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水产品养殖 水产品养殖技术

2024-07-04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784 次
水产品养殖 水产品养殖技术

这一篇农资知识会给广大农资人分析一下“水产品养殖”的内容进行介绍,期望对各位有几分帮助,还等什么,快收藏吧!

水产品养殖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土地种植业,水产品养殖有着明显的优势。水产品养殖可以利用水体资源,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产量。水产品养殖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较少,可以避免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污染。水产品养殖的生产周期短,投资回报周期较短,风险相对较小,更适合小型养殖户。

水产品养殖的种类

水产品养殖的种类很多,包括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包括鱼类养殖、虾类养殖、蟹类养殖等,而海水养殖则包括海产养殖、贝类养殖、海藻养殖等。

其中,鱼类养殖是最常见的一种淡水养殖方式。鱼类养殖分为静水养殖和流水养殖两种方式。静水养殖适用于蓄养大型鱼类,如鲤鱼、草鱼等;而流水养殖适用于小型鱼类,如鳊鱼、鲫鱼等。虾类养殖也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方式,主要包括对虾、明虾等品种。而蟹类养殖则主要包括河蟹、大闸蟹等品种。

海水养殖则包括海产养殖、贝类养殖和海藻养殖。海产养殖主要包括海参、海胆等品种;贝类养殖则包括扇贝、牡蛎等品种;海藻养殖则包括裙带菜、海带等品种。

水产品养殖的关键技术

水产品养殖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殖者的技术水平。水产品养殖的关键技术包括选址、设施建设、种苗选育、饲料配制、**防治等方面。

选址是水产品养殖的基础。选择水质好、水源充足、水温适宜的场地是养殖成功的前提。设施建设也很重要,包括养殖池塘、网箱、生态滤池等设施。种苗选育也是决定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健康、品质好、适应性强的种苗,才能保证养殖的效益。饲料配制也是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能够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能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能够避免**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拓展百科知识

1.鲤鱼(lǐyú):鲤科鲤属的鱼类,为淡水鱼类,是我国最常见的养殖鱼类之一。鲤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食品之一。

2.海参(hǎishēn):棘皮动物门、海参纲的动物,是海洋中一种宝贵的食用和药用动物。海参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很多好处。

3.裙带菜(qúndàicài):红藻门、裙带菜属的一种海藻,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种海产品,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参考文献:1.《中国水产养殖年鉴》2.《水产养殖技术手册》

相关问答拓展:

1、河蚌吃什么?

河蚌是一种杂食性的动物,许多的浮游生物都是它们的食物。蚌壳由于它的行动能力差,对于它们来说主动追逐食物时间非常奢侈的事,它们只能靠鳃和唇瓣上面有着的纤毛进行不断摆动,让水中的食物随着水的流动不断地进入它的腹中,这便是蚌壳的进食方法。

现在养殖蚌壳的人越来越多,在养殖蚌壳的时候也是要注意很多细节的,养殖的水最好是流动但速度不快的,如果水不流动的话,要时常换水以此来保证水的新鲜,避免造成河蚌死亡;水质一定要没有污染,要达到水产品养殖的标准;土质最好选择粘土,河土也是一个选择,养殖池的底部要有适当的淤泥,这样有利于河蚌的生长;养殖池的水温尽量保持在十八到二十八摄氏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河蚌的死亡;发现河蚌的敌害生物(虾子、螃蟹等)要及时清理哟。

2、河蚌平时都吃些什么食物?

河蚌的食物主要是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如轮虫、鞭毛虫、绿眼虫,绿粒藻、栅藻、舟形藻、甲藻、四角藻、纺锤硅藻、杆星藻,甲壳动物的残屑及植物叶片等。易被消化的主要是硅藻。蚌不能主动追逐食物,依靠蚌壳的开闭,外套膜内侧纤毛和鳃纤毛的摆动造成水流,食物便随水进入蚌体。

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的一类动物统称,在自然环境中,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小溪等泥质、沙质或石砾之中。河蚌的肉可食用,也可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

3、河蚌吃什么食物?

河蚌主要食物是单胞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如轮虫、鞭毛虫、绿眼虫,绿粒藻、,甲壳动物的残屑及植物叶片等。

蚌的行动能力很弱,环境平静时,由韧带牵行,徽微张开双壳,徐徐伸出斧足。一般斧足向壳的前方伸出,并固定在泥地上,再收缩蚌体向前移动。这种爬行非常缓慢,通常一分钟只前进数厘米。

4、河蚌用什么喂它/?

用微生物水蚤。河蚌,吃微生物水蚤之类,被动摄食靠,依靠水流带动水中浮游生物及其他动物的食物残渣,当这些食物经过河蚌口唇部的唇毛时,这些食物就会被摄入河蚌体内,所以只能在活水中养活,而且是在富含泥沙的浑浊水域,个人家很难养活的,野生的话趁早打开可能会有珍珠。

5、河蚌单独养吃什么?

河蚌一般会吃一些腐肉、腐食或者是细小的蚯蚓、丰年虾等。通常在养殖河蚌时,尽量模拟河蚌的生活环境来养殖,比如可以在养河蚌的容器底下放上一些细沙,可以让环境更适合河蚌的生存。河蚌应该放在阴凉处进行养殖,切记不可以暴晒,否则河蚌很容易会被晒死。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中,一般会半埋在水底泥沙中。

拓展好文:浅谈池塘微孔增氧技术

  浅谈池塘微孔增氧技术

  微孔增氧技术其原理是由室内工厂化高密度养殖通过充气式增氧技术发展而来,于本世纪开始在池塘养殖中试验应用,是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和改善水体溶解氧含量,从而提高池塘的养殖产量、养殖产品规格、成活率以及产品质量,有利于推进渔业生态、健康、优质、安全养殖,减少药物使用,实现较高的养殖效益和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1养殖水体引起低氧综合症的原因

  1.1多云天气。

  池塘中的溶氧主要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若接连几天阳光微弱或缺乏,就会限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出现低氧综合症。

  1.2雷阵雨和季风季节。

  雷阵雨会使池水上下对流,在季风时节也会发生水体对流而产生“泛池”现象。出现低氧综合症。

  1.3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

  这种现象通常在水体表层出现大量藻类浮渣或透明度低于15厘米时出现。浮游生物死亡分解时要消耗大量氧气,其特征是池水突然变得清澈,透明度提高2倍甚至几倍,出现这种现象时,说明低氧综合症已经非常严重,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必须采取补氧措施。

  1.4冬季积雪覆盖严重,也会出现低氧。

  2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工作原理及产生的背景

  2.1工作原理。

  “微孔增氧”技术是通过罗茨鼓风机与微孔管组成的池底曝气增氧设施,直接可以把空气中的氧传输到水底底部,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使底部水体一样保持高的溶解氧,防止底部缺氧引起的水体缺氧,大幅度有效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可保证充足的池底溶解氧含量,能消除水体的氧债。还可促进池内有机废物的降解,活化池塘底质,降低用药成本,最终达到提高养殖品种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和提高养殖产量的目的。

  2.2产生的背景

  2.2.1养殖品种的生活条件的改善需要。

  水体底部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起到氧化的作用,能抑制池内致病菌的滋生,活化池塘水质,保持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的稳定。

  2.2.2高效渔业发展的需要(名特优水产品养殖)。

  高溶氧所带来的良好水质不但可提高养殖生物的放养密度,还可提高养殖产量,平均可增产20-30%。

  2.2.3水产品质量安全。

  改善养殖环境条件,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抵抗能力,减少**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增加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溶氧的重要研究表明溶氧状况的好坏能影响养殖生物摄食量既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通常水产养殖动物要求水体中溶解氧必须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生长最佳。研究表明因缺氧而死亡的鱼类占总死亡的60%。草鱼在5.5毫克/升溶氧的水体生长比2.7毫克/升增肉率提高9.88倍,饲料系数降低5.5倍。

  3微孔增氧技术的优点

  3.1增氧效率高,活化水体。

  通过超微细孔曝气所产生的气泡,可与水体充分接触,使得上浮流速低,接触时间长,氧的溶解效率高、效果好。充足的溶氧可以把水体能够建立起自然的生态系统,让死水变活。

  3.2改善养殖环境。

  微孔增氧技术方式可将表面增氧改为底层增氧,变点式增氧可为全池增氧,可满足养殖生物的生长需要。它的特点是,使池塘增氧效率大大提高,释放出充足的氧气;可加快有机物的分解达到改善底部养殖环境的目的。

  3.3使用成本较低。

  微孔增氧技术在提高水体增氧效率的同时,能量消耗却不到传统增氧设备的四分之一,大大节约了成本。

  3.4安全、环保。

  微孔管曝气增氧装置一般安装在岸上,操作方便,易于维护,安全性能好,不会给水体带来任何污染,特别是适合虾蟹养殖。

  3.5节能。

  微孔曝气点分布比较均匀,池塘整体氧分布平衡度好,单位能耗低。以10亩水面养殖为例:产品在水深1.5-2m,在达到10Kgo2/h增氧能力时所耗功率仅为1.5KW,而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则需6-9KW,按增氧日180天算,每天8小时运行则可节电达万度,运行费用节省5000元以上。2024年济宁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专项计划项目《池塘生态高效健康养殖应用微孔增氧技术研究》,进行了增氧技术对比实验,安装微孔增氧机与安装叶轮增氧机的4个池塘水质对比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