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壳虫 蜡蚧科,蚧壳虫蜡蚧科?
蚧壳虫:防治及其影响
蚧壳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它们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为了保护农作物,农民和农业专家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治蚧壳虫的侵害。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利用微生物等。例如,可以引入寄生蜂、天牛等天敌来控制蚧壳虫的数量。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但是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喷洒杀虫剂、施用杀虫土等。农民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该遵循安全用药的原则,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影响
蚧壳虫的侵害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农民的经济利益受损。同时,化学防治方法的使用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在防治蚧壳虫的过程中,需要权衡利弊,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
1.蚧壳虫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蚧壳虫是一种吸食植物汁液的害虫,它们常常在冬天躲藏在树皮、树干等地方,等到春天气温升高后才开始活动。蚧壳虫的寿命较长,可以活动数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2.生物防治蚧壳虫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生物防治蚧壳虫的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利用微生物等。常用的天敌包括寄生蜂、天牛等,微生物则包括病原菌、真菌等。
3.化学防治蚧壳虫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化学防治蚧壳虫时需要注意安全用药的原则,遵循使用说明,穿戴好防护装备,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同时,化学防治方法也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应该避免过度使用。
4.蚧壳虫的侵害对农作物有哪些影响?
蚧壳虫的侵害会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严重时甚至导致农作物死亡。同时,蚧壳虫的侵害也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5.蚧壳虫的防治措施有哪些优缺点?
生物防治环保、安全、有效,但是需要引入天敌或微生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化学防治方法效果快,但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需要注意安全用药的原则。
蚧壳虫(蜡蚧科,蚧壳虫蜡蚧科)的百科知识
蚧壳虫是一种吸食植物汁液的害虫,隶属于蜡蚧科。蚧壳虫的身体呈圆锥形或盾形,背部有一层坚硬的壳,壳上有条纹或斑点。蚧壳虫常常在树干、树枝等地方吸食植物汁液,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参考来源:《农业害虫防治手册》
问答拓展:铁榆树上黄褐色带壳的是什么?
是蚧壳虫中的朝鲜球坚蜡蚧。
介壳虫(拉丁学名:Coccoidea),是同翅目蚧科动物。
立懂百科带你了解介壳虫01:10
介壳虫分布地区极为广泛,以热带、亚热带地区顷橘为多。介壳虫一般以产卵繁殖为主,也有胎生,繁殖能力强,雄性有翅,能飞,体壁表面或雀哗团硬化被覆一层硬壳,或有粉状蜡质分泌物,或体被腊质分泌物呈白色粉状、玻璃状或棕褐色壳状。其常见的外型有圆形、椭圆形、线形或牡蛎形。全世界大概有8000多种介壳虫,包括大洋臀纹粉蚧、南洋臀纹粉蚧、新菠萝灰粉蚧、香蕉灰粉蚧等。[1]看形态特征
没用有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介壳虫[2]
拉丁学名
Coccoidea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同翅目
亚目
胸喙亚目
科
蚧科
种
介壳虫
分布区域
热带、亚热带
总科
蚧总科
益虫/害虫
害虫
种类
***蜡蚧、朝鲜球芦者坚蜡蚧、褐盔蜡蚧、枣球蜡蚧
常见外型
圆形、椭圆形、线形或牡蛎形
别名
蚧、花虱子
外文名
scaleinsect
问答拓展:介壳虫的发生因素
介壳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密切。各种环境因素对介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寿命和数量消长等都有直接影响,通常将这些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大类。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候因子,生物因素主要有寄主植物、天敌和人类活动等。温度、降雨和风对介壳虫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如吹绵蚧适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活,雌成虫在气温25~26℃,湿度较高时产卵最多,而在15℃以下时产卵减少;若虫正常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2~28℃,超过32℃则开始死亡,在40℃以上或-12℃时即大量死亡。褐盔蜡蚧卵在平均气温19.5~23.4℃,平均相对湿度41%~50%时孵化率最高;平均气温超过25.4℃,平均相对湿度低于38%时,卵的孵化率降低89.3%。
湿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湿条件下介壳虫的存活率降低。过高的湿度往往有利于介壳虫发生,很少引起若虫死亡,而当湿度低于15%时,若虫会大量死亡,干旱的年份不利于介壳虫的发生。大雨对正在迁移的若虫有较强的冲刷作用,可将若虫冲刷到地上而不能爬上寄主,小雨则没有影响。
不同介壳虫对光照的反应不一。绵蚧科、蜡蚧科和粉蚧属的种类,表现为正趋光性,而生活在地下的珠蚧属则表现为负趋光性。风对歼岩介壳虫的传播有一定辅助作用。介壳虫是一类营寄生生活的小型昆虫,在植株上不大活动或完全固着在植株上。如盾蚧科的若虫和雌虫开始取食后就固着在寄主上不再转移;很多蜡蚧、硕蚧和粉蚧固定于植株上后,可在小范围内爬行,但爬行距离有限,一般只在植株内不同部位或临近植株范围氏厅御内活动。介壳虫的雄成虫虽然有翅和足,但其飞翔和爬行能力很弱。介壳虫的扩散和传播主要靠外力,常见的传播方式有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2类。
自然传播主要有风传、水传和动物传带几种。介壳虫虫体较小,大风往往能将介壳虫从甲树吹至乙树,从甲地吹至乙地。沿江河两岸植物上发生的介壳虫,会随落叶进入江河,借水流漂送到远地。介壳虫的天敌,如草蛉、瓢虫等取食介壳虫时,部分介壳虫伏或的卵或若虫会附着其体表,当它们活动或转移时,将介壳虫传播到其他植株或田块;蚁类因取食介壳虫的蜜露,也往往传带介壳虫。
人为传播是介壳虫的主要传播方式。各种农事操作可以造成介壳虫在植株间、田块间的传播蔓延。现代交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种货物、农产品、苗木等运输频繁,更为介壳虫远距离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吹绵蚧原产地是澳洲,以后随人类活动,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国。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是防止介壳虫传播蔓延的根本措施。
问答拓展:什么是介壳虫?
介壳虫种类繁多,常见的有40多种为害苗木。主要有:桑白蚧、草鞋蚧、梨圆蚧、紫薇绒蚧、吹绵蚧、白盾蚧、轮盾蚧、球坚蚧等裂谈。其为害性极强,尤其是植株密集时。防治方法有:
①检疫措施蚧虫本身不肆液碰活动或活动性差,自身传播能力有限,但易随苗木的调运与交换传播。所以检疫尤为重要。
②栽培技术防治适当轮作;彻底清理苗圃地残枝落叶;合理疏枝,通风透光;修剪埋亮虫枝,集中烧毁;用软刷等进行人工机械清除;或用抹布蘸煤油抹杀。
③药剂防治大量发生时,可在冬季喷施1次10~15倍的松脂合剂,消灭越冬代雌虫;春季发芽前,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代幼虫;初孵化的幼虫,在早春树根周围土面喷洒杀虫剂,如西维因、辛硫磷等,树体上的若虫可喷洒氧化乐果、马拉硫磷、敌敌畏、杀螟松等。
④保护天敌保护部分瓢虫、蚜小蜂、跳小蜂等。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