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刺藜 刺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395 次
刺藜 刺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本篇知识会给农友们剖析“刺藜”的内容进行介绍,期待对你们有所收获,还等什么,快收藏吧!

刺藜是一种常见的农田杂草,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容易在农作物之间蔓延生长,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如何有效地防治刺藜,是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将从刺藜的生态特征、危害和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

刺藜的生态特征

刺藜,学名草冠硬毛茅,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生长在荒地、耕地、路旁等各种场所,喜欢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环境。刺藜的主要繁殖方式是地下根茎和种子,地下茎可以长达2米以上。刺藜的种子可以长期存活,且具有抗旱、抗寒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在农作物之间蔓延生长。

刺藜的危害

刺藜会与农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线等生长条件,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同时,刺藜的茎叶硬刺,容易划伤农作物的茎叶,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刺藜还是一些害虫和病菌的寄主,会加重农作物的害虫和病害发生程度。刺藜对农作物的危害是非常显著的,需要及时有效地防治。

刺藜的防治

防治刺藜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机械翻耕、覆盖、拔除等方法,将刺藜的根茎和种子彻底铲除。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除草剂喷洒,通过药物的作用杀死刺藜。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刺藜天敌,如蓟马、叶蝉等,来控制刺藜的生长和繁殖。

在选择防治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比如,在农作物生长初期,可以通过物理防治,将刺藜彻底铲除;在农作物生长中后期,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等方法。

拓展百科知识

刺藜的拉丁学名为Cynodondactylon,属于禾本科植物。它分布广泛,不仅生长在中国,还分布在印度、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刺藜在中医药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消肿止痛等。

参考来源:

1.《现代农业技术手册》

2.《中国农村技术指导书》

3.《农业生态学》

拓展好文:蒺藜、刺蒺藜、白蒺藜、潼蒺藜,瞧这一家子!

  蒺藜《现代本草求真》节选

  【】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溯源】

  蒺藜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名为“蒺梨子”,主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其被列为上品药。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对蒺梨子的外形进行了描述,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名医别录》对蒺藜的功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增加了身体风痒,头痛,伤肺,咳逆,止烦,下气等功效。到了唐代《千金翼方》中对蒺梨子的功效和外形进行了记录,与之前的记述基本一致。在唐代之前的蒺梨子与我们今天用的蒺藜功效和性状大体相同。

  但是到宋代出现了一种白蒺藜的药物记载,白蒺藜与蒺藜并不是一种药物。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中写到:“有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棉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儿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与蚕种子相类而差大。”同段中也描述了“然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从上图经的记录显示在宋代有两种不同的蒺藜一种叫“白蒺藜”生于同州沙苑,另一种则是“蒺藜子”其外形特点是带刺。根据白蒺藜的产地接近于今天的沙苑子。根据蒺梨子所指的是带刺的外形特点,接近于今天用的蒺藜。

  明代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李时珍对蒺藜做了更为详细的总结,引用了《名医别录》、《本草图经》、《本草衍义》中对于蒺藜子和沙苑蒺藜的分别描述。同时他自己也有段话曰:“蒺藜叶如初生皂荚叶,整齐可爱。刺蒺藜状如赤根莱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其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以此分别。”同此书中还收录了“白蒺藜”,但在白蒺藜的主治上是写着“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为此李时珍还做了一段解释曰“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从《本草纲目》的记载的白蒺藜的功效,白蒺藜更接近于今天的沙苑子。

  清代的《本草从新》则直接将蒺藜分别写成“刺蒺藜”和“沙苑蒺藜”两种。从书中对于两种蒺藜的描述来看,“刺蒺藜”是我们今天的蒺藜,而“沙苑蒺藜”是我们今天的沙苑子。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宋**始到清代中期一直以“蒺藜子”、“刺蒺藜”做为蒺藜的药名,而“白蒺藜”指的是今天的沙苑子。

  【名称相仿药物】

  根据2024年版的药典,将蒺藜就记载为蒺藜,既没有刺蒺藜也没有白蒺藜。根据中医大学教材雷载权主编的《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的记述,只有记载刺蒺藜,根据描述其刺蒺藜=蒺藜。现今上海地区约定俗成的习惯:白蒺藜=蒺藜、潼蒺藜=沙苑子。根据考证后古代记载:刺蒺藜、蒺藜子=蒺藜、清代中期以前白蒺藜=沙苑子、清代中期以后沙苑蒺藜=沙苑子。由于“白蒺藜”在现代和古代所指的药物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阅读古籍时需要注意,防治混淆。

  【功效的主要区别】

  蒺藜主要是平肝解郁,明目止痒为主,其功效以疏肝为主,因此根据肝经的循行走向主要治疗肝阳上亢造成的头晕目弦,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因肝开窍于目,对于风热上攻的目赤眼部疾患多有运用。但蒺藜有小毒,在用量需要注意。本人临床对于恶风型的头痛、偏头痛,运用蒺藜、白芷加入辩证方药中,疗效颇佳。

  沙苑子功效为补肾助阳,固精缩**,养肝明目,其和蒺藜最主要的区别是沙苑子补益肝肾固摄的作用较强。方剂中最常用的“金锁固金丸”中沙苑子就一味主药,而且沙苑子甘温无毒,运用时可适当增量以增强疗效。

  【临床运用】

  蒺藜在古籍中作为君药运用的并不多见,主要还是运用在眼疾为主,比较特殊的是蒺藜在《千金方》有单用本品研末冲服治疗白癜风的记载。

  【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