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显微镜下白锈病病原 显微镜下白锈病病原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78 次
显微镜下白锈病病原 显微镜下白锈病病原

白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其病原体为真菌,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其特征的菌丝和孢子。针对白锈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化学药剂、生物防治和农业技术等多种手段。在防治白锈病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因素。

白锈病的病原体特征

白锈病的病原体为真菌,其特征为菌丝细长、无色、且不分枝。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其菌丝上有许多球形或卵圆形的孢子。这些孢子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通过风、水或虫子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农作物上,从而引起新的感染。

白锈病的综合防治

针对白锈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杀灭病原菌。
  • 采用生物防治,如利用拮抗菌、真菌和细菌等天敌对病害进行控制。
  • 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加强农业管理等手段,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在进行白锈病的防治时,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拓展问题

问题一:白锈病对农作物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白锈病会导致农作物的叶片变黄、枯萎和掉落,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和产量。

问题二:白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案:白锈病的孢子可以通过风、水、虫子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农作物上,引起新的感染。

问题三:生物防治在白锈病防治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生物防治可以利用拮抗菌、真菌和细菌等天敌对病害进行控制,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

问题四:白锈病防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在进行白锈病防治时,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使用化学药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问题五:如何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答案: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加强农业管理等手段,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问答拓展:空心菜白锈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是什么?

白锈病为空心菜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发病。通常病株零星,轻度影响生产,严重时病株可达80%以上,显著影响空心菜品质。
(1)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亦侵害嫩茎和叶柄。叶片受害,叶正面初出现淡***至黄绿色斑点,后逐渐变褐,叶背形成白色隆起状疱斑,后期疱斑破裂散出白色孢子囊。病害掘链铅严重时,病斑密布,致叶片畸形或脱落。叶柄和嫩茎受害,肿胀畸形,直径增粗,内含大量卵孢子,亦可形成大量白色孢子囊。
(2)病原
属鞭毛菌蕹菜白锈菌真菌。病菌孢子囊梗棍棒状,无色,不分枝,大小36、5~65、5微米×14、5~22、5微米。孢子囊椭圆形至扁椭圆形,无色,串生,大小13~19、5微米×14、5~23、5微米。藏卵器表面皱缩,淡黄褐色,直径49、5~75微米判好。卵孢子近球形,表面平滑,无色至淡***,直径33、5~58、5微米,壁厚4、5~9、5微米。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唤亏卵孢子主要形成于根和茎基部的***内,大量遗落到土壤中。蕹菜生长期病菌主要以孢子囊随风传播形成再侵染。孢子囊萌发适温20~35℃,以25~30℃最适。病害发生与发展直接受空气湿。度控制,只有寄主在幼嫩时期其表面有水膜或游离水时病菌才能侵染。隔年轮作可大幅度减少卵孢子数量,水旱轮作可完全消除卵孢子。

问答拓展:请问老师们,白锈病用什么药来防治

蔬菜白锈病(叶片反辩李面有白色漆状孢状物),建议烯酰吗啉或者霜斗闷脲锰锌或者甲霜灵锰锌或者霜霉威盐酸盐或者乙磷铝锰锌等等交替使用(霜霉病农药同时可以防治白锈病),叶片光滑不沾药,最好混合有机硅助剂。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交替使用农药成分,不要连续使用一样的农药成携销迟分。这是植保原则。

问答拓展:白锈病的病原

Albugocandida(Pers.)O.kuntze)称白锈菌,或(A.macrospora(Togashi)S.lto.)称大孢白锈菌,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菌菌丝无分隔,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孢脊搏碰子囊梗短棍棒状,其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卵形至球形无色,萌发时产生5~18个具双鞭毛的银丛游动孢子。上述两种白锈菌大小不同。白锈菌的孢子囊和卵孢子稍小,长宽分别为15.42(14.48微米和33~48(33~51微米;大孢白锈菌孢子囊和卵孢子均较大,其长宽分别为20.03(18.18微米和45~61.25(50~67.5微米。两菌卵孢子均为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状突起。其孢子囊萌发最樱谈低和最适温度为10℃,最高25℃,除侵染白菜类蔬菜外,还侵染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