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中国最常见的瘦肉型猪种

2024-03-2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38 次
中国最常见的瘦肉型猪种

  这一篇知识总结会给农友们介绍“中国最常见的瘦肉型猪种”的内容进行分析,期待对农友们稍微有点帮助,赶紧收藏吧!

  我国饲养的瘦肉猪品种主要有长白、大白和杜洛克。

  长白猪:原名“长白猪”,世界上优良的培根型猪品种。

  它原产于丹麦,由当地猪和大型约克夏猪杂交培育而成。1963年引进中国,全身白色,头部狭长。

  长背腰,22多节胸腰椎,16对肋骨,后躯发达,大腿丰满,四肢高挑。生长肥育猪6月龄体重达到90kg,屠宰率达到74%,**瘦肉率63-64%。

  多用于培育瘦肉品种(系)和生产商品瘦肉猪的杂交父本。它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皮薄,肉瘦,但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高。

  大白猪:世界著名的良种猪品种,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号,又称大白猪,属腊肉类。中白猪,又称中白猪,属鲜肉型。少数灭绝。

  哈白、上海白、新怀等猪品种是与中国地方猪品种杂交育成的。70年代后引进的大型约克夏猪,**瘦肉率高,主要作为杂交公猪生产商品瘦肉猪。

  6月龄体重可达90公斤,育肥期日增重625克,屠宰率72%左右,背膘厚2.7厘米,眼肌面积34.9平方厘米,瘦肉率约为58.2%。

  杜克洛猪:杜洛克猪是瘦肉猪。

  它们原本是肥猪。后来改良成瘦肉猪以满足市场需求。

  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瘦肉猪品种之一。100公斤屠宰时,屠宰率在70%以上,背膘厚度在18毫米以下,眼肌面积在33平方厘米以上,后腿比例32%,瘦肉率62%以上。

  肉质优良,无灰白、软、渗、暗、干、硬肉。该猪引进我国后,经过多年驯化繁育,体质强壮,生命力强,吃草能力好,生长快,瘦肉多,饲料利用率高。


好文探索: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有哪些?典型特征和生产性能如何?


  所谓良种,一般指生长快、品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适用于规模化养殖的品种。但具体到养殖户,则应根据本身饲养的目的来确定。

  如果其生产目的是以生产肉质优良的产品为主,则我国许多地方猪种,如蓝塘猪、太湖猪、宁乡猪等就是良种。但其生产是以盈利为目的,则杜洛克、长白、大白,以及瘦肉型猪配套系就是良种。

  我国地方猪种主要有哪些种质特性如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等千差万别,人们选种的要求不一样,经过长期的自然与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猪种。

  根据其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此类型体质健壮,骨骼发达,四肢粗壮,背腰狭长,腹不太**,肌肉发达。

  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毛粗密,多为黑色。母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强,窝产10头——12头,**8对左右。

  耐寒、耐粗饲,但增重较慢,板油多,屠宰率较低,一般60%——70%。代表品种有东北**,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和沂蒙黑猪等。

  (2)华南型。分布于南岭和珠江以南地区。

  表现为“矮、短、宽、圆、肥”的外部特征,腹大**。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毛多为黑白花。

  母猪性成熟早,但繁殖性能稍差,窝产8头——9头。耐热,早熟易肥,皮薄肉嫩,属脂肪型猪种,屠宰率75%。

  代表品种有蓝塘猪、陆川猪、香猪、五指山猪、粤东黑猪、槐猪和滇南小耳猪等。

  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体型与华南型相似,但体型较大,生产性能介于华南型与华北型之间。

  母猪产仔数10头——12头,**6对——7对。生长较快,经济成熟较早,肉质细嫩,屠宰率70%左右。

  本类型猪较多,代表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大花白猪、宁乡猪、皖浙花猪、武夷黑猪、莆田猪和大围子猪等。

  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地处华北型和华中型中间狭长的过渡地带。主要由华北型与华中型杂交选育而成,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而差异较大。

  共同特点为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耳大**。性成熟早,繁殖率高。

  母猪平均窝产13头以上,**8对以上,经济成熟早,增重快,屠宰率在70%左右。代表品种有太湖流域的太湖猪、姜曲猪,安徽的圩猪、虹桥猪等。

  (5)西南型。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

  头大,腿粗短,毛以全黑或“六白”为主,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繁殖率中等,窝产仔数8头——10头,**5对——6对。

  肥育能力强,屠宰率65%——79%,多属肉脂兼用型。代表品种有荣昌猪、内**、成华猪、乌金猪和雅南猪等。

  (6)高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

  体型小,似野猪,头狭长呈锥形,腹小而紧收,臀倾斜。毛为全黑或黑白花。

  繁殖率低,**5对居多,窝产仔5头——6头,哺育率不高。成年体重小,属晚熟品种。

  肉味醇香,但屠宰率较低,仅65%左右。代表品种有青藏高原的藏猪和合作猪。

  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有哪些典型特征和生产性能如何。

  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主要有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等。

  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着名瘦肉型品种,1964年引入我国。毛白色,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前倾,背腰长,腹线平直而不松弛,前躯窄、后躯宽,呈流线型,肋骨16对——17对,大腿丰满,蹄质稍纤细。

  性成熟较晚,母猪初产10头左右,经产10头——12头,**6对——8对。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后备猪6月龄达90千克——100千克,屠宰率在72%左右,**瘦肉率66%。

  (2)大白猪。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及其临近地区,属大型瘦肉型品种。

  毛白色,体格大,体型匀称,耳直立,背腰多微弓,四肢较高,后躯丰满。性成熟较晚,繁殖率强,初产10头,经产12头,**7对——8对。

  后备猪6月龄达100千克,屠宰率达74%左右,瘦肉率63.5%。

  原产于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体质健壮,抗逆性强,饲养条件比其他瘦肉型品种低。

  毛棕红色,深浅不一。头小清秀,嘴筒短。耳中等大,略向前倾,耳尖**。背腰平直或稍弓,体躯宽厚,全身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呈黑色,多直立。繁殖性能稍低,初产8头——9头,经产10头左右。

  **5对——6对。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瘦肉率达68%。

  仔猪出生后,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通常将其划分为哺乳期、保育期、生长肥育期等几个阶段,各阶段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措施。

  仔猪出生至断乳阶段,一般为3周——5周。哺乳期仔猪处于生命早期,容易受外环境的影响而生病,饲养管理不善,会导致仔猪死亡。

   加强哺乳期仔猪的饲养管理,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养猪效益的关键环节。

  仔猪断**至保育结束这一阶段,通常为5周。仔猪断**后失去与母猪共同生活的环境,加上饲料类型和环境发生改变,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应激,这一阶段猪只容易掉膘,体质虚弱,发病率增加,饲养管理不当容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

   搞好断乳后仔猪的饲养管理十分关键。

  仔猪保育结束进入生长舍饲养,直至出栏这一阶段,一般为饲养7周左右(约70日龄——180日龄)。此阶段是猪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养猪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时期。

  饲养管理中应加强营养**,提供充足洁净的饮水,搞好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和疫病防治工作,以保证猪只充分的生长发育。

  母猪生产周期,包括空怀、怀孕和哺乳等几个时期,相对应的是配种、接产和断**等几个主要的技术环节。

  生产中应根据不同时期母猪的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次,增加生产效益。母猪生产周期中各阶段的饲养时间如下:断**至配种阶段(饲养1周——2周)——配种怀孕阶段(饲养16周)——分娩哺乳阶段(饲养3周——5周)。

  理想后备公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

  理想后备公猪体质要结实紧凑,肩胸结合良好,背腰宽平,腹大小适中,肢蹄稳健。具有品种的典型特征,如毛色、耳型、头型和体型等。

  公猪**发育良好,大小相同,整齐对称,摸起来感到结实但不坚硬,无隐睾或单睾,无疝气和**积**而膨大等**。

  理想后备母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

  理想的后备母猪腹线有7对以上突出、排列整齐的**。**大,且不向上或一边翘起。趾大小均匀,间距合理。前后肢系部、膝、跗关节支撑理想。尾根高起,生长在臀部合理的位置。体长、背腰平直。后腿长且肌肉丰满,但并不呈“球状”。前后肢之间宽度合理。肋骨形状良好,呈桶状。面颊清秀。体躯相对较瘦,肌肉较丰满。

  如何进行选配,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

  选配指的是猪的**原则,用来确定哪头公猪和哪头母猪**。选配和选种一样,是改良猪性状的手段。

  为提高猪的生产效率,应合理异质选配和同质选配。具体以瘦肉率为例来说明,如果某母猪的瘦肉率较低,就一定要选瘦肉率较高的公猪与其**,这就是异质选配。但如果某母猪其瘦肉率中等,因为瘦肉率太高对猪其他的生产性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好选瘦肉率也中等的公猪与其**,这就是同质选配。以次类推,可以考虑多个性状的选配。

  一般纯种选育时,多采用随机选配。商品猪生产中,进行杂交的品系间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即一般为异质选配。

  目前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有哪些。

  我国猪病呈现种类多而复杂的特点,大体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以及营养代谢病等。

  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病毒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猪瘟、猪口蹄疫、猪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细菌病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弓形体病。

  猪场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是什么。

  猪场消毒,是杜绝传染源并确保猪群健康的重要措施,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

  预防性消毒即为定期消毒,对畜舍、养殖场环境、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常规消毒,目的是为了预防疫病的发生。疫源性消毒是指猪场发生传染病时及发生传染病后,为控制病原的扩散,对已造成污染的环境、畜舍、饲料、饮水、用具、场地及其他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预防性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有:。

  (1)在猪场大门入口处设消毒池,消毒药物用2%的烧碱溶液,消毒对象主要是车辆的轮胎。并设喷雾消毒装置,消毒的对象是车身和车底盘。

  (2)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经过在消毒间喷雾消毒或用紫外灯消毒15分钟,或更换工作衣帽,有条件的猪场最好淋浴**。参观人员的消毒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指定的线路参观,但应尽量减少参观人员进入。

  (3)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场,在引进猪群前,空猪舍应彻底消毒。消除杂物、粪**及垫草。用高压水彻底冲洗顶棚、墙壁、地面及栏架,直到洗净为止。水洗干燥后,关闭门窗,用**(每立方米30毫升)熏蒸消毒12小时——24小时,再用2%烧碱或3%来苏儿对地面进行消毒1次,24小时后用净水冲去残药。猪体用0.1%新洁尔灭、2%——3%来苏儿或0.5%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产房地面和设备用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用**(每立方米30毫升)熏蒸2小时,再用0.1%新洁尔灭、3%来苏儿等消毒,用净水冲去残药,再用10%石灰水刷洗地面和墙壁。

  (4)母猪进产房前全身洗刷干净,用0.1%新洁尔灭消毒全身后进入产房。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消毒**和**,分娩完毕,再用消毒液抹拭**、**和后躯,及时清理胎衣和产房。

  疫源性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有:。

  (1)病猪舍消毒。在彻底清理被污染的病畜舍之前,需用0.5%的过氧乙酸或喷雾灵等消毒剂对其进行喷雾消毒。彻底将病畜舍内的粪便、垫料和剩料等各种污物清理干净,对清理出来的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将可移动的设备和用具搬出猪舍,集中堆放到指定的地点进行清洗和消毒。病猪舍经清扫后,用火焰**器对猪舍的墙裙、地面、用具等非易燃物品进行火焰消毒。病猪舍经火焰消毒后,对其墙壁、地面、用具,特别是屋顶木梁、柁架等,用高压水枪进行冲刷,清洗干净,对冲洗后的污水要收集到一起进行消毒,并做无害化处理。待病舍地面水干后,用消毒液对地面和墙壁等进行均匀、足量地喷雾或喷洒消毒。为使消毒更加彻底,首次消毒冲洗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消毒。熏蒸消毒,病猪舍经喷洒消毒后,关闭门窗和风机,用**密闭熏蒸消毒24小时以上。

  (2)病猪舍外环境消毒。对疫点、疫区养殖场内病猪舍的外环境,先喷洒消毒剂全面消毒后,彻底清理干净,再进行第二次消毒。


精选问答:


  1、三元猪瘦肉率是多少?

  杜洛克、长白、约克夏或其他瘦肉型猪生产的三元杂交商品猪,瘦肉率可达64%以上。那养土猪的朋友就没有办法了吗?有,还是有办法改善土猪瘦肉率的!

  三元商品猪有两种。一是外三元,即洋三元,一种是内三元,即土三元。外三元是杜洛克公猪与长大杂交母猪 ,或大长杂交母猪的后代,饲养成为商品猪。其优点是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

  2、怎么区分不同部位的猪肉?都适合怎么吃?

  猪肉呢,主要分为前腿肉,后腿肉,五花肉大里脊以及小里脊。

  从外观上看,各部位明显不同!

  1、前腿肉散不整齐,肥瘦分明不明显,红白相杂,肉质细腻!色泽较红。

  2、后腿肉整齐,肥瘦分明,肉质相比前腿较粗。

  3、五花肉红白相间,肥一层瘦一层,层层叠加!扁平扁平!

  4、大里脊:猪背上的肉,整齐,一般肉发白。

  5、小里脊:一头猪仅此两条,成条状,肉质特别嫩。

  部位不同,肉质也就不同,所以适合的做法自然不同。

  1、前腿肉:肉质较嫩,适合炒菜,炖红烧,蒸,炸,煮卤,可以说都可以做吧。

  2、后腿肉:肉质比其他部位较老,所以一般炒菜,做馅。但由于比较整齐,可以切薄片,一般拉面里的肉片都是后腿肉!

  3、五花肉:肉质较嫩,适合小炒,炖红烧肉,蒸米粉肉,煮白肉,烤肉等。对于这些五花肉是上好的选择。

  4、大里脊:相对还是比较老,炒菜需用淀粉抓一抓,因它整齐好切片,像锅包肉,京酱肉丝等都是用这一部位的肉。

  5、小里脊:特别嫩好嚼,适合炒菜,做汤。对于老人小孩最好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