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与锈病的比较 玉米褐斑病与锈病的比较
玉米褐斑病与锈病的比较
作为农业方面的专家,我深知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到多种病害的威胁,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玉米褐斑病和锈病。本文将对这两种病害进行比较,以便农民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和防治。
一、病原体
玉米褐斑病的病原体为真菌(zhēnjūn),主要通过种子和残体传播。锈病的病原体也为真菌,主要通过风传播。
二、发病条件
玉米褐斑病的发病条件是温度适宜、湿度大、植株生长不良。锈病的发病条件也是温湿度适宜,但对植株生长不良的依赖较弱。
三、病害症状
玉米褐斑病的病害症状为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凋萎。锈病的病害症状为在叶片上出现红色或***锈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萎缩甚至死亡。
四、防治措施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措施包括清除残体、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等。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清除秋茬、定期喷洒杀菌剂等。
五、总结
玉米褐斑病和锈病都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它们的病原体、发病条件、病害症状和防治措施都有所不同。农民朋友们在种植玉米时,应该注意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拓展问题:
问题一:玉米褐斑病和锈病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案:玉米褐斑病和锈病的病原体、发病条件、病害症状和防治措施都有所不同。
问题二:如何防治玉米褐斑病和锈病?
答案: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措施包括清除残体、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等。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清除秋茬、定期喷洒杀菌剂等。
问题三:玉米褐斑病和锈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
答案:玉米褐斑病的发病条件是温度适宜、湿度大、植株生长不良。锈病的发病条件也是温湿度适宜,但对植株生长不良的依赖较弱。
问题四:玉米褐斑病和锈病的病害症状有哪些?
答案:玉米褐斑病的病害症状为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凋萎。锈病的病害症状为在叶片上出现红色或***锈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萎缩甚至死亡。
问题五:玉米褐斑病和锈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答案:玉米褐斑病的病原体为真菌,锈病的病原体也为真菌。
相关拓展:
问:问一下,玉米锈病和玉米褐斑病一样吗?
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果穗以下的叶片、叶鞘,可造成叶片局部或全叶干枯,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达30%以上。[1]在中国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通常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危害较重;黄淮海夏玉米区因主栽品种感病,田间菌源增多,致使含漏前玉米褐斑病流行,已成为玉米生长中、后期的重要病害。[1]
玉米褐斑搜兆病的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生产上应以种植抗耐病性强的品种为主,田间病害发生较重时,切忌秸秆还田或用病残体沤肥,对病残体要进行深埋处理。在玉米4-5片叶时,若种植的品种不抗病,属感病品种,且此时温度高,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大,光照时间短,适宜于病害发生,应及早预防
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引起、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够侵染叶鞘、茎秆和苞叶。[1]
玉米锈病在中国的主要发生区域为北方夏玉米种谈清植区;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南方各省也有发生,但一般对生产影响有限。发病后,叶片被橘***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所覆盖,导致叶片干枯死亡,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玉米柄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1]
玉米锈病的防治包括农业防治(选择耐病品种、种植中或晚熟品种、茬口轮作、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问:如何简单识别玉米叶部病害?
玉米叶部病害有十几种。但近几年玉米主产区常见的有五种。直接上图。玉米大灶伍斑病。特征是七到十厘米梭形病斑,主要发生在东北吉林省和黑龙江。
这种病害病斑沿叶脉生长,呈规则的长方形,一到三厘米长,三四毫米宽。注意这个叫玉米灰斑病,不叫条斑病。美国品种一般不抗这个病。
玉米锈病,像铁锈一样。尼穿白大褂进去轮乱走一圈出来就变成黄大褂了。主要发生在河南山东。
这个叫玉米褐斑病。注意看主叶脉上有一段一段的深褐色斑,接近黑色;叶片上是一段一段的浅褐色斑,接近***。这是郑单958、浚单20的致命弱点。
这个不是病隐桐或,是粘虫吃的。(笑)
问:怎样识别与防治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由玉米节壶菌引起。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感病最多,病斑常密集成行。病斑圆形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2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适宜的环境条件即要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必须在叶面或叶鞘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游动,当气温适宜时,即可侵入玉米组织表皮。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时利于发病: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发病重。防治方法:农业措施: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药剂防治:幼苗3-4叶期喷施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液,6-8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发病初期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千克叶面喷雾,或50%天达腐霉利1500倍液叶面喷雾。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