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十大问题,重点干货知识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十大问题:
容易在板结膜上形成打孔种植,在播后遇雨时,容易形成板结块,破板难度大,给玉米出苗带来一定难度,容易形成缺苗、断条。
2.雨水利用率低地膜覆盖,保水性能好,但小雨时,雨水从地膜分流到地膜两侧。由于雨水少,不能渗入膜下,渗入根际的水分少,玉米根系得不到足够的水分,浪费了一些雨水。
3.揭膜难度大。玉米生长后期遇到高温干旱或收获前后需要揭膜时,由于玉米种植在地膜上,揭膜时受到秸秆和根茬的阻碍,很难也很费力。劳动力短缺的农民无法实施揭膜。后期高温干旱会导致籽粒灌浆不足,影响产量增加。
4、造成土壤污染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加之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玉米秸秆基本用于一次性还田,在还田的同时,地膜也就随之遗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的白色污染,给下料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5.针对地膜玉米的这些缺陷,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膜侧播种的种植模式。在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深受农民欢迎。膜侧种植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
6.提高地温根据我们在玉米拔节前对玉米根部的10厘米地温进行测定,膜侧播种的地温比露地播种高1.4℃-1.8℃与膜上播种相比,低0.2℃-0.4℃。通过提高地温,可以适当提前7-播种10天,苗期快速健壮,为高产奠定基础。
防止板结当播种后遇雨时,一般不会形成板结。即便出现部分板结,也很容易破除。能促使玉米出苗整齐,苗全,苗壮。与此同时,减少了因板结破除而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8、蓄水保墒春季雨水较少,当遇雨但未到播种期时,可人工或机械先将地膜铺设于田间,保蓄底墒。到播种期时,再沿地膜两侧各种一行,即可完成地膜玉米的播种。播后遇小雨,雨水沿地膜分流到两侧,正好浇灌了玉米的根系,部分渗入地膜下保蓄起来,延长水分利用时间,满足玉米较长时间对水分的需求。使玉米生长发育健壮,夺得高产。
9.有利于追肥。玉米喜欢追肥。追肥对产量影响很大。经过几年的实验,在玉米拔节期间和大喇叭口期间每次追肥一次,可以增加产量200公斤左右。遇雨时,人工或机械可以通过穴位或条施追肥,追肥深度为7-10厘米为宜。膜侧播种的玉米追肥后,肥料靠近膜上种植的玉米根系,有利于吸收利用。
10.容易揭膜。由于膜侧播种,揭膜时不受秸秆和根茬的阻碍,容易揭膜。当季节遇到高温干旱或收获前后,可以揭膜。而且省工省时,不留残膜。既解决了后期高温对玉米的影响,又解决了土壤污染问题,不影响下料作物的生长。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