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白粉病是什么属 丁香白粉病病原菌
丁香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丁香属植物。该病害是由白粉菌属(Erysiphaceae)的真菌引起的,因此可以归为白粉菌属。
白粉菌属是一类真菌,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下的白粉菌目(Erysiphales)。白粉菌目包括多个属,如白粉菌属、黑粉菌属、黄粉菌属等,这些属的真菌都会引起植物的白粉病害。
丁香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中的丁香白粉菌(Microsphaerasyringae)引起的。该真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繁殖迅速,会在丁香植物的叶片、花朵和茎上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斑。
丁香白粉病的症状包括叶片变黄、变脆,花朵变小、变形,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植物死亡。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丁香白粉病至关重要。
防治丁香白粉病的方法包括:
- 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通风干燥,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
- 及时清除受感染的植物部分,避免病菌扩散。
- 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杀灭病菌。
丁香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的真菌引起的病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治可以有效避免植物受损。
相关拓展:
问:丁香戊唑醇作用能否杀灭小麦白粉病
丁香戊唑醇作用能杀灭小麦白粉病。1、戊唑醇为广谱性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戊唑醇还可应用于小麦种子处理,对种子携带的多种病菌,无论是吸附在表皮还是种子内部都同样有效,尤其适用于黑穗病的防治。
2、戊唑醇属三唑类杀菌剂,12.5%粉唑醇SC、25%戊唑醇EW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药后14天,12.5%粉唑醇SC、25%戊唑醇EW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效可达70%以上;药后30天,12.5%粉唑醇SC较高剂量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效高达90%以上,25%戊唑醇EW防效可达85%以上。同一剂量条件下,25%戊唑醇EW剂型防效显著优于80%戊唑醇WP剂型。由此可见,12.5%粉唑醇SC和25%戊唑醇EW杀菌剂能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Blumeriagraminis(DC.)Speer)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世界性的主要小麦病害,病害严重时引起的减产幅度可达20%。近年来,随着单产水平的提高,该病害日趋严重,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抗性品种选育和化学农药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途径。
问:大叶黄杨白粉病是什么?
大叶黄杨白粉病分布于北京、唐山、太原、郑州、济南、上海、昆明、贵州、西安、成都和重庆等地。病害严重时,病叶皱缩,病梢扭曲畸形,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和绿化美化效果。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圆形,白色。病害严重时,小斑连成不规则大斑,表面被白粉状物,擦去白粉可见***斑。
病原
Oidiumeuonymijaponicae(Arc.)Sacc.属半知菌亚门粉孢霉属正木粉孢霉菌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串生成链(图10-9)。
图10-9大叶黄杨白粉病
1.病叶2.分生孢子
发病特点
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人的活动传播,从叶片表皮层直接侵入,可进行多次再侵染。6~7月由于高温多雨,再加之植株种植过密,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8月份气温达30℃以上时,病害减轻,秋后又有1个小的发病高峰,但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见月季白粉病防治。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