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吨粮王8号玉米抗锈病吗 吨粮王1号玉米品种简介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789 次
吨粮王8号玉米抗锈病吗 吨粮王1号玉米品种简介

吨粮王8号玉米抗锈病吗

一、吨粮王8号玉米的基本特点

吨粮王8号玉米是经过长期的选育繁殖和实验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玉米品种。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抗锈病。吨粮王8号玉米能够有效地抵御玉米锈病的侵袭,大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高产。吨粮王8号玉米的单产能够达到每亩800公斤以上,较传统玉米品种提高了30%以上。

3.适应性强。吨粮王8号玉米适应性广,不仅适合北方的寒冷气候,也适合南方的湿润气候。

二、吨粮王8号玉米的种植技术

1.土壤选择。吨粮王8号玉米适应性强,但对土壤的要求也比较高。优质的土壤应该是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

2.施肥技巧。吨粮王8号玉米的生长期较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在施肥上,应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肥料进行施用。

3.病虫害预防。虽然吨粮王8号玉米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但在种植过程中,仍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

三、吨粮王8号玉米的市场前景

吨粮王8号玉米作为一种新型、高产、抗病的玉米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它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四、吨粮王8号玉米的相关问题

1.吨粮王8号玉米的种植面积如何?

截至目前,吨粮王8号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万亩以上。

2.吨粮王8号玉米的产量如何?

吨粮王8号玉米的单产能够达到每亩800公斤以上,较传统玉米品种提高了30%以上。

3.吨粮王8号玉米的价格如何?

吨粮王8号玉米的价格相对于传统玉米品种略高,但由于其高产、优质的特点,仍然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

4.吨粮王8号玉米的种植技术有哪些要点?

吨粮王8号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包括土壤选择、施肥技巧、病虫害预防等方面。

5.吨粮王8号玉米的抗锈病机制是什么?

吨粮王8号玉米的抗锈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问答拓展:吨粮王玉米种子是哪个种业的

是郑州绿色丰农生物族州科技有限公司种业的。吨粮王玉米种子本品是郑州绿色丰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针对玉米田普遍存在的植株过高、抗倒性差等问题,根据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特点,研制的玉米控念穗坦旺抗倒增产精华素。主要生理效应在于通过控制玉米节间仔桐分生组织细胞的伸长,使玉米植株生理性矮化,可降低株高15到30cm,同时具有促进细胞横向扩大,增加茎秆粗度,促进根系早发,增加根量,提高叶绿素含量。

问答拓展:种植玉米,玉米有哪些病虫害?

玉米常见病虫害和防治方法:
  玉米主要害虫有:玉米螟和蚜虫等。玉米螟可造成玉米花叶、钻蛀茎杆、危害雌穗和雄穗。
  玉米螟的防治应掌握在心叶末期,采用“三指一撮”法,用1.5%辛硫磷颗粒剂按每亩1.5—2公斤用量丢心,防治效果明显。也可用菊酯类农药兑水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摘掉喷雾器的喷头,将药液喷入心叶丛中。对于农村信息网蚜虫,抽雄和剪雄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其危害,也可用40%乐果乳油或1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族腊洞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局庆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抱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3.防治办法:
  1.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发病严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
  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重点喷洒果穗。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一般连喷2次,间隔7-10天。
  四、玉米褐斑病
  1.症状:
  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2.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兆枯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适宜的环境条件即可萌发,产生游动抱子。游动孢子必须在叶面或叶鞘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游动,当气温适宜时,即可侵人表皮。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密度过大,田间郁蔽,发病重。
  3.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2.药剂防治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千克叶面喷雾。
  五、玉米纹枯病
  1.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
  2.发病规律:
  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3.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剂25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
  六、玉米锈病
  1.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长圆形、黄褐色、粉状病斑,并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生长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2.发病规律: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原菌以夏孢子越冬。来年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斑上产生夏孢子,可以在田间重复侵染,并由南至北随季风传播,逐渐扩大蔓延。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高的相对湿度(100%)有利于锈病发生和发展。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早熟品种一般易发病,马齿型品种比较抗病。氮肥施用过多,会加重病害发生。
  3.防治办法:
  1.选用抗病杂交品种;
  2.合理施肥,施用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发病重时隔15天再喷1次。
  七、玉米黑粉病
  1、症状:
  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l-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受侵产生病瘤,其它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2、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人侵。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
  3、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2)消灭侵染菌源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作堆肥时需经腐熟,并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以减少越冬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玉米螟,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八、玉米丝黑穗病
  1、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发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叶张开,内部黑粉散落后,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雄林早期受害,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2、发病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无再侵染。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由玉米幼芽入侵,最后进人雄花和果穗,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适宜,一是影响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3、防治办法:
  (1)选用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
  (2)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彻底拔,并带出田外深埋。
  (3)农业措施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净肥,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深翻土壤,加强水肥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4)药剂拌种选用15%粉锈宁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
  九、玉米茎腐病
  1、症状:
  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2、发病规律:
  玉米茎腐病田间以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种子带茵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侵人,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3、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自交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2)实行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株残体,秸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等,以减少土壤茵源。
  十、玉米干腐病
  1、症状:
  玉米生长期均可被害,以生长后期被害较重。为害茎秆和果穗。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生褐色、黑褐色、紫红色大病斑,严重时茎秆从病部折断。病果穗穗轴变松,易折断,病穗下部子粒变褐色无光泽,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病穗与苞叶粘连,不易剥开。
  2、发病规律:
  玉米干腐病以菌丝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玉米生长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幼苗长势弱,容易发病。
  3、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选育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秋季深翻士壤,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等,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
  (2)药剂防治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隔7天再喷1次。

问答拓展:吨粮王适合保定种植吗抗倒伏吗

吨粮王胡卖不一定适合保定种植,抗倒伏,抗倒能力强、耐密能力强。是目前早熟高密植品种中的佼佼者。
  该品种的合理种植密度为6.6-7.5万株,肥水条件适宜地块可再增大种植密度,尤其在大垄双行或二比空种植中表现更突出。适宜机械化收割。可在吉林省中熟、中早熟区,黑龙江第二积温区,第三积温区上限种梁桥植。
  产量表现:正常年景公顷产量市斤,高产高密地块裤渣逗可达市斤以上。
  适应区域:凡适宜先玉696、吉单519、先正达408、鑫鑫1号等品种种植区域均可种植,该品种是未来区域发展主流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