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及讲解 水稻病害及讲解大全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及其图片和讲解。
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水稻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水稻生长期间发病,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小黄点,逐渐扩大形成灰白色斑点,后期叶片逐渐枯黄,最终死亡。稻瘟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是由白叶枯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水稻生长后期发病,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小水渍,逐渐扩大形成白色斑点,后期叶片逐渐枯黄,最终死亡。白叶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纹枯病
纹枯病是由纹枯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水稻生长期间发病,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小水渍,逐渐扩大形成红褐色斑点,后期叶片逐渐枯黄,最终死亡。纹枯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瘿蚊
稻瘿蚊是水稻害虫中的一种,主要在水稻生长期间危害水稻,导致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下降。稻瘿蚊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上出现***或白色条纹,叶片弯曲,最终导致水稻死亡。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和害虫,种植水稻时应注意预防和治疗,以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关拓展:
问:【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病害图片及防治
一、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二、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汪含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防治方法: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kg/hm2,或兄碰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三、稻杆蝇
幼虫乳白色,钻人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防治方法: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四、水稻条纹叶枯病
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通常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合成大片,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或黄白色。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而卷曲成纸捻状,弯曲***而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早期发病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只在剑叶或叶鞘上有褪绿斑。但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病株分蘖一般减少。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切断病毒的传播源。一是把传毒媒介灰飞虱消灭于传病之前。二是要远离麦田、蔬菜田、草荒田等虫源田,及时清除秧田及大田周边杂草,减少灰飞虱寄生。③加强肥水管理。基肥要施好,不施分蘖肥,重施穗肥,水稻生育期注意使用锌、硼、锰等微肥或水稻敏感的元素,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④药剂防治。药剂浸种,提前预防;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稼药”;发现整田发病率在3%以下即要防治。药剂选择:可用10%吡虫啉可湿粉500-1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800-1000倍液浸种。或5%锐劲特种衣剂拌种:“送嫁药”可用10%砒啉300g/hm2+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g/hm2防治:大田用10%吡虫啉450-750g/hm2+3.95%病毒必克675g/hm2对水750kg/hm2进行普防。用药时间掌握在2、3代灰飞虱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适期防治。
五、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叫裹叶虫。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防治方法: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廉治钻心虫)、杀虫单等防治。
六、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危害严重时,稻丛基部羡陵谈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防治方法: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有虫量50头厂百丛以上时开始用药。效果好的药剂为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七、钻心虫
钻心虫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
3种都是以幼虫蛀入水稻内取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被害植株可形成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大螟幼虫红棕色:二化螟幼虫黑褐色,体背有5条纵线:三化螟幼虫淡黄绿色。
防治方法:防治钻心虫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提倡齐泥割稻,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对于绿肥田和油菜田,尽可能早灌水耕犁。将钻心虫杀死。可用25%杀虫双粉剂15.0-22.5kg/hm2拌细土撒施,或用25%杀虫双水剂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八、稻蓟马
稻蓟马很小,成虫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一生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若虫和成虫相似,淡***,很小,无翅、常卷在稻叶的尖端,刺吸稻叶的汁液。被害的稻叶失水卷曲,稻苗落黄,稻叶上有星星点点的白斑,心叶萎缩,远看象火烧一样。扬花时稻蓟马聚。
防治方法:由于稻蓟马很小,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只是当水稻严重危害而造成大量卷叶时才被发现,要及时检查,把稻蓟马消灭在幼虫期。每亩用40%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秧田和大田施药后,都要保持水层。防治稻蓟马后要补施速效肥,促使秧苗和分蘖恢复生长。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问: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病害图片大全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稿谈RiceBacterialStreak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病害,属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对象。1918年菲律宾首次报道,目前在东南亚各国和非洲中部都有发生。1953年中国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南稻区,近年来在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亦有大面积发生。水稻细条病对籼稻的危害性最大,近十多年来,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减产达5%~25%。
症状
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在秧苗期即可出现典型的条斑型症状。病斑初为深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淡***狭条斑,长约1cm。大田发病时,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快,长达4~6cm,病斑两端菌脓很多,呈鱼籽状,干燥后呈琥珀状附于病叶表面而不易脱落。严重时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成枯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展,整叶变为红褐色,枯死;抗病品种上病斑较短,病斑长度不到1cm,且病斑少,菌脓也少。
此病的诊断要点是沿叶脉扩展形成淡***狭条斑,形成鱼籽状菌脓。
病原
病原为稻生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Fang)Swingsetal,属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科黄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1.2m×0.3~0.5m,单生,少数成对但不成链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单极鞭。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密***,圆形,边缘整齐,光滑发亮,黏稠,好气。最适生长温度25~28C,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病菌基本相似,细条病液化明胶和石蕊牛乳胨化能力稍强于水稻白叶枯病菌。它可产生3-羧基丁酮,以L-丙氨酸为唯一碳源,在0.2%无维生素酪蛋白水解物上生长,以及对0.001%Cu(NO3)2有抗性等特点可与白叶枯病菌相区别。该菌主要侵染水稻、陆稻、野生稻,也可侵染李氏禾等禾本科植物。
水稻细条病菌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根据病菌在IR26、南粳15、Tetep、南京11等4个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差异,可将来自广东、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省约150个菌株分为强、中、弱3个毒力型,其中强毒力型菌株占58%,且致病力与蛋白酶活性呈正相关,而与淀粉酶活性呈负相关。还有人根据菌株在15个已知基因品种上的反应特性,将20个菌株分为12个致病型,经聚类分析可归入6个组。水稻细条病菌株与品种间的反应表现为弱互作关系,但部分菌株与个别品种间存在一定的特异互作关系,可以认为存在不同的小种。发病规律
细条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存活力与白叶枯病菌较为相似,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侵染种子,借种子调运而作远距离传播。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和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气孔下繁殖扩展到薄壁组织细胞间隙并纵向扩展,形成条斑。田间病株病斑上溢出的菌脓,主要通过风雨和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引起病害扩展蔓延。农事操作也起病害传播作用。
此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但水稻品种间对细条病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一般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病,粳、糯稻比籼稻抗病。叶片气孔密度和大小与品种的抗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叶片气孔密度较小及气孔开展度较低的品种抗病性较强。最近研究表明,同一品种对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且水稻品种对这两种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型不同。水稻品种对细条病
和白叶枯病存在双抗、抗细条病感白叶枯、抗白叶枯病感细条病和双感4种反应型;双抗类型的品种有:DV85、IR26、IRBB5、IRBB17等;抗白叶枯病感细条病的有:抗79、抗恢63和IRBB21等;高抗细条病感白叶枯病的有:农垦57等,双感品种有:金庆敬野刚30、协优
63、东农363等。抗病性基因由主效显性和隐性基因分别控制。水稻品种BJ1、IR36、南粳
15、BG35-2受1~2对主效基因控制,其中BJ1含1对显性誉喊抗病基因,IR36含有两对主效隐性抗病基因,南粳15含有1对隐性抗病基因,BG35-2含有2对有重叠作用的隐性抗病基因。
在具有足够菌量和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时,此病的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雨水,该病的发病适温为30℃;暴风雨,尤其是夏季台风的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水稻细条病在国内的发生流行可分为三个区域:华南流行区:即浙江、江西、湖南以南的籼稻区;江淮流域适生偶发区:即江苏、安徽、湖北等沿江与淮河之间的单季籼稻区,尚未普发,只是在个别县零星发生;北方未见病区:主要指黄河以北的单季粳稻区,至今未见有病害发生的报道。长江下游地区一般6月中旬至9月中旬最易流行。不同年份间流行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此期的雨湿条件。
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特别是与灌溉、施肥有密切关系。一般深灌、串灌、偏施和迟施氮肥,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与危害。
病害控制
防治细菌性条斑病必须加强检疫,杜绝病菌传播,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和及时用药控制。细条病不同流行区域应采用不同的治理策略。
1.严格实行检疫无病区不要到病区调运稻种和繁种,以防传入;确需引种时必须严格实行产地检疫,严格封锁带病种子。病害偶发区,要封锁病区,种子、稻草不要外运。
2.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和扑灭细条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病害发生区应因地制宜选育和换栽抗(耐)病品种。籼稻品种中,高抗的有:BJ1、IR26、DV85等,中抗的有:JV14、特青2号、协优49、秀恢1号等;粳稻品种中,表现高抗或中抗的有:武育梗2号、武育梗3号、武复梗、R917、农垦57、六优1号、泗稻4271和双晴等。
3.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具体措拖与白叶枯病相同。
4.药剂防治应抓好种子消毒和加强秧田保护,大田及时用药。种子消毒:对带菌或可疑带菌的种子,应于播种前结合浸种进行种子处理,方法可用0.1%盐酸水溶液浸种。与带稻瘟病菌的种子处理相同。秧田和本田的药剂防治:秧苗在3叶期时统一用药,保护苗期不受侵染。大田孕穗期间喷药1~2次,对抑制和扑灭病害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杀菌剂有:20%叶青双(川化018)、10%叶枯净、中生菌素、农用链霉素等。始病期用药,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施药间隔期7d左右,视病情发展决定施药次数。施药后如遇雨,应补施。
问:【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病害图片及防治
一、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二、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防治方法: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三、稻杆蝇
幼虫乳白色,钻人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防治方法: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四、水稻条纹叶枯病
主要通过灰飞虱传播。通常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合成大片,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或黄白色。高秆品种发病后。心叶细长而卷曲成纸捻状,弯曲***而成“假枯心”:矮秆品种发病后心叶展开仍较正常。早期发病植株枯死,发病迟的只在剑叶或叶鞘上有褪绿斑。但抽穗不良或穗畸形不实。病株分蘖一般减少。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切断病毒的传播源。一是把传毒媒介灰飞虱消灭于传病之前。二是要远离麦田、蔬菜田、草荒田等虫源田,及时清除秧田及大田周边杂草,减少灰飞虱寄生。③加强肥水管理。基肥要施好,不施分蘖肥,重施穗肥,水稻生育期注意使用锌、硼、锰等微肥或水稻敏感的元素,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④药剂防治。药剂浸种,提前预防;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稼药”;发现整田发病率在3%以下即要防治。药剂选择:可用10%吡虫啉可湿粉500-1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800-1000倍液浸种。或5%锐劲特种衣剂拌种:“送嫁药”可用10%砒啉300g/hm2+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g/hm2防治:大田用10%吡虫啉450-750g/hm2+3.95%病毒必克675g/hm2对水750kg/hm2进行普防。用药时间掌握在2、3代灰飞虱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适期防治。
五、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叫裹叶虫。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防治方法: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廉治钻心虫)、杀虫单等防治。
六、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危害严重时,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防治方法: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有虫量50头厂百丛以上时开始用药。效果好的药剂为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七、钻心虫
钻心虫包括大螟、二化螟、三化螟3种。
3种都是以幼虫蛀入水稻内取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被害植株可形成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大螟幼虫红棕色:二化螟幼虫黑褐色,体背有5条纵线:三化螟幼虫淡黄绿色。
防治方法:防治钻心虫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提倡齐泥割稻,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对于绿肥田和油菜田,尽可能早灌水耕犁。将钻心虫杀死。可用25%杀虫双粉剂15.0-22.5kg/hm2拌细土撒施,或用25%杀虫双水剂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八、稻蓟马
稻蓟马很小,成虫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一生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若虫和成虫相似,淡***,很小,无翅、常卷在稻叶的尖端,刺吸稻叶的汁液。被害的稻叶失水卷曲,稻苗落黄,稻叶上有星星点点的白斑,心叶萎缩,远看象火烧一样。扬花时稻蓟马聚。
防治方法:由于稻蓟马很小,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只是当水稻严重危害而造成大量卷叶时才被发现,要及时检查,把稻蓟马消灭在幼虫期。每亩用40%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秧田和大田施药后,都要保持水层。防治稻蓟马后要补施速效肥,促使秧苗和分蘖恢复生长。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问:水稻病害图片
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病毒病,俗称水稻上的***。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苗期发病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条纹,条纹间仍
水稻条纹叶枯病中后期症状
保持绿色。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成枯心状。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别于蝼蛄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所以结实很少。
本病毒仅靠介体昆虫传染,其它途径不传病。介体昆虫主要为灰飞虱,一旦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株
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至于白脊飞虱在自然界虽可传毒,但作用不大。最短***时间10分钟,循回期4-23天,一般10-15天。病毒在虫体内增殖,还可经卵传递。
病毒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粟、黍、看麦娘、狗尾草等50多种植物。但除水稻外,其它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病毒在带毒灰飞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早稻秧田或本田传毒为害并繁殖,早稻收获后,再迁飞至晚稻上为害,晚稻收获后,迁回冬麦上越冬。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叶龄长潜育期也较长,随植株生和抗性逐渐增强。
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春季气温偏高,降雨少,虫口多发病重。稻、麦两熟区发病重,大麦、双季稻区病害轻。
防治方法
综合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狠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
具体措施
(1)调整稻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成片种植,防止灰飞虱在不同季节、不同熟期和早、晚季作物间迁移传病。忌种插花田,秧田不要与麦田相间。
(2)种植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中国91、徐稻2号、宿辐2号、盐粳20、铁桂丰等。
(3)调整播期,移栽期避开灰飞虱迁飞期。收割麦子和早稻要背向秧田和大田稻苗,减少灰飞虱迁飞。加强管理促进分蘖。
(4)治虫防病:抓好灰飞虱防治:结合小麦穗期蚜虫防治,开展灰飞虱防治,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减少初始传毒媒介。
(5)亩用300g/L苯甲*丙环唑10~15mL加以吡蚜酮混合叶面肥对水50~60kg喷雾。重病田需喷2次,间隔期为7~10天。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