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的孢子类型 玉米锈病的孢子类型是什么
玉米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它的主要症状是在玉米叶片上形成***或橙色的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覆盖整个叶片。玉米锈病不仅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导致玉米植株死亡,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研究玉米锈病的孢子类型对于防治该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玉米锈病的孢子类型
玉米锈病的病原菌是锈菌属真菌,其孢子类型主要有三种:
1.游走孢子:游走孢子也称为原生孢子,是锈菌属真菌的主要传播形式,通常在空气中传播,侵染新的寄主植物后形成新的病斑。
2.伏菌孢子:伏菌孢子是锈菌属真菌在寄主植物内部产生的一种孢子,具有很强的侵染能力,能够快速侵染寄主植物并形成病斑。
3.产生孢子:产生孢子也称为有性孢子,是锈菌属真菌在寄主植物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时产生的孢子,通过空气传播到新的寄主植物上形成新的病斑。
二、玉米锈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防治玉米锈病,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玉米锈病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合理施肥:适当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免疫力,减轻病害的侵染。
3.及时除草:及时除草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4.喷洒药剂:在病害初期,可以采用药剂喷洒的方式进行防治,但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
三、玉米锈病的相关问题
1.游走孢子与伏菌孢子有何区别?
游走孢子是锈菌属真菌在空气中传播的主要形式,侵染新的寄主植物后形成新的病斑;伏菌孢子是锈菌属真菌在寄主植物内部产生的一种孢子,具有很强的侵染能力,能够快速侵染寄主植物并形成病斑。
2.种植抗病品种是否能完全防治玉米锈病?
种植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锈病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完全防治该病害,还需要采取其他综合措施。
3.如何合理施肥才能减轻玉米锈病的侵染?
合理施肥应该根据土壤质量和玉米的生长需求进行,适当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并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营养过剩。
4.除草对玉米锈病的防治有何作用?
及时除草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5.喷洒药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喷洒药剂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相关拓展:
问:玉米锈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产生锈病之后,首先需将染陪做病植物清除并销毁,然后将土壤生根,施加适量的生石灰消毒,玉米锈病发病前期可以使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2000倍液、30%氟硅唑微乳剂300~5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治疗。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30°--50°的纬度之间。
栽培面积最多的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罗马尼亚。我芦激衡国的玉米主要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南铅链山区。
问:玉米锈病的发病因素,发病规律,发病症状
玉米锈病多产生在我国华南、西南一带。主要侵染叶片,病原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夏孢子堆黄褐色。
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
那么,玉米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呢?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玉米锈病的发病因素玉米锈病的发生环境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是影响发病重要的气候因素,玉米普通锈病以温暖高湿天气适于发病,在气温16~23℃,相对湿度时发病重,夏孢子在13~16℃时萌发。
有报道指出夜间温度是影响夏孢子形成的主要因素,8℃和32℃夏孢子形成很少且延迟。
空气湿度对发病影响也很大,多雾天气病重,据试验在20℃时接种夏孢子,再间歇喷雾12小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喷雾6小时,但孢子发芽率两处理无大差异,说明喷雾吵改6小时已满足夏孢子发芽,但难以侵染。
玉米南方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加重发病,以27℃适发病,夏孢子以24~28℃萌发,从孢子发芽侵入到产生新的夏孢子约经7~10天。
在全年大多数时间有菌源存在的台湾省,春玉米发病与发病前7天的气温关系密切,秋玉米发病与发病前8~14天的气温密切相关。
玉米锈病发病规律在我国,玉米锈病越冬和初次侵染来源问题尚未完全明确。
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各省、自治区,由于冬季气温较高,夏孢子可以在当地越冬,并成为当地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但在甘肃、陕西、河北、山东等北方省份,由于冬季寒冷,夏孢子和冬孢子能否安全越冬尚存在争议,且也未发现酢浆草与玉米锈病的初侵染存在联系。
在北方玉米锈病发生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南方玉米锈病菌的夏孢子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
普遍渣碰基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
在我国西南山区玉米锈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普遍发生的。
据国外报道,玉为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也可发生于大刍草上。
实践证明,偏施氮肥有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
不同玉米品种和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较差,生育期如谨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玉米锈病发病症状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
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发生报道。
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较小。
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但在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也可严重染病,使叶片提早枯死,造成较重的损失。
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
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使叶片提早枯死。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玉米锈病的相关信息,希望以上信息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
问:玉米锈病对人有害吗?
玉米锈病对人体是没有伤害的,只对玉米造成伤害,大可放心
玉米锈病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一、玉米锈病症状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和上部主脉及两侧,散生或聚生淡***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疱,即病原夏孢子堆。后期病形成黑色疱,即病原冬孢子堆。玉米锈病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更重时,造成叶片从收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
二、玉米锈病发病规律
在南方,病原锈菌以夏孢子辗转传播,完成其病害周年循环,不存在越冬问题。在北方,病原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接种体,借气候传播侵染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作为在侵染接种体。除本地菌源外,北方玉米锈病的初侵菌源还来自南方通过高空远距离传播的夏孢子。通常早熟品种易发病,马齿型品种较抗病。当气温在20-30度,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过施氮肥的植株发病重。
三、玉米锈病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孢子的存活、萌发、传播、侵染,发病重。
2、土壤和种植。
(1)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通风透气差,发病严重。
(2)品种的叶色、叶毛的多少与病害轻重有关。一般叶色黄、叶片少的品种发病重。
3、施肥。病害的发生与田间施肥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四、玉米锈病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增施翠姆磷酸二氢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3、栽培措施。适当早播,合理密植,中耕松土,适量浇水,雨后注意排渍降湿,必要时喷施叶面营养剂,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4、药剂防治。使用化学药剂的作用是抑制孢子萌发和防治病害。
(1)在孢子高峰期用药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97%敌锈纳原药250-35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2)、在玉米锈病的发病初期用药防治。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40%福星乳剂9000倍液、50%胶体硫2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5、玉米收获后。收集并烧毁病株残体,以减少侵染来源。
问:玉米锈病的病原
玉米普通锈病的病原菌为高粱柄锈菌(Pucciniasorghi),属于担
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夏孢子球形,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大小
24~33微米×21~30微米,表面具余谨微刺,膜厚1.5~2微米,棚档赤道附近具4个发芽
孔。冬孢子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栗褐色,顶端圆,少数扁平,表面光滑,具
1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大小28~46微米×14~25微米。柄淡***至淡褐色,
长达50微米。
据国外报道,玉米普通锈病在其转主寄主植物--酢浆草属植物上产生性
孢子器和锈孢子器,但在我国还未见报道。高粱柄锈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发病规律:在我国链毁乱,玉米普通锈病越冬和初次侵染来源问题尚未完全明确。
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各省、自治区,由于冬季气温较高,夏孢子可以
在当地越冬,并成为当地第二年的初侵染菌源,但在甘肃、陕西、河北、山
东等北方省份,由于冬季寒冷,夏孢子和冬孢子能否安全越冬尚存在争议,
且也未发现酢浆草与玉米锈病的初侵染存在联系。在北方玉米锈病发
生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南方玉米锈病菌的夏孢子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
普遍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100%)的
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在我国西南山区玉米锈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普
遍发生的。据国外报道,玉为普通锈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也可发生
于大刍草上。实践证明,偏施氮肥有利于玉米锈病的发生。不同玉米品种和
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
较差,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防治: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
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病重
地区应更换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搭配使用磷钾
肥。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0倍液,50%代森铵
水剂800~1000倍液,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
1500倍液。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