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养鹧鸪好?
这一篇技术知识会给农资人分解一下“怎么养鹧鸪好?”的内容进行概括性剖析,期望对广大农友有所收获,赶紧收藏吧!
1,鹧鸪喜温暖,怕寒冷,怕炎热,喜光照,喜干燥,怕潮湿,厌阴暗。适宜气温在20℃~24℃,相对湿度60。
昼夜光照时间为14~18小时的条件下,鹧鸪生产性能发挥的最好。气温低于10℃或高于30℃,对鹧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均为不利。
2,鹧鸪喜欢群居,胆小,易受惊。遇到响声或异物的出现,立即出现不安,跳跃飞动,反应灵敏。
有较强的飞翔能力,飞翔快,但持续时间短。3,鹧鸪生长快。
尤其是12周龄前生长较快,刚出壳的雏鹧鸪,体重为14~16克,10周龄时,公鸪体重达500克,相当于初生重的33~38倍。4,鹧鸪食性广,是杂食性鸟类。
不论杂草、籽实、水果、树叶、昆虫或人工配合的混合饲料,均能采食,且觅食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广。5,鹧鸪好斗。
由于鹧鸪驯化时间短,仍有野性。雌鹧鸪性稍温驯,雄鹧鸪性好斗。
性成熟后的雄鹧鸪,在繁殖季节,常因争夺母鹧鸪而发生激烈的啄斗,直到头破血流。6,鹧鸪有趋光性。
在黑暗的环境中如发现有光,就会向光亮处飞窜。
。养殖现状目前,鹧鸪国内外市场效益稳定,肉鹧鸪3年来维持8元/只。
在香港,每只鹧鸪50港币仍供不应求。香港每年从内地购入鹧鸪达几亿只。
在**,市场售价为6000日元/只。一些厂商已开始出口东南亚和**,鹧鸪正进入国际市场。
然而鹧鸪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自1984年国内开始兴起词养鹧鸪,鹧鸪市场经历了20世纪90年**始的“炒作期”,肉鸪每只(约0。4kg)均价在15~18元,有时甚至炒到24元。到1999年全国总养殖量已超过1200万只,上海、广东、港澳市场年消费量1、
6亿只左右,市价15~18元/只。2000年开始,由于全国各地大肆炒种倒种,致使商品鹧鸪进入供大于求的“低迷期”,特别是“非典”及禽流感的影响,2023年商品鹧鸪及鹎鸪苗甚至落入无人问津地步。鹧鸪苗无法卖出,0。
4~0。5kg重的肉鸪卖出了10元3只的超低价。
经历几年低迷,鹧鸪养殖量骤减。直到2023年,国内鹧鸪市场开始慢慢复苏,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近年来,鹧鸪市场已经走出销种、炒种期,进入商品**阶段。全国鹧鸪词养总量已超过1000万只,商品肉用鹧鸪市场行情呈现出一路走高的趋势。
成鸪市价回升到10~12元/只,苗鸪2、5元/只,市场前景看好,产销两旺,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日销量维持在1000只以上。
养殖者只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养殖成本,鹧鸪养殖就会有较好的赢利空间和发展前景。市场前景鹧鸪是集肉用、观赏和药用价值于一身的野味珍禽,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动物。
近年来,鹧鸪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西等地区消费火爆,许多餐馆高价**,但大多供不应求。养殖鹧鸪前景看好。
饲养鹧鸪有4大优势:一是营养高,鹧鸪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二是易饲养,鹧鸪属杂食性鸟类,抗病力强,饲养简单。
主食植物种子、花、草、菜、根等,规模养殖用普通饲料加青草、树叶饲养。城乡空房、仓库均是圈养鹧鸪的好场所,每平方米养10只左右。如果条件好,饲养技术到位,也可高密度多层笼养,一个50m2的房间可养1000只。
出壳80天达1、6~2kg即可上市,耗料约2kg,成本3、
5元。每只鹧鸪年产蛋120枚,受精率、孵化率育雏率可达85%~90%。
三是效益高,由于鹧鸪抗病力强、养殖风险小,其效益是普通鸡、鸭、猪、兔等传统养殖业的5~10倍。四是销量大,鹧鸪肉鲜美无比,价格又便宜,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1饲养鹧鸪需要用单独的小笼,笼子周围要遮上布,但要留吃食的一面,慢慢静养等待它适应环境,一般两个月后就不怎么怕人了。
2这种鸟的食性比较杂,所以喂食的选择有很多,可以喂蚱蜢、蝗虫等昆虫,也能喂一些植物的浆果和虫子,或者用谷物和甘薯等作为饲料。
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
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06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光照为每昼夜14~16小时(低强度),采用05~1瓦/平方米。
红光效果好。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对于肉用仔鸪,从一开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个小时,至16周龄时可达到成年体重的92%,公仔鸪达到06公斤,母仔鸪平均05公斤,即可上市。饲料转化率约为204:1、
饲养猎用鹧鸪,应在16~20周龄时上市,在经济上效益较高。
鹧鸪野外繁殖率很低,野生鹧鸪一年繁殖两次,一般一次产蛋五只,小鹧鸪刚出壳四个小时就可以跟着母鹧鸪觅食。
鹧鸪的人工繁殖还没成功。目前没有大规模养殖,只有少部分养殖,当做媒鸟。
全世界没有成功驯化鹧鸪的案例。目前没有大量的鹧鸪苗卖的,少量的买卖在花鸟店可见,都是野外捉回来的小鹧鸪或野外捡鹧鸪蛋回来孵化的。
精选问答:
1、鹧鸪鸟怎么养殖?
【鹧鸪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 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 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06 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 光照为每昼夜14~16小时(低强度),采用0.5~1瓦/平方米。红光效果好。 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对于肉用仔鸪,从一开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个小时,至16周龄时可达到成年体重的92%,公仔鸪达到0.6公斤,母仔鸪平均0.5公斤,即可上市。饲料转化率约为2.04:1。 饲养猎用鹧鸪,应在16~20周龄时上市,在经济上效益较高。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鹧鸪0~8周龄可以成功地在多层笼内育雏或平面育雏。大部分商品鸡笼只要将笼底、食槽、饮水器略作改进即可。为减少足踝受伤,可在底部铺上0.6 厘米厚的网眼塑料网垫。至6周龄时应移入育成笼内或栏内进行饲养。 管理技术基本同雏家鸡。为防啄癖,在6~9日龄断喙,至6周龄再断喙1次。采用断喙机断去上喙1/4~1/3。如不断喙,也可穿戴特制塑料鼻环。
【鹧鸪育雏的关键环节】近两年来,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一身的特种珍禽美国鹧鸪市场行情一直看好,养殖业日趋火爆。但是鹧鸪养殖并不像所说的那样简单好养,只有掌握了娴熟的养殖技术才能确保养殖成功。现将鹧鸪育雏的管理关键介绍如下:
1、温湿度 ①温度 温度是鹧鸪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环节,合适的温度能够提高成活率。1~2周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3~5周龄室内温度28℃,6~7周龄为26℃,8周龄以后24℃。②湿度 湿度过大易真菌感染;湿度过小易得呼吸道**。一般1 周龄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相对湿度为55%~60%。
2、通风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要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利雏鸪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3、密度 密度过大其活动场地受限制而相互打斗,死亡量增大;密度过小浪费有效场地,使养殖成本提高。一般出壳至10日龄平均可放80只/m2左右,10~28 日龄平均可放50只/m2左右,4~10周龄可放30只/m2,10周后可入15只/m2左右。
4、光照 出壳后20小时至1周期间需全日光照,1周后为每天16小时。
5、饮水 鹧鸪在出壳24小时内将0.02%的土霉素加入36℃的凉开水中,让雏鸪饮用。如果雏鸪是从外地引进的,可在饮水中加VB。
6、开食 鹧鸪饮水后即可开食。将饲料用少量的水拌成潮湿状用手将颗粒搓细,少量的撒在纸上,让雏鸪自由采食。头3天以不断料为好,3天后改用食槽,槽要放在灯光下,食槽要错开,相距不要超过1m,饲喂时要少喂多餐,每次添料时以上次饲料吃干净为好。
7、消毒 要保持环境与卫生。水槽每天清洗2次,2天消毒1次(用0.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每天上、下午各清扫粪便1次,室内消毒要每周2次,夏季每天消毒3次。
2、怎么养鹧鸪好?
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 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 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06 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 光照为每昼夜14~16小时(低强度),采用0.5~1瓦/平方米。红光效果好。 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对于肉用仔鸪,从一开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个小时,至16周龄时可达到成年体重的92%,公仔鸪达到0.6公斤,母仔鸪平均0.5公斤,即可上市。饲料转化率约为2.04:1。 饲养猎用鹧鸪,应在16~20周龄时上市,在经济上效益较高。 鹧鸪野外繁殖率很低,野生鹧鸪一年繁殖两次,一般一次产蛋五只,小鹧鸪刚出壳四个小时就可以跟着母鹧鸪觅食。 鹧鸪的人工繁殖还没成功。目前没有大规模养殖,只有少部分养殖,当做媒鸟。全世界没有成功驯化鹧鸪的案例。目前没有大量的鹧鸪苗卖的,少量的买卖在花鸟店可见,都是野外捉回来的小鹧鸪或野外捡鹧鸪蛋回来孵化的。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植乐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