。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杂食性,主要吃昆虫、软体动物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分布于印度大陆及中南半岛、中国。
问:请问这是什么鸟?
红脚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akool,英文名:BrownCrake)属秧鸡科苦恶鸟属。脚洋红色。英文直译为棕苦恶鸟,因其上体棕色。红脚苦恶鸟源态多繁殖在多芦苇或多草凳伍的沼泽。在中国南方的山区稻田为地区性常见鸟。性羞怯,多在黄昏活动。尾不枣裂或停地抽动。
问:红脚苦恶鸟的外形特征
红脚苦恶鸟属于中型涉禽。上体橄榄褐色,头侧、颈侧和胸蓝灰色,颏、喉白色,腹和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嘴绿色,脚红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体色暗淡无斑纹,头顶、后颈、上体、两胁和尾下覆羽均橄榄褐色。颏、喉污白色,头侧、颈侧和胸均蓝灰色,向后到判液腹渐变为橄榄褐色。幼鸟:虹膜褐色,**淡灰色。雏鸟绒羽黑色举冲老。
虹膜红正升色,眼睑橘红色。嘴橄榄绿色,腿、脚红色,爪灰褐色。
大小量度:体长250-280厘米;嘴峰♂31-33mm,♀26-30mm;翅♂132-138mm,♀120-135mm;尾♂63-67mm,♀62-64mm;跗蹠♂53-55mm,♀48-50mm。(注:雄性--♂;雌性--♀)
问:红脚苦恶鸟是一种什么鸟?
红脚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akool)是鹤科秧鸡属的中等体型的鸟类,共有2个亚种。身长约28厘米,体形大小似秧鸡。嘴短,其长度约为跗蹠的2/3,嘴形多样。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翅较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短,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第2枚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跗蹠细长,其长度短于中趾连爪。色暗而腿红。上体全橄榄褐色,脸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鸟灰色较少。体羽无横斑。飞行无力,腿下悬。杂食性,主要昆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分布于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南半岛、中国。
问:红脚苦恶鸟的繁殖方式
繁殖期5-9月。此期有明显的领域性。巢营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草丛或灌水的水稻田内,位置较为隐蔽,不易发觉。用芦苇、茭白、昌蒲或稻叶缠成,巢内垫有细草、植物纤维及羽毛等,呈浅盘状或杯状,常距水面0.5-1米,有的远离水边。巢外径约26厘米,内径约14厘米,巢高约27厘米,巢深6-12米。每巢4-6枚,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深黄褐色或紫色斑点,钝端较为密集。卵的大小约为42×38毫米,卵重约23.5克;孵化期16-18天,也有为20天。两性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雏鸟绒羽、嘴及腿均为黑色,常由亲鸟带领活动。
问:红脚苦恶鸟的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