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分蘖是什么意思

2024-03-2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03 次
分蘖是什么意思

  本篇知识汇总会给网友们说明“分蘖是什么意思”的内容进行详尽讲授,但愿对大家有点帮助,别忘了收藏哦!

  分蘖:小麦、水稻等在地下或近地面的茎基部发生分枝。能抽穗结实的叫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的叫无效分蘖。

  分蘖期:禾谷类作物的物候期。标准为第一个分蘖芽萌发,并从基部叶腋内伸出1-2cm。

  全田50%以上植株出现分蘖的日期为全田分蘖期。

  分蘖期是指植物从出苗至拔节以前的这一段时期,主要以生长根、叶、分蘖等营养器官为主,是植物一生中根系生长最旺盛和大量发展的时期,也是**开始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就叶片来说,所有的近根叶在这一时期长出,出叶数占总叶片数3/4左右。发生分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群体、茎蘖数在起身拔节前达到高峰,是调节群体发展的主要时期。

  从移植到幼穗分化为分蘖期,这个过程约经30天左右(因品种、植期和育秧方式不同,而有变化)。分蘖期又可分为回青期(移植的)、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

  回青期:移植的秧苗,由于在拔秧、运秧和插秧过程中受到损伤,叫做植伤。在插秧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复原转青而长出新根,这段时间就称为回青期。

  回青期的长短与植伤的大小有关,植伤小的回青期短,植伤大的则回青期长。

  一般在插后5~7天可回青。

  如早稻选择在晴暖天、晚稻选择在阴凉天插植的易回青。铲秧的比拔秧的早回青,铲秧的有的没有回青期(即插后不会转黄)。

  有效分蘖期:回青后如条件适宜,即可从假茎基部叶腋的腋芽伸出新株,这就叫做分蘖。

  水稻分蘖过少该怎么办如何让水稻有效分蘖。

  分蘖指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产生于比较膨大而贮有丰富养料的分蘖节上。

  分蘖节:着生分蘖的密集的节和节间部分通常称为分蘖节。

  蘖位:分蘖着生的位置称为蘖位。

  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产生于比较膨大而贮有丰富养料的分蘖节上。直接从主茎基部分蘖节上发出的称一级分蘖,在一级分蘖基部又可产生新的分蘖芽和不定根,形成次二级分蘖。

  早期生出的能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晚期生出的不能抽穗或抽穗而不结实的称为无效分蘖。有效分蘖与单位面积的穗数直接有关。

  条件适当,分蘖就多。从理论上讲,分蘖是无限的,有人曾用一粒小麦种子培育出上百个分蘖,并抽出100多个麦穗。

  水稻等作物产生分枝的节称为分蘖节,分蘖位的高低与分蘖的成穗率密切相关。分蘖位愈低,其分蘖发生愈早,生长期长,容易成穗。分蘖位越高,分蘖发生越迟,生长期短,往往不能成穗,而成无效分蘖。

  无效分蘖消耗植物养分,降低产量。

  水稻“分蘖”的数量,对水稻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常会出现返青后的水稻,不“分蘖”或者“分蘖”数量少的现象,对此,许多农民弄不清什么原因,浪费了许多精力,问题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那么,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都有哪些,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水稻“分蘖”最适宜的温度为,30摄氏度,低于20摄氏度,或者高于37摄氏度,就会影响水稻分蘖,如果温度低于16摄氏度,水稻秧苗就会停止生长,并且停止分蘖。

  在具体水稻插秧的季节,许多农民为了抢时间,常会在气温较低的时候栽插水稻,表面上感觉气温适宜插秧,土壤中的温度,比空气中的温度要低些,由于温度低,便出现了分蘖数量不足的现象。

  第二个因素,栽插的秧苗密度大。

  水稻秧苗返青以后,处于快速生长时期,此时,如果秧苗栽插的密度过大,必然影响光照。经过试验,自然光照情况下,水稻秧苗返青后,3天就会开始分蘖,自然光照为50%时,秧苗返青13天后,才会分蘖,自然光照在5%时,水稻秧苗完全不分孽。

  许多农民认为,增加水稻的栽插密度,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这种想法是违反水稻的生长规律的。增加秧苗密度,减少了自然光照,水稻分蘖期延迟,有效分蘖减少,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水稻适宜在微酸的土壤中生长,如果酸性过高,就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同样也会抑制水稻的分蘖。现在,水稻插秧,大多是在秸秆还田的田块中插秧,秸秆在腐烂前会产生大量的酸,这样,土壤的酸性会加大。在这样的田块中栽插水稻,水稻秧苗的分蘖量必然会受到抑制。

  找到了水稻分蘖少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如果是温度过低,引起水稻分蘖量少,这种情况可以增施富含锌磷的肥料,促进根部的生长,促使水稻秧苗多分蘖。

  如果是秧苗密度国大,造成的分蘖数少,这个只能当做教训,在下次栽插水稻时,减少栽插量。

  如果是土壤中的酸性过大,就要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例如撒施生石灰。这也是许多人在田地里撒施生石灰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的原因。

  发现水稻“分蘖”少,查明原因是关键。只有弄清的原因,才能找到应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