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唑醚啶酰菌治哪些病害?

2024-03-1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38 次
唑醚啶酰菌治哪些病害?

  这一篇农资汇总会给朋友们阐述一下“唑醚啶酰菌治哪些病害?”的内容进行概括性详细,期待对各位有少许帮助,欢迎收藏本站!

  38%唑醚·啶酰菌悬浮剂,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吡唑醚菌酯128%,啶酰菌胺252%。

  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的复配制剂,具有内吸性,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吡唑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活性成分,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病害的防治,其作用速度快,施药几分钟即可穿透到叶片中,有效成分在叶肉组织内扩散,并在叶片上形成沉降药膜,与蜡质层紧密粘连,能有效控制叶片中的病原孢子,兼具预防作用,持效期长。同时,吡唑醚菌酯还具有植物健康作用,能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商品价值。

  啶酰菌胺是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杀菌谱较广,几乎对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害都有活性,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体的呼吸作用。

  防治草莓bai粉病用药量(制剂量/亩)30-40毫升/亩,施用方式喷雾。

  须按照标签推荐剂量的使用,发病前预防处理或发病初期用低剂量,病害流行时需高剂量。草莓: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连续用药3次,间隔7天。

  安全间隔期及施药次数:安全间隔期为3天,每季最多施药3次。

  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

  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

  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1、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合理进行水肥管理。施用腐熟有机肥、复合肥要适量,尤其氮肥不能施用过多,防止烧苗及旺长。适时浇水,满足苗期对水分的需求。利用风口调节棚室内温、湿度。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清洁田园,增加温室草莓的通风透光性。

  2、温度湿度过大时应加大放风量。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病梗、病果,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灭菌源。

  3、冬季清园,烧毁其病叶、残株。

  4、在生长季节要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

  要注意其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

  吡唑醚菌酯乳油对鱼LCso(96h):虹鳟鱼0.01mg/L,蓝鳃太阳鱼0.0316mg,L,鲤鱼0.0316mg/L。水蚤LCso(48h)15.71zg/L。北美鹌鹑LD2000mg/kg,野鸭LD5000mg/kg:蜜蜂LDso(48h):经口73.105txg/蜜蜂,接触1001xg/只蜂。蚯蚓LCso565.9mg/kg干土。

  该制剂对鱼剧毒。对鸟、蜜蜂、蚯蚓低毒。

  在产品标签上注明药械不得在池塘等水源和水体中洗涤。施药残液不得倒入水源和水体中。

  吡唑醚菌酯为新型广谱杀菌剂。作用机理: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

  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合成中阻止电子转移。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

  吡唑醚菌酯乳油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和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菌核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黄瓜白粉病、霜霉病的用药量为有效成分75~150g/hm2(折成乳油商品量为20-40mL/667m2)。

  加水稀释后于发病初期均匀喷雾。一般喷药3~4次。

  间隔7d喷1次药。防治香蕉黑星病、叶斑病的有效成分浓度为83.3-250mg/kg(稀释倍数为1000-3000倍),于发病初期开始喷雾。

  一般喷药3次,间隔10d喷1次药。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对黄瓜、香蕉安全,未见药害发生。

  你好。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大多数真菌有防治作用,主要防治霜霉病,辣椒花叶病属于病毒病,病毒病是一种植物**,没办法根治,只能控制其感染部位,治疗病毒病一般用氨基寡糖、香菇多糖、盐酸吗啉胍等,同时用含有锌的叶面肥钝化病毒,防控好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蚜虫、蓟马、白粉虱等,切断传播途径。

  30%吡唑醚菌酯溴菌腈针对什么作物使用。

  吡唑醚菌酯和多菌灵的区别:吡唑醚菌酯抑菌活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害。多菌灵是一种常用的杀菌剂,对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真菌病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只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吡唑醚菌酯对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半知菌类及卵菌类等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多菌灵属于广谱传统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属于广谱生物源杀菌剂,对作物安全,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都是广谱性杀菌剂,兼具预防保护和治疗作用,但是细菌是有耐药性的,为了避免这个情况,一般一个生长季或者多年果园,最好交替使用几种类型的杀菌剂。这两种类型最好交替使用,这一次用多菌灵,下一次用吡唑醚菌酯。

  杀菌剂有很多种类型,不仅仅是交替产品,最好交替类型使用,比如你这一次先用了多菌灵,那么硫菌灵、甲基硫菌灵就别用了,因为他们都是苯并咪唑类,同一个类型用多了没意义,再就是同一类型耐药性也差不多,多菌灵治不好的换甲基硫菌灵可能也效果有限。

  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各种作物。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新型广谱甲氧基丙烯酸酣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导致细胞死亡,具有保护、冶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主要用于防冶作物上由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功效。

  苯甲·吡唑酯是由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复配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广谱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是一种高效、安全、低毒、广谱性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和渗透作用,施药后2小时内,即被作物吸收,并有向上传导的特性。是**类杀菌剂中防治病害多,安全性高,应用范围广的杀菌剂,对多种病害都具有保护和治作用。

  吡唑醚菌酯是近几年新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性杀菌剂,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同样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和强渗透性,对多种病害具有预防、保护、治和铲除作用。二者复配使用被称为杀菌剂中的“绝配”,对鞭毛菌、半知菌、担子菌、子囊菌等病菌引起的100多种病害都有很好的保护、治、铲除作用。

  苯甲·吡唑酯是由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复配,优势互补,相互增效,对一百种真菌病害都有很强的预防和杀灭作用。

  吡唑醚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广谱杀菌剂。

  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具有保护防治叶片渗透传导作用。一般喷药三次,间隔十天喷一次,要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苯醚甲环唑,是属于新型广谱杀菌剂,它是属于**类杀茵剂,主要抑制病菌细胞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对多种真菌病害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

  (1)杀菌谱广:苯甲·吡唑酯可有效防治早疫病、炭疽病、白粉病、霜霉病、蔓枯病、立枯病、菌核病、黑星病、流胶病、疮痂病、褐斑病、叶斑病、茎枯病、锈病、晚疫病、白腐病、黑痘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条锈病、赤霉病、蔓枯病等100多种病害。

  吡唑醚菌酯与噻呋酰胺复配的产品,前者对疫病、霜霉病、疮痂病、白粉病等真菌性多种病害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活性,后者对白腐病、纹枯病、立枯病、芽腐病、叶斑病、黑星病、锈病、白绢病、根腐病、等多种真菌病害有极强的治疗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