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中国土豆的来源和历史 中国土豆的来源和历史故事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081 次
中国土豆的来源和历史 中国土豆的来源和历史故事

中国土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时土豆被称为“地蛋”,主要是作为药材使用。直到清朝中期,土豆才被引进中国北方,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如今,中国是世界上土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土豆品种

中国的土豆品种众多,主要分为白皮土豆、红皮土豆、黄皮土豆、紫皮土豆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品种是白皮土豆,也是最适合烹饪的品种。红皮土豆则口感稍硬,适合烤箱烹饪,黄皮土豆则口感细腻,适合炖煮。紫皮土豆则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土豆品种。

土豆营养价值

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其中,土豆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每百克土豆中含有约20毫克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3倍左右。土豆中还含有丰富的钾、铁、锌等矿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循环和维护身体健康。

土豆的种植和产量

中国的土豆种植面积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土豆种植面积为596.4万公顷,产量为9,834.3万吨,居世界第一。

土豆的用途

土豆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配菜。烤土豆、土豆泥、土豆片等都是常见的土豆烹饪方式。土豆还可以用于制作薯片、薯条、薯饼等休闲食品。

拓展百科知识

土豆红薯有什么区别? 土豆和红薯都是淀粉类食物,但它们的营养成分和味道各有不同。土豆含有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口感更为细腻;而红薯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A,口感较为甜美。红薯的颜色也更为鲜艳。

土豆的储藏方法 土豆可以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储存。为了避免土豆受潮、发芽,可以将土豆放在纸箱、竹篮或者网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检查一下,发现有发芽的土豆要及时剔除。

土豆的历史文化 土豆在欧洲被称为“地苹果”,是一种传统的主食材料。在爱尔兰,土豆曾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甚至是国民的象征。同时,土豆也是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传统菜肴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参考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相关问答拓展:

1、土豆是出自于哪儿发明的?

土豆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一带。土豆引种到我国的时间大约在16世纪,但它成为粮食作物的时间却很晚

土豆又称马铃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称土豆、地蛋、洋芋等。土豆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高15-80厘米,**或被疏柔毛。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2、马铃薯的来历及**?

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土豆,是一种最常见的食物,它是起源于南美洲大陆的古老作物,既可作粮,又可作菜,是世界第四大栽培作物。梵高曾有一幅名画《吃马铃薯的人》,画面上是底层的穷苦百姓,围着破旧的桌子,起源于南美洲大陆的古老作物,它可作粮,又可供蔬,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昏暗的灯火下,吃着热气腾腾的马铃薯。这幅画的色调,就如马铃薯的颜色一样,昏灰暗淡;而画中的意蕴也像马铃薯的历史一般,丰富而悠远。

3、马铃薯起源于哪里?

马铃薯最早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大约在5000至7000年前,印加人就开始栽培和利用马铃薯。

当时的马铃薯种类很多,形状和颜色也各不相同。马铃薯的祖先原本只是一种野生的薯类植物,经过了长时间的人工驯化,才发展成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马铃薯。

4、马铃薯起源?

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想来大家都是互相抄来抄去的,答案竟如此一致。

多数人引用的《松溪县志食货》中的松溪县地处福建北部,应该不是一个特别适合土豆生长的地方。而且马铃薯从外引进,也应该是从闽南引进,并广泛种植在闽南地区吧?因为当时福建泉州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啊。

另有一种观点,《松溪县志食货》里所说的马铃薯是指另外一种叫做“黄独”的东西。

翟乾祥在《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指出在1700年的《松溪县志》中出现了“马铃薯”这个词(但据考证,书中的“马铃薯”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potato,而是指黄独,文章内容摘录如下:

农史学家万国鼎认为康熙《松溪县志·食货》中的“马铃薯”是马铃薯最早传入东南沿海的证明。目前有关论著多遵循这一说法。1990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对马铃薯的解说,也基本上未脱离前人窠臼。其实,《松溪县志》中的“马铃薯”是盛产于**带的黄独的别名。

还有专家认为最早的马铃薯是从东南沿海经运河传到天津,先是广泛在京津地区种植,而不是闽北。

不管马铃薯的由来是什么样的,反正作为我们的重要粮食口粮为我们人类的生存做下了不好估量的贡献。我们这些普通人也不要纠结这类问题了,像马铃薯为什么叫洋芋?洋芋为什么叫土豆?土豆为什么叫山药蛋?这类问题还是让专家学者去研究吧,我们只要研究怎么吃就行了,哈哈哈......

5、马铃薯的原产地在那里?

1.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

2.由于安第斯山脉环境独特、土质条件较为理想,导致马铃薯在该地区得到良好生长和发展,至今仍然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食用植物之一。

3.随着人类的不断活动和演变,马铃薯逐渐被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并成为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然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仍然是马铃薯的起源地和主要产区。

拓展好文:世界四大主粮之一的“土豆”、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聪明的印第安人把这种土豆与当地的其他野生植物杂交,结果种出了不同颜色的“怪”土豆:有白色、红色、蓝色、紫色等等。马铃薯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与另一原产作物玉米合称为“并蒂开放的印第安古文明之花”。

  秘鲁人对土豆的爱算得上是“刻骨铭心”。他们的祖先印加人认为土豆有魔力,不但种土豆、吃土豆,还用洗干净的生土豆擦头,据说可以缓解头痛;还有人把土豆敷在断骨上治疗骨折;出远门的人更是随身带上好几个土豆,不光当干粮,还是护身符--他们相信土豆可以让他们免受风湿之苦。从2024年起,秘鲁还通过立法设立“全国土豆日”,巩固了土豆的“神圣”地位。

  马铃薯是高产的农作物,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战争和饥馑年代,它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国人食用马铃薯的历史却相对短暂,直至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后,它才“西食东渐”,逐渐进入到中国人的食谱中。

  马铃薯营养丰富,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人体大量的热能,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马铃薯具有抗衰老的功效。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其钾含量丰富,几乎是蔬菜中最高的,所以还具有瘦腿的功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野生的马铃薯毒性较高,茄碱中毒会导致头痛、腹泻、抽搐,昏迷,甚至会导致死亡。

  马铃薯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万历以后,马铃薯逐渐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但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

  明代上林苑即使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它毕竟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既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所以,此时马铃薯虽已被引进中国,却不过偶尔现身于富贵人家的餐桌上,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

  明清之际,马铃薯的栽种技术不断提升,产量亦不断提高,是以开始突破贵族食物的藩篱,转而向平常百姓的餐桌靠拢。特别是在清朝建立后,**取缔了明代皇室的蔬菜供应系统,皇室菜户沦为普通农民,各种作物的种子及培育方法也不再是机密了。于是,马铃薯也借机走出大内,向北京周围乃至全国各地大规模地传播开来。

  清代中叶后,中国人口骤增,人民对粮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与粮食危机,人们开始寻求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的替代品,来自美洲大陆的马铃薯便被纳入考虑的范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

  至道光年间,马铃薯进一步传播到山西中部、北部,其后山西更发展为中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马铃薯的到来受到了山西人民的极大欢迎,当地人根据地域特色,亲切地称这种花白茎大的作物为“山药蛋”。当时马铃薯产量之高,竟已达年收数百石的地步。

  在清代,马铃薯的做法是打磨成粉,与荞、麦等主食一同烹煮。其后,经过不断尝试与努力,马铃薯的烹调方式已日臻纯熟,既能糅合米面做成点心小吃,又能切成丝、片、块状作为主料或配菜,可谓千变万化。历经三百年的传播,跨越明清两个朝代,外来的马铃薯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时至今日,马铃薯已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一篇:天冬草药 下一篇:向日葵生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