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玉米纹枯病分布(玉米纹枯病大全)_1

2024-07-03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607 次
玉米纹枯病分布(玉米纹枯病大全)_1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有关专家,对2024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综合分析病虫害发生基数、种植制度和气候趋势等因素。预计2024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发生将重于常年,累计发生面积约50亿亩次。

其中水稻“两迁”害虫、棉铃虫重发风险高;水稻二化螟、水稻纹枯病、玉米螟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以下整理了关于东北地区病虫害的内容,让农民朋友提前注意下。

玉米重大病虫

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螟、粘虫、地下害虫、大斑病为害最重。玉米螟在东北和西北北部等地为害加重,粘虫在北方局部会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棉铃虫上升为害态势明显,为害区域扩大。

1玉米螟

又名钻心虫。老熟幼虫体长20一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幼虫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

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预计全国发生面积3.15亿亩次。

一代玉米螟发生1.25亿亩,东北北部、新疆伊犁地区偏重发生,东北南部和西南地区中等发生;

二代玉米螟发生1.2亿亩,东北和西南局部地区偏重发生;

三代玉米螟发生7000万亩,华北和江南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大部地区中等发生。

2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西南大部为中等发生,局部高感品种将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7000万亩。

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斑病、玉米枯叶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水稻重大病虫

预计2024年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重于上年,发生面积13.2亿亩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9亿亩次,病害发生面积4.2亿亩次。

1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是我地区水稻最为常见、危害最烈的一类害虫,俗称“钻心虫”或“蛀心虫”。

二化螟危害症状:水稻苗期和分蘖期初孵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危害,造成枯鞘;长至2、3龄的幼虫,分散蛀入茎内,危害成枯心;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幼虫蛀入危害,造成死孕穗和白穗;在乳熟期危害造成虫伤株,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由同一卵块上孵出的蚁螟危害附近的稻株,枯心或白穗常成团出现,致田间出现“枯心团”或“白穗群”。

水稻二化螟在大部稻区呈明显回升趋势,总体偏重发生,其中江南和长江中游大部稻区偏重、部分稻区大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2亿亩次。

2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源菌以菌核在稻田病残组织和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初次浸染源。菌核越冬后在温度、水份等自然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开始萌发,菌丝与水稻初次产生寄生关系,由于菌丝不断繁殖,形成再次浸染,造成水稻纹枯病在田间迅速传播蔓延。水稻受害后在稻叶、叶鞘和稻穗上形成许多不规则形病斑,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水份、养分输送,造成空瘪、死孕穗、白穗等多种症状,严重时水稻可大面积倒伏,影响水稻产量。

水稻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其中南方稻区大部为偏重发生,长江中游局部大发生,东北大部和西南南部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2.6亿亩。

3稻瘟病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早稻稻瘟病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发生在稻穗颈节上的穗颈瘟常引起“白穗”,造成早稻减产甚至部分田块失收。尤其是优质早稻、冷浸田和稻瘟病“老区”等发病严重。因为早稻生长季节,特别是抽穗前后,正是多雨时期,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稻瘟病发生与危害。

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西南东部、江南南部、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北部稻区偏重流行风险高;全国发生面积7500万亩次。

4稻曲病

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和青粉病。由稻曲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世界水稻主产区有广泛分布,印度、日本及中国发病最重,我国南北水稻区均有发生,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不仅影响产量,降低千粒重,还污染稻谷,影响人体健康。

稻曲病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中、晚稻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500万亩。

马铃薯重大病虫

马铃薯晚疫病

总体中等发生,西南东部、东北北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偏重流行风险高;全国发生面积3000万亩。

杂食性病虫

1棉铃虫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以幼虫为害棉花嫩尖、花蕾、花和青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

总体偏重发生。其中,二代至四代在北方玉米、花生、大豆、向日葵等多种作物田偏重发生,在西北和华北部分区域加重为害态势明显,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全国发生面积1.2亿亩次。

2三代粘虫

粘虫,又名“行军虫”,是一种迁飞性、暴发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高梁等秋作物,一至二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孔,三龄后形成缺刻,五至六龄达暴食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形成光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主要危害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其发展速度快、危害重、短期内可暴发成灾。

总体呈中等发生,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局部可达偏重程度,部分地区会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区域;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