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滇池高背鲫的介绍

2024-03-1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54 次
滇池高背鲫的介绍

滇池高背鲫是一种优质的淡水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它是滇池地区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也是当地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滇池高背鲫的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养殖周期短、成活率高,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滇池高背鲫的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它生活在淡水中,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水质环境,对水温和水质的要求并不高。同时,滇池高背鲫的饵料适应性也很强,它们可以吃各种不同类型的饵料,包括鱼类、虾类、蚯蚓等。滇池高背鲫在养殖过程中的适应性非常强,成活率极高。

滇池高背鲫的养殖技术简单易行,投资成本低。滇池高背鲫的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养殖过程并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只需要每天进行适当的饲料投喂和水质调节即可。同时,滇池高背鲫的繁殖能力也很强,养殖周期短。滇池高背鲫的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滇池高背鲫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一种非常优质的食用鱼类。滇池高背鲫的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十分丰富。滇池高背鲫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较大,价格也比较稳定。

相关百科拓展:

滇池

滇池,又称洱海、耶那海,是中国云南省南部的一个淡水湖泊。滇池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被誉为“南国明珠”。

鲫鱼

鲫鱼,是较常见的鱼类之一,又称革鲫、鲫、鲫鲤、鲫子、草鲫等。它是淡水鱼中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鲫鱼是鱼类中的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

相关问答拓展:

高背鲫是什么品种?

是高体型异育银鲫。

高体型异育银鲫(简称高背鲫、高鲫)是采用生化遗传标记和组织移植亲和性检测的方法,从天然雌核发育银鲫4个不同的雌核发育系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方正银鲫雌核发育的D系鲫鱼为母本,江西的兴国红鲤为父本)。形态特征与普通异育银鲫相比,其体色为银灰色中略带**。体长为体高的2.1~2.24倍,鳞式31[(7~8)/3 ]33,鳃耙数为51~54个。

高背鲤鱼品种?

有丹顶锦鲤,丹顶锦鲤鱼苗水花,丹顶锦鲤。丹顶三色锦鲤四种。

怎么判断是不是高背鲤鱼。

1首先要看两只眼睛的距离,一般来说眼距如果较宽,将来个体会长得比较大。再看头部(从胸鳍基部到嘴部)的长度,头长的锦鲤也是会长得比较大型的。然后看眼睛和嘴的距离,如果太短则不美观。 2、胸鳍:胸鳍因品种不同而形状各异,原则上太小、太尖或三角型的胸鳍都不算太好,另外,如果锦鲤在游动时胸鳍往前滑动的幅度太大,看起来很吃力,说明它可能生病了。 3、尾柄:从尾柄处可以看出一条鱼的体质和发育是否良好,尾柄粗的鱼一般体质和发育良好。

?4、体高:体高是从侧面看锦鲤鱼体的最高高度,其起始点最好为背鳍前端的最高点。

高背鲫鱼是什么科?

是鲤科鯽鱼属动物,

高背鲫鱼是一种较好的品种有的地方也叫三角鲫。高背鲫鱼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云南滇池及其水系发展起来的一个优势种群,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繁殖力强等特点

怎样区分高背鲫和土鲫鱼?

土鲫,顾名思义就是本土鲫鱼,严格来说,在国内纯种的野生土鲫的学名叫做‘鲫’,名词中不带鱼,除了**和青海没有这种土鲫,全部所有自然水域中全部都有。土鲫的最大特点,就是小,普遍体长为4~10厘米,最长可到25厘米,生长周期极为缓慢,头小、身窄。

土鲫是我国的原生鱼种,有文字记载最早1100年前就有人工驯化史,但是因为土鲫生长周期缓慢,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商业价值,所以人工饲养的非常少,野外存活的数量肯定是不少,但是纯种的土鲫,越来越少见,自千禧年后,体型超过1斤的土鲫,几乎就没什么消息了,加上电鱼行为泛滥,小体型的土鲫还没有进入成熟期就**掉了,所以圈子里有板鲫易得,土鲫难求的说法。

高背鲫看名字就知道,高背鲫是云南滇池的特有品种,体型侧扁高背,最大的特征有两点,第一体长为体宽的2倍左右,第二,鳞片呈银灰色,背部呈灰黑色,腹部颜色比较浅,成银白色,或者银灰色;而滇池高背鲫最大的特色,就是全雌型,行雌核发育,这种纯自然全雌型雌核发育仅在鱼类中出现,所以滇池高背鲫能保证很稳定的种族特征,而滇池高背鲫目前主要也就分布在云南,纯野生的滇池高背鲫,已经被列入国家级水产物种保护对象。

云南十大名鱼排行榜?

云南十大淡水鱼

1、大头鲤

大头鲤的体形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头部较宽大,体形似鲤,所以得名“大头鲤”。在中医学上还可将其入药,具有滋补、祛风的疗效。近年来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亟待保护。大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因其肉细嫩,含脂量高,味美,营养丰富,颇受人们欢迎。

2.滇池高倍鲫鱼

滇池高倍鲫鱼是滇池土著鱼类,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滇池及其水系自然形成的三倍体鲫鱼种群,系全雌性群体,行孤雌繁殖,保持了品种性状的稳定和群体生存延续而成为鲫鱼家族的新秀。滇池高背鲫鱼是我省名贵土著鱼类,在我省滇池、星云湖、程海、牛栏江、金沙江等江河湖泊中均有一定的种群数量,有充足的种质资源,属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

3.云南裂腹鱼

云南裂腹鱼,体狭长,稍侧扁。一般长约15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头呈锥形,口下位。下唇肉质,后缘游离,具左右2叶,无明显的中叶,唇后沟不连续,下颌内侧微角质化,但不形成锐利的边缘。须2对,几等长,较眼径略长或相等。吻须的末端到达鼻孔后缘的下方;颉须末端达眼球中部的下方。下咽齿3行,细长,顶端弯曲。鳞细小,腹部自鳃峡至胸鳍末端下方**无鳞;侧线鳞较体鳞为大,臀鳍和-两侧均有大鳞。背鳍Ⅲ8,不分枝鳍条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臀鳍Ⅱ5。体背和侧面青灰色,具有多数不规则的小黑斑点,腹部银白色。

4.滇池金线鲃

滇池金线鲃,俗称金线鱼,是仅产于滇池流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种入侵、水体污染、生境丧失、过度捕捞等原因,在滇池湖体已逐渐消失。

5.鱇浪白鱼

地方名:抗浪鱼,体细长,略圆,背部稍平直。腹棱自腹鳍基至-。头长,其长显著大于体高。吻尖。口亚上位。颌部突起和凹陷不明显。无须。鳃耙35~38。侧线位体侧中线的稍下方,前端急剧下弯。背鳍无硬刺;臀鳍起点位背鳍末端的后下方。

6.金线鲃

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头背部及侧线上下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俗称金线鱼、波罗鱼,是云南“六大名鱼”之一,分布于滇池流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极度濒危种。

7.软鳍新光唇鱼。鲤科鲃亚科新光唇鱼属,俗称豹子鱼、花鱼,属杂食性鱼类,具有较高的观赏及经济价值,观赏鱼市场称黄金吉罗,主要分布于元江、李仙江。近年来,野生种群数量下降明显。

8.鱇浪白鱼。鲤科鲌亚科白鱼属,体细圆呈银白色,背部较暗,鳍为灰白色,俗称抗浪鱼,是云南“六大名鱼”之一,分布于抚仙湖。喜栖息于水质新鲜、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为中上层鱼类,活动于开阔水面。20世纪90年代经人工驯养繁殖,成功挽救了该濒危物种。

9.云南光唇鱼。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体长、侧扁,背缘轮廓弧度大于腹缘,俗称马鱼。分布于金沙江、南盘江及附属湖泊。为中下层定居性鱼类,在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喜居清水环境。食性杂,以丝状藻为主,水草次之,兼食动物性饵料。

10.暗色唇鲮。鲤科野鲮亚科唇鲮属,体较细长、少侧扁、肥厚,头楔形,吻圆钝向前突出,俗称猪嘴鱼。主要分布于南盘江、元江及李仙江。喜栖息于山区江河支流,生活于岩洞水底,啃食岩石上的青苔、藻类、植物碎屑、泥中腐殖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