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锈病四种孢子产生过程 梨锈病四种孢子产生过程
梨锈病四种孢子产生过程
菌丝孢子的产生过程
菌丝孢子是梨锈菌最常见的孢子。菌丝孢子是由梨锈菌在梨树上生长的菌丝上产生的。当环境条件适合时,菌丝孢子会在菌丝上形成,然后通过风或雨水传播到其他梨树上,导致梨锈病的传播。
分生孢子的产生过程
分生孢子是由梨锈菌在梨树上形成的小颗粒状结构。当梨锈菌感受到外界刺激时,它会释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梨树上,导致梨锈病的传播。
夏孢子的产生过程
夏孢子是由梨锈菌在梨树上形成的小颗粒状结构,与分生孢子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夏孢子的形成通常发生在夏季。夏孢子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梨树上,导致梨锈病的传播。
子囊孢子的产生过程
子囊孢子是由梨锈菌在梨树上形成的一种囊状结构。当环境条件适合时,子囊孢子会在囊状结构内形成。然后,子囊孢子通过风或雨水传播到其他梨树上,导致梨锈病的传播。
问题拓展
问答拓展:梨树梨锈病的病原是什么?
病原为担子菌门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asiaticumMiyabeexYanmada]。病菌需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具有专性寄生和转主寄生特点。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4种类型的孢子,性孢子及锈孢子阶段发生在梨、山楂、木瓜等寄主上,冬孢子及担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等柏类转主寄主上。性子器扁烧瓶形,埋生于梨叶正面病部组织的表皮下,孔口外露,大小为120~170微米10~120微米,内生有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为8~12微米1~3.5微米。锈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和果梗的肿大病斑上,细圆筒形,长5~6毫米,直径0.2~0.5毫米。组成锈子器壁的护膜细胞长圆形或梭形,大小42~87微米13~42微米。外壁有长刺状突起,锈子器内生有很多的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8~20微米19~24微米,膜厚2~3微米。橙***,表面有瘤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初短小,后渐伸长,长2~5毫米,顶部宽0.5~2毫米,基部宽1~3毫米。冬孢子通常需要25天才能发育成熟。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大小为33~61微米14~28微米,在每细胞的分隔处各有2个姿搜发芽孔,柄细长,其外表被有胶质,遇水胶化。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4胞,每个细胞长一个小梗,每小梗顶端产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为10~早弊15微米1~9微米。
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17~20℃。担孢子发芽适宜温度15~23℃。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
梨胶锈菌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木瓜、山楂和贴梗海棠等,但不能侵害苹果。梨锈病菌的转主寄主除桧柏外,还有欧洲刺柏、南欧柏、高塔柏、圆柏、龙柏、柱柏、翠柏、金羽柏和球陆册族桧等,其中,以桧柏、欧洲刺柏和龙柏最易感病,球桧和翠柏次之,柱柏和金羽柏较抗病。
问答拓展:梨锈病发生规律是什么
病菌以冬孢子角在桧柏上越冬。次年3月,冬孢子角吸水后膨胀成***胶块,并散出担孢子借风力郑升弊传播到笑坦梨树的新梢、嫩叶和幼果上为害,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喊族子腔,但不再侵染梨树,5、6月间再借风力传播到桧柏上完成其生活史。
问答拓展:梨树梨锈病的发病有什么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发病部位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菌丝在病组织中可存活4~6年。梨树的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受侵染。病组织中越冬后的菌丝体,第二年春天恢复活动,继续扩展侵害梨树枝干。分生孢子翌年春天2月底在越冬的分生孢子器内形成,借雨水传播,从枝干的皮孔、气孔及伤口处侵入。在上海梨区,一般在3月下旬左右,田间开始散发分生孢子,4月中下旬散发伏枣量增多,5~7月散发量最多。在山东莱神启阳梨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后,就开始散发分生孢子,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散发盛期。病菌分生孢子从侵入到发病15天左右。病菌侵入树皮后,4月初新病斑开始扩展,5~6月扩展活动旺盛,7月以后扩展减慢,病健交界处出现裂纹,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为停顿期。新病斑当年很少形成分生孢子器。轮纹病病菌侵入果实多从落花后2周左右开始,至7月中旬为侵染率较高时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渐少,8月中旬后很少再有侵染。病菌侵入后在皮孔的游厅如周皮中以菌丝形态潜伏下来,待果实近成熟时才开始扩展逐渐表现症状,采收后7~25天为发病盛期。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