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麦 纹枯病(苯醚甲环唑防治小麦纹枯病)

2024-05-3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728 次
麦 纹枯病(苯醚甲环唑防治小麦纹枯病)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小麦纹枯病(Wheatsharpeyespot)又称尖眼斑病,主要是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VanderHoeven)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真菌病害。目前,该病害在我国近20个省(市)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以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贵州、湖北及四川等省麦区发病比较普遍。纹枯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原菌易侵染叶鞘和茎秆。发病初期,在近地表叶鞘上产生周围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后逐渐扩展至茎秆,且颜色变深,重病株茎基l~2节变黑甚至腐烂,导致幼苗折倒或死亡。发病中后期,小麦叶鞘上病斑呈云纹状花纹,病斑深入茎壁后,发展成中部灰褐色、边缘褐色的近椭圆形眼斑,最后因植株得不到必需的养分和水分而导致枯死、枯孕穗和枯白穗。近年来,在中国北方秸秆还田麦区纹枯病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威胁着小麦产量和品质。

目前,因抗性品种匮乏、栽培技术难精确掌控及气候因素变化无常等原因,生产中纹枯病防治手段仍以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药剂虽能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但也存在易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不足。生防制剂具有环境友好、无残留、无污染等诸多优点,但其防效偏低、见效较慢、价格较高和有效菌株田间定殖能力较差等因素亦成为其大面推广应用的瓶颈。本文在详细调查已登记的小麦纹枯病药剂信息的基础上,综述了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病害综合防控体系的制定与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1近17年小麦纹枯病防治药剂种类

以“小麦”和“纹枯病”为检索词,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结果可知(见表1):已登记防治药剂主要有三唑类、酰胺类、抗生素类杀菌剂单剂和二、三元复合制剂,其各占登记总数的34.34%、2.02%、3.03%和54.54%。其中悬浮种衣剂(FSC)为主导剂型,其次是可湿性粉剂(WP)、悬浮剂(SC)和水分散粒剂(WG),各占登记总数的21.21%、8.08%、13.13%和2.02%。所有制剂的有效成分相对含量在0.25%~79%之间。66个国内企业主要来自江苏、山东和湖南省,而外资企业仅占总数的7.04%(5个)。药剂推荐使用方法主要为“播前药剂拌种+小麦拔节期茎基部喷雾”。

表—2024年小麦纹枯病防治药剂登记情况

2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

2.1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1.1禾谷丝核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敏感性

诸多研究表明:禾谷丝核菌对三唑类药剂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段学兰等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的结果表明: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三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环唑原药的EC50值分别为0.115、0.158、0.237、0.432、0.652、1.426mg/L,均对禾谷丝核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王文桥等测定表明:5%己唑醇ME、12.5%戊唑醇EW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均为0.020mg/L。于晓丽等研究表明:60g/L戊唑醇FSC对禾谷丝核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仅为0.006mg/L。祁之秋等研究发现:戊唑醇对禾谷丝核菌具有极强的抑菌作用,EC50值为0.0489mg/L。刘英华研究证明:将禾谷丝核菌在含戊唑醇培养基上培养至第6代,其EC50值由0.0120mg/L增至0.0337mg/L,抗性倍数达2.8倍;至第18、29、35代,抗性倍数分别达7.9、15.7、33.4倍;故判定其属中等风险药剂。

2.1.2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相对防效

姜淑霞等研究发现:500mg/L10%己唑醇SC、500mg/L43%戊唑醇SC和500mg/L12.5%烯唑醇WP在拔节期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65.3%、68.7%和66.0%。杨共强等证明:在拔节期,110ga.i./hm212.5%烯唑醇WP、110ga.i./hm212.5%腈菌唑EC、180ga.i./hm225%丙环唑EC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79.5%、76.3%和63.9%。王恒亮等研究表明:76.5ga.i./hm230%己唑醇SC和168.75ga.i./hm275%肟菌·戊唑醇WG(25%肟菌酯+50%戊唑醇)对(拔节期)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62.77%和60.58%,增产率分别高达27.65%和21.30%,显著优于其他10种杀菌剂。李海燕等研究表明:3%苯醚甲环唑保水缓释种子处理剂300ga.i./100kg种子拌种可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返青期和拔节期用药防效分别为85.9%和81%。前期研究表明,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均较好。

2.2酰胺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2.1禾谷丝核菌对酰胺类药剂的敏感性

齐永志等测定了噻呋酰胺对166株禾谷丝核菌的活性,EC50值仅为(0.072±0.022)mg/L。徐建强等测定结果表明:禾谷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EC50值为0.009~0.405mg/L,且EC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4.47倍,平均值为(0.070±0.061)mg/L。宋立妹等测定了氟酰胺对90株禾谷丝核菌的活性,其EC50值为(0.4063±0.1005)mg/L。王成凤通过紫外诱变获得了2株噻呋酰胺抗性突变体,其EC50值分别为0.0014、0.3638mg/L,其抗性倍数分别为9倍和33倍;转代培养5代后,其敏感性均显著下降,EC50值分别为0.1080、0.5256mg/L,其抗性倍数下降3、14倍;结果表明禾谷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抗性风险属于低到中等抗性风险。Zhang等在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4个地区采集的120株禾谷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平均EC50值为(0.064±0.013)mg/L。

2.2.2酰胺类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相对防效

李山东等研究表明:采用300ga.i.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与200ga.i.20%氟酰胺WP混合拌100kg种子,拔节期用药其对纹枯病的防效为74.8%,显著高于两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任学祥等报道,5%噻呋酰胺FS以1∶200和1∶400制剂量进行拌种处理,在拔节期用药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高达为90.32%和87.79%,显著高于同等剂量25g/L咯菌腈FS的防效。24%噻呋酰胺SC以300mL/hm2制剂量喷雾20d后(拔节期)对小麦纹枯病防效为85.6%,增产率达16.5%,显著高于3L/hm212.5%井·蜡芽菌AS(2.5%井冈霉素+10%蜡质芽孢杆菌)和1.2L/hm25%己唑醇EC的增产率。付佑胜等发现:24%噻氟酰胺SC以150~300mL/hm2处理剂量喷雾对小麦纹枯病防效高达90%。上述结果表明,酰胺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均在74%以上。

2.3抗生素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

2.3.1禾谷丝核菌对抗生素类药剂的敏感性

马振国等研究表明:5mg/L5%井冈霉素SP对禾谷丝核菌的抑制率是75.8%。夏晓明等通过测定采自4个麦区5株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的抗性发现,菌株分别产生了7.26、7.75、10.46、14.92、23.31倍的抗性。顾广杰等发现:新奥霉素能明显抑制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EC50值为27.36mg/L。田加才研究表明:2.5、5、10mg/L20%井冈霉素DP均对禾谷丝核菌表现较强的活性,菌落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2.9%、88.6%和92.9%。夏晓明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山东泰安、山东聊城和江苏镇江等地区的5株禾谷丝核菌对井冈霉素均产生了10倍以上的抗性;其中JZ菌株对井冈霉素的抗性倍数高达23.31,属高等抗性风险。大部分研究表明:抗生素类杀菌剂对禾谷丝核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活性;但亦有研究表明,井冈霉素抗性风险较高,为进一步明确禾谷丝核菌对抗生素如井冈霉素的抗性变化,需要加强对使用该类药剂的麦区连续性监测。

2.3.2抗生素类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相对防效

全鑫等利用室内试验证明:5%井冈霉素WP与2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WP(1:1)复配在制剂用量500mg/L时防效为75%,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井冈霉素WP(500mg/L)。石卫东等研究表明:在返青期采用1%申嗪霉素SC2mL/kg制剂量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为84.79%,显著高于50%多菌灵WP2g/kg制剂量拌种。100mga.i./L1%申嗪霉素SP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为71.5%。在生产中,通常以“返青至拔节期喷施抗生素类杀菌剂+播前化学药剂拌种”方式联合防治小麦纹枯病,但单独使用抗生素类防治纹枯病的相关报道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