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豆荚螟 螟蛾科

2024-07-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229 次
豆荚螟 螟蛾科

豆荚螟:如何科学防治

豆荚螟的危害

豆荚螟是一种小型灰褐色蛾类昆虫,成虫翅展开约1.5厘米,卵白色或***,幼虫体长1.5厘米左右。豆荚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减产

豆荚螟的幼虫以大豆、花生等作物的荚壳为食,导致荚壳破裂,影响种子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减产。

2.传播病菌

豆荚螟在吸食植物汁液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有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从而传播病菌,对作物造成二次危害。

3.对种子质量产生影响

豆荚螟的幼虫在种子内部取食,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品质,从而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如何科学防治豆荚螟

对于豆荚螟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具体如下: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对害虫进行控制。例如,可以利用豆荚螟的天敌——牛蛭、蚜茧蜂等进行控制。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对害虫进行控制。例如,可以利用灯光诱捕、人工捕杀等方法对豆荚螟进行控制。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对害虫进行控制。化学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适宜的药剂:应根据豆荚螟的危害程度、作物生长期、气象条件等选择适宜的药剂。

(2)掌握使用方法:应根据药剂的使用说明,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药物过量或过少。

(3)注意安全使用:应在使用药剂时,注意个人防护和环境保护,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豆荚螟的防治常见问题

1.豆荚螟的季节特点是什么?

豆荚螟是一年发生多代,主要在6月至10月期间活跃。

2.豆荚螟的防治时机是什么?

在豆荚螟发生初期,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防治时机一般在大豆花期和结荚期。

3.化学防治有哪些注意事项?

化学防治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药剂、掌握使用方法和剂量、注意安全使用等事项。

豆荚螟(螟蛾科)的百科知识

豆荚螟是螟蛾科的一种昆虫,学名为LeguminivoraglycinivorellaMatsumura。该虫主要危害大豆、花生等作物,成虫翅展开约1.5厘米,卵白色或***,幼虫体长1.5厘米左右。豆荚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导致减产、传播病菌以及对种子质量产生影响等方面。防治豆荚螟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

参考来源:

1.《农业植物病虫害防治手册》

2.《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问答拓展:豆荚螟是什么?

豆荚螟[Etiellazinckenella(Treitschke)],又名豆荚斑螟、豆蛀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我国圆晌喊南北方各地都有分布,而以南方发生受害最重。豆荚螟是豆类作物重要的蛀荚害虫,为害大豆、绿豆、菜豆、红小豆和豌豆等。

为害状

幼虫蛀入豆荚内,食害豆粒并能转荚为害。初荚期豆荚干瘪,鼓粒期豆粒常被蛀成缺刻或食尽,被害荚内还充满虫粪,以致霉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彩版九,52)。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体灰褐色。前翅前缘自基角到翅尖有1白纵带,近翅基1/3处有1金***横带。卵椭圆形,表面密布网状纹。末龄幼虫体长14~18毫米,紫红色,腹面及胸背两侧青绿色,前胸背板中央有黑色“人”形纹,两侧各有1黑斑,后缘中央具两个小黑斑。蛹纺锤形,长约10毫米。

发生橘野特点

山东、陕西、辽宁1年2~3代,河北3~4代,河南4代,长江流域4~5代,广东、广西7~8代。各地均以末龄幼虫在豆田及晒场周围土中越冬。成虫日伏夜出。卵单产于嫩豆荚的荚毛间。幼虫孵出后,在豆荚中部作一丝茧,由此蛀荚潜入豆粒取食。2~5龄幼虫均有转荚为害习性。转荚蛀入孔处也有丝茧,但脱荚孔无丝茧。末龄幼虫脱荚后,潜入5~6厘米深的土中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1)轮作。与非豆科作物合理轮作,或田间冬春灌水消灭脱荚幼虫。

(2)选用抗虫丰产品种。早熟、结荚期短、豆荚少毛或无毛品种,虫害发生轻。

(3)采后处理。及时收运,在晒场集中处理幼虫。

(4)药剂防治。在成虫盛发期或卵孵化始盛期喷药于豆荚上,毒杀成虫及初孵幼虫。可选用90%敌百虫晶体、40%氧化乐果、50%对硫磷(一六〇五)、50%倍硫磷、50%杀螟硫磷或2.5%溴氰菊脂(敌杀死)乳油剂1000~1500倍液喷雾。

(谨咐5)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白僵菌等防治。

问答拓展:什么虫子翅膀上一半透明一半有斑点?

豇豆荚螟,MarucatestulalisGeyer,为鳞翅目螟蛾科豆荚野螟属的一种昆虫。分布北起吉林、内蒙古,南至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受害重。主要危害大豆(毛豆)、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

中文学名:豇豆荚螟

拉丁学名:MarucatestulalisGeyer

分类学定义

界:好含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Isecta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科:螟蛾科

属:豆荚野螟属

种:豇豆荚螟

分布区域

吉林、内蒙古、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13mm,翅展24~26mm,暗黄褐色。前翅中央有2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

0.6×0.4(mm),扁平,椭圆形,淡绿色,表面具六角形网状纹。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约18mm,体黄绿色,头部及磨橡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前列4个,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生1根刚毛。

长13mm,黄褐色。头顶突出,复眼红褐色。羽化前在褐色翅芽上能见到成虫前翅的透明斑。

生物学特性

在华北地区年生3~4代,华中地区4~5代,华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友游笑每年6~10月为幼虫为害期。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卵期2~3天。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荚脱落;3龄后蛀入荚内食害豆粒,每荚l头幼虫,少数2~3头,被害荚在雨后常致腐烂。幼虫亦常吐丝缀叶为害。幼虫期8~10天。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做茧化蛹,亦可吐丝下落土表或落叶中结茧化蛹。蛹期4~10天。豇豆荚螟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31℃都能发育,但最适温为28℃,相对湿度为80~85%。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减少虫源。

(2)在豆田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采用20%三唑磷乳油700倍液或40%灭虫清乳油每667m2/30ml,对水50~60kg、5%锐劲特胶悬剂2500倍液,从现蕾开始,每隔10天喷蕾、花1次,可控制为害,如需兼治其它害虫,则应全面喷药。

问答拓展:豆荚螟有哪些生活习性?如何防治?

豆荚螟又称豆蛀虫、红虫、豆荚斑螟等。属鳞翅目坦晌,螟蛾科。它属于寡食性害虫,仅危害大豆、豇豆、豌豆、绿豆、菜豆、扁豆等豆科植物。它以幼虫蛀食豆荚、花蕾和种子,造成瘪荚、空荚,并由于粪便堆积,引起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豆荚散信慧螟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南方危害重于北方。

豆荚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东北2~3代,华南可达6~7代。豆荚螟一般以老熟幼虫在寄主附近土表下结茧越冬,少数以蛹越冬。来年春天温度适合时破土羽化为成虫,成虫日间多栖息于豆株叶背,或杂草丛中,傍晚开始活动。成虫将卵产于大豆的豆荚上,豆荚螟喜欢选择有茸毛的豆荚产卵。在没有豆荚时,也可产在大豆的其它部位。每个雌虫平均产卵88~100粒,产卵期平均4~5天。

豆荚螟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土壤湿度对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影响较大,当土壤水分饱和时,可使越冬幼虫全部死亡;在夏季和降水量有关,降水量大的年份,由于土壤含水量高,可导致幼虫和蛹窒息死亡;同样,灌溉也能影响幼虫和蛹的死亡率。温度是影响发育的最重要因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高低与完成一代所需要的天数成正相关。天敌也是制约该虫发生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以寄生性天敌影响为主,据报道,寄生性天敌有40多种,主要是茧蜂科的种类;其次是白僵菌。

对豆荚螟的防治措施包括:(1)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卷叶和果荚,集中销毁;在花期和结荚期灌水。与非豆科作物轮作;深翻土地,使幼虫和蛹暴露在外,被天敌冲答捕食。(2)生物防治:在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可施用白僵菌粉剂,667米2用1.5千克加细土4.5千克撒施。保护自然天敌,发挥控制作用。(3)化学防治:从花期开始,在幼虫卷叶前选用特效农地乐52.25%乳油800倍液,或1605乳油1500倍液,或敌杀死1000倍液倍液加40%氧化乐果500倍液,于早上8时以前,太阳未出之时,集中喷施,每7~10天防治1次,连续2~3次,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