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小麦条锈病调查 怎样做好小麦条锈病调查记录
怎样做好小麦条锈病调查?这是每一个农业专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给小麦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小麦死亡。做好小麦条锈病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一、了解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主要在春季和秋季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的***斑点,渐渐扩大并变成长条形,最后整个叶片变成***或褐色,严重的话还会出现条锈病。在春季和秋季要特别注意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
二、加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
为了及时发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我们需要加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利用天气预报,及时掌握气温、降水等情况,判断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风险;
2.定期对小麦田进行巡查,注意观察小麦叶片上是否有***斑点等异常情况;
3.利用专业的小麦条锈病监测设备,对小麦进行实时监测。
三、选用适宜的防治方法
针对不同的小麦条锈病情况,我们需要选用适宜的防治方法。常见的防治方法有:
1.用药防治,选用有效的药剂进行喷洒;
2.用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等生物控制小麦条锈病;
3.用物理防治,如利用紫外线等方法对小麦进行消毒。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防治意识
加强小麦条锈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也是做好小麦条锈病调查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宣传教育:
1.利用农村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农民普及小麦条锈病的知识和防治方法;
2.组织农民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其防治技能;
3.加强小麦条锈病防治经验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
拓展问题:
问题一: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小麦品种等因素有关。其中,气候是影响小麦条锈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湿度是其发生的重要条件。
问题二: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药剂有哪些?
答案: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药剂有多种,常见的有三唑酮、螺旋霉素、咪鲜胺等。
问题三:
如何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条锈病?
答案:
可以通过观察小麦叶片上是否有***斑点等异常情况来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条锈病。
问题四: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
答案: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应该在小麦生长期的春季和秋季进行。
问题五:
如何提高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
答案:
可以通过加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选用适宜的防治方法、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来提高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该如何防治?
小麦是我国很多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在小麦生长时期,经常出现各种病害,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有很大的危害,比如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那么该如何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小麦是我国很多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在小麦生长时期,经常出现各种病害,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有很大的危害,比如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那么该如何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小麦条锈病如何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小麦条锈病属于气传病害,要想有效控制其为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品种选用方面,应做到抗锈品种的布局合理以及品种的定期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防止抗性丧失。
2、适时播种
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通常在10月中下旬播种小麦比较容易在春前发病,在11月之后播种小麦往往就不容易发病,而且发病的时间也比较晚。
所以在种植小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迟播种时间。
3、种植密度
播种密度不宜过大,每亩25-30斤即可,可根据地块的肥沃度,适当增加或减少。
播种深度要把握在5cm左右,过浅不能低于3cm,过深不能高于8cm。
4、科学肥水管理
施用氮肥较多的小麦在一般情况下的发病程度也比较严重,所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该合理施用氮肥,速效氮的施用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对于两季田块应注意深沟高厢,在土壤湿度大的时候或者雨后尽快开沟排水,更好避免条锈病的发生。
5、药剂防治
已经出现条锈病的话,要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60克/亩、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3毫升/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亩、30%氟环唑悬浮剂20-25毫升/亩、250克/升戊唑醇水乳剂30毫升/亩等等,根据田间条锈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防治效果,间隔7-10天,可喷施2-3次。
小麦赤霉病如何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岁历衫多个抗赤霉病品种,7个抗赤霉病品种已经通过审定。
在赤霉病发生严重的地区,首选抗赤霉病品种,有效预防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
2、做好排水措施
如果是地势比较洼的农田,遇到雨天时,注意做好排水措施,田间不可长时间有积水,积水过多也会增加赤霉病的感染几率。
3、注意追肥使用量
年后追肥要烂扰注意使用量,不要过多,如果小麦出现了旺长,感染赤霉病的几率也会加大,相反,如果小麦长势正常,自身的抵抗力相比会增加,减少赤霉病的发生几率。
4、药剂防治
小麦赤霉病要以预防为主,一定要在赤霉病发生前喷药防治。
目前比较优秀的杀菌剂有戊唑·咪鲜胺、氰烯.戊唑醇等药剂。
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5-35克/亩,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毫升/亩,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不但具有预防作用,还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发生病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会造成小麦绝收,因此为乎腔了有效提高小麦种植产量,一定要做好管理防治工作。
问: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
本网讯4月7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省邓州市召开小麦条锈病防控现场会,交流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控情况,分析发生形势,研讨防控技术,动员安排下一步防控工作。会议指出,3月中旬以来,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陆续进入扩散流行期。
专家分析,4月份随着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雨水增多,有利于下一阶段病害的扩展流行,部分麦区存在大流行风险,防控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会议提出,要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策略不动摇,“关口前移、抓早治小”,及时组织统防统治、适时组织应急防治,带动群防群治,突出抓好西南和汉水流域等冬繁区防控,减轻当地危害,减少外传菌源,及时落实黄淮海春季流行区预防措施,严防大面积流行危害,确保将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会议要求,各地要紧盯关键时节,落实落细小麦防控措施。
一是压实防控责任。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层层压实属地防控责任,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是加强监测预警。
加强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和防控技术要点,指导农民适时防控。
三是推行统防统治。
结合落实“一喷三防”补助政策等,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作用,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果和效率。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
探索完善农科教协作治理工作机制,不断集成优化并示范推广小麦条锈病分区治理、联防联控技术方案和工作措施,为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部分县市农业农村部门代表共90余人参加会议。
问:怎样做好小麦田间管理?
种植技术 (一)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干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小麦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替,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2.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即前作收获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棉花等,收获时间紧迫,如果用常规之法,势必贻误播期,这是西南区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连续作业,保证小麦适时播种。 (二)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1.少耕与免耕所谓少耕、免耕,是与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整地次数,降低整地强度,而对于田湿土小麦粘,耕作困难,又易破坏土壤结构的麦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这是对小麦整地技术的一个发展和完善。据对稻茬麦免耕研,其增产机理可以归纳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结构与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免耕与翻耕相比,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20及1.34~1.40,水、气比较协调。 (2)利于提高播种质量 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窝或开沟点播,贯彻种植规范,避免了粗耕烂种所造成的深籽、丛籽、露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力强 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发展和吸水。据多点调查,免耕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浆期用3***示踪测定,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高出63.01%。 (4)壮苗早发,增产显著 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幼苗出时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定位研究(4年)以来,对后作水稻未发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免耕后与土壤肥力、病虫害的关系如何,尚须继续进行探索。免耕田杂草较多,后期也易脱肥,所以应有适当的配套措施。 2.半早式栽培小麦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环节。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利用原垄埂稍加修正后播种小麦。下湿、烂泥田厢宽170~200厘米,一般为27~40厘米,沟宽33~40厘米,沟深27~33厘米。用沟中稀泥覆盖稻茬和肥料后,晾晒1~2天后播种,并以干渣粪或细土盖种。小麦生育期间,沟内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厢面12~15厘米,后期18厘米),以使垄面不干,既有利于小麦生长,又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半旱式小麦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下70~80%以上,个别土壤类型还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小麦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其增产原因,除一部分与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祝。一方面垄沟把小麦根系深度扩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垄面通透状况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气协调;另一方面垄沟使土体表面积增大,白昼较平作温度高1.2~2.0℃,最大可达4℃,夜间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积增加约200~400平方米/亩。在良好的水,热、气条件下,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较强,前期应适当控氮,以免增多无效分蘖,但后期容易脱肥,所以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磷肥。半早式栽培的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花工较多,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而提高此类中低产田的小麦生产水平。 (三)如何种植优质小麦 一、注意选择高肥水地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要求土壤养分必须全面、充足,才能满足其高产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选择地力高、水浇条件好的地块,要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二、注意适期晚播,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过大,造成后期管理被动。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节肥。目前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有的不抗倒伏,特别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在返青至拔节前须进行一次化控处理,可喷施多效唑或麦业丰。要重施起身拔节肥,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促进穗大粒多。 四、注意浇好灌浆水,麦黄水,喷施叶面肥,防止早衰。浇好灌浆水,对于增粒重,预防干热风有重要作用。天气干旱,运用麦黄水,有利于下茬套种,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结合防治病虫害,喷2-3次叶面肥,如0.2%-0.3%磷酸二氢钾,能减轻干热风危害,增产效果明显。 五、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说优质小麦更易遭受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比常规品种发生早且重。应根据预测预报,及早防治。 (四)病虫防治 为害小麦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红矮病、全蚀病、叶斑病等。虫害有小麦蚜虫、麦种蝇、吸浆虫、红蜘蛛、叶蝉、蛴螬、金针虫、蝼蛄、麦叶蜂、麦秆蝇等。问:如何计算条锈病严重度
以小麦条锈病为例:严重度指病叶上病斑覆盖叶片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虽已发病但病斑面积比率低于1%,按1%记。对群体叶片,需按公式(1)计算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的使用,在病害初发期可严格计数计算;当病害处于盛发期且需调查点数繁多时,某点的平均严重度则根据目测估计给出。D=di乘以li然后相加,再除以L,乘以%…………………………………………………………(1)式中:D——病叶平均严重度(%);di——各严重度值(%);li——各严重度值对应的病叶数(张);L——调查总病叶数(张)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