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怎样防止草莓灰霉病 怎样防止草莓灰霉病发生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513 次
怎样防止草莓灰霉病 怎样防止草莓灰霉病发生

草莓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草莓病害,它会导致草莓的减产和质量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草莓无法收获。防止草莓灰霉病对于草莓种植者来说至关重要。

草莓灰霉病的症状

草莓灰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草莓果实表面出现灰色霉斑,果实表面会逐渐变软和腐烂,有时候会有一些白色霉层。在高湿度和低温度的条件下,该病害会迅速扩散,导致草莓大量减产。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草莓灰霉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草莓灰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目前市面上有许多抗病品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加强管理

草莓生长期间要加强管理,及时清除落叶和其他垃圾,保持田间环境的清洁。同时,要注意控制草莓的生长密度,避免草莓间的交叉感染。

3.使用化学药剂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中,化学药剂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使用杀菌剂等药剂进行喷洒,但是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时机,避免对草莓造成伤害。

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方式,可以利用生物制剂等手段进行防治。例如可以利用拮抗细菌抑制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5.合理施肥

草莓的施肥要注意合理,避免过量施肥导致草莓生长过旺,进而容易感染病害。同时,要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法,选择合适的肥料进行施用。

相关问题


问题一:草莓灰霉病的病因是什么?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是灰霉菌,它主要通过草莓果实的伤口进入草莓内部,从而引起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问题二: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吗?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高湿度和低温度的条件下是该病害的高发期。在高湿度和低温度的时期要加强草莓的管理和防治。

问题三:化学药剂对草莓有伤害吗?

化学药剂对草莓有一定的伤害,因此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注意使用量和使用时机。同时,要选择专业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以免对草莓造成伤害。

问题四:生物防治的优势是什么?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方式,相比于化学药剂等传统防治方式,生物防治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同时,生物防治还可以提高土壤的生态环境,促进草莓的健康生长。

问题五: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是否需要综合施策?

草莓灰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施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防治。例如可以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进行防治等手段。综合施策可以提高防治的效果,从而保障草莓的生长和产量。

相关拓展:

问:对于草莓灰霉病怎么防治的效果好?

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百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百倍液、50%扑海因500倍~700倍液等喷雾。我现在对于很多种植问题都会问大丰收农资商城的专家。。

问:草莓灰霉病用什么防治?

灰霉病:低温,高温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如低温阴雨天,雾水大桥中,湿度持续时间长,光照型念不足等容易发生)大棚控温,控湿,适当通风降湿能有效敏租山地降低和减轻病害的发生。防治灰霉病尽量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防治灰霉病可用:腐霉利,异菌脲,咯菌腈,啶酰菌胺,嘧菌环胺,啶菌恶唑,嘧菌环胺咯菌腈,唑醚.氟酰胺等交替使用。避免抗性。
建议:多抗霉素+腐霉利或异菌脲。或咯菌腈+腐霉利喷雾防治。6~7天一次,连用2~3次。

问: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的治疗方法:
1.调节温室环境条件。严格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草莓进入花期以后,白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上,夜间12℃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控制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
2.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花、病果、病叶,拔除重病植株,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拉秧后及时清除落叶、病僵果,降低田间土壤带菌量,减轻次年发病率。
3.连作大棚可利用三伏天高温消毒土壤,每亩用稻草500~1000千克,切成3~5厘米长,和生石灰50~100千克一起撒于土表,然后深翻作成30厘米以上高畦,灌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在强光照下,土温可升到50~60℃,维持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各种病原菌和害虫。
4.保护地栽培,可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使棚内湿度降至50%以下,将棚室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亏烂贺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除了防治灰霉病等病害外,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5.发病初期,可用活孢子2亿个_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孢子1000亿个_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iknow-pic.***.com/历禅b3b7d0a20cf431adfbeacaf2***d98a3"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om/b3b7d0a20cf431adfbeacaf2***d98a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com/b3b7d0a20cf431adfbeacaf2***d98a3"/>
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症状与发病原因:
一、发病症状
1.花器染病:幼嫩的花器容易感病,侵染初期花萼出现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通过花萼逐渐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
2.果实染病:多发生在绿果上,侵染初期在果实上形成水浸状病斑,病害进一步扩展形成褐色病斑,并且病原菌向果实内部纵向侵染销派。在雨天、浓雾或高湿的环境下,病斑迅速扩展,在病果上形成灰褐色霉层,加速病害的传播。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导致果实脱落。
3.叶片染病: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片上或靠近地面的叶片容易染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形成灰褐色水浸状大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最后蔓延到整片叶,导致叶片腐烂、干枯,病斑部位后期形成灰褐色霉状物。
4.叶柄染病: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柄处引起叶柄发病,初期叶柄颜色变浅,形成水渍状小斑,扩展后呈长椭圆形,在湿度大的条件下表面会着生灰褐色霉层。叶柄基部受害,导致植株倒伏。
二、发病原因
1.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真菌。病部出现的灰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菌丝体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大量的分生孢子。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靠气流或农事操作而传播,进行循环侵染。
2.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时,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

问:草莓灰霉病怎么防治

草莓灰霉病的治疗方法:
1.调节温室环境条件。严格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草莓进入花期以后,白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上,夜间12℃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控制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
2.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花、病果、病叶,拔除重病植株,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拉秧后及时清除落叶、病僵果,降低田间土壤带菌量,减轻次年发病率。
3.连作大棚可利用三伏天高温消毒土壤,每亩用稻草500~1000千克,切成3~5厘米长,和生石灰50~100千克一起撒于土表,然后深翻作成30厘米以上高畦,灌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在强光照下,土温可升到50~60℃,维持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各种病原菌和害虫。
4.保护地栽培,可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使棚内湿度降至50%以下,将棚室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除了防治灰霉病等病害外,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5.发病初期,可用活孢子2亿个_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孢子1000亿个_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5~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
/iknow-pic.***.com/b3b7d0a20cf431adfbeacaf2***d98a3"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om/b3b7d0a20cf431adfbeacaf2***d98a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com/b3b7d0a20cf431adfbeacaf2***d98a3"/>
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症状与发病原因:
一、发病症状
1.花器染病:幼嫩的花器容易感病,侵染初期花萼出现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随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通过花萼逐渐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最后导致幼果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
2.果实染病:多发生在绿果上,侵染初期在果实上形成水浸状病斑,病害进一步扩展形成褐色病斑,并且病原菌向果实内部纵向侵染。在雨天、浓雾或高湿的环境下,病斑迅速扩展,在病果上形成灰褐色霉层,加速病害的传播。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导致果实脱落。
3.叶片染病: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片上或靠近地面的叶片容易染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后向外扩展,形成灰褐色水浸状大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最后蔓延到整片叶,导致叶片腐烂、干枯,病斑部位后期形成灰褐色霉状物。
4.叶柄染病: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柄处引起叶柄发病,初期叶柄颜色变浅,形成水渍状小斑,扩展后呈长椭圆形,在湿度大的条件下表面会着生灰褐色霉层。叶柄基部受害,导致植株倒伏。
二、发病原因
1.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真菌。病部出现的灰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菌丝体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大量的分生孢子。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靠气流或农事操作而传播,进行循环侵染。
2.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时,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