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白粉病病原形态 黄瓜白粉病病原形态
2024-06-0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927 次
黄瓜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由真菌类病原体引起,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了解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体分类
黄瓜白粉病的病原体属于真菌类,科名为白粉菌科(Erysiphaceae),属名为白粉菌属(Erysiphe),其中最常见的种类是黄瓜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
病原体形态特征
黄瓜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寄生真菌,其形态特征如下:
- 菌丝体:菌丝体为单细胞,无色,细长而柔软,直径约为3-8微米。
-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50-100微米,通常分布在寄主植物的叶片上。
-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为单细胞,无色,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15-30微米,具有光滑的表面。
病原体生命周期
黄瓜白粉病的病原体生命周期包括两个主要阶段:
- 无性生殖阶段:在无性生殖阶段,病原体通过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寄主植物上。
- 有性生殖阶段:在有性生殖阶段,病原体通过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这些孢子能够在寄主植物上越冬,并在下一个生长季节重新感染植物。
防治措施
针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包括:
-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 加强管理:及时清除落叶和枯枝,保持植株通风透气,避免植株过密。
- 使用化学药剂:在病害初期使用有效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
了解黄瓜白粉病的病原体形态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病害对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关拓展:
问:黄瓜白粉病的病原
Erysiphecichoracearum,Sphaerothecafuliginea属子囊菌亚门,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圆柱形,分生孢子长圆形,无色,单胞。闭囊壳褐色,球形,壳内有1倒梨形子囊,内有8个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75%以上。
问:黄瓜白粉病有哪些症状?试述其病原、发生规律和防治要点。
黄瓜白粉病多发生于植株生长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延及叶柄、茎蔓和卷须,但瓜果通常较少受害。被害叶片初现近圆形白色霉点,边缘不明晰,仔细观察能见到蛛丝状向四周扩展的菌丝体。后霉点逐渐扩大,数量也逐渐增多,由霉点发展为白粉斑,数个粉斑可融合为粉状斑块,严重时全叶为白粉状物所覆盖,如被撒上一薄层面粉。病叶后变黄甚至焦枯。病原的有性态属子囊菌门,单丝壳属真菌,其无性阶段属粉孢属真菌。
病菌以无性态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接种体,依靠气流传播,在田间瓜类作物上辗转侵害,完成病害周年循环,越冬期不明显。病菌喜高温、高湿,但耐干燥,在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70%~85%时最有利于发病,但相对湿度低至25%时孢子仍能萌发侵染致病。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耐病高产良种。②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③抓好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喷药预防工作。从植株上架封行时开始,定期或不定期喷施百菌清·戊唑醇悬浮剂、粉锈宁、三唑酮、硫黄悬浮剂等控制病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