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锈病危害小麦的特征 锈病危害小麦的特征不包括

2024-06-29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979 次
锈病危害小麦的特征 锈病危害小麦的特征不包括

锈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可以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导致小麦死亡。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及时有效地防治锈病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锈病的特征入手,探讨如何科学地防治锈病。

锈病的特征

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易传播

锈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气溶胶传播、种子传播和秸秆传播。其中,气溶胶传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锈菌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小麦田,并在适宜的条件下继续繁殖和传播。

2.生长迅速

锈病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只需2-3天就可以从菌丝生长到产生孢子,从而加快病害的传播速度。一旦发现锈病,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3.危害严重

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斑、病斑、裂纹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死亡或减产。同时,锈病还会降低小麦的品质,影响粉质和加工品质。

如何科学地防治锈病

针对锈病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科学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抗锈病品种是防治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锈病品种,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

2.做好田间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秸秆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和透光。同时,要注意适时施肥和浇水,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3.合理使用农药

在发现锈病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和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药害问题。

4.加强监测

定期进行田间监测,及时发现锈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小麦田的联系,及时了解周边田间的病情,做好防控措施。

锈病危害小麦的特征拓展

1.锈病与小麦的生长期有关吗?

答:是的,锈病主要在小麦生长期的拔节至灌浆阶段发生,这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2.除了小麦,锈病还会危害其他作物吗?

答:是的,锈病还会危害大豆、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

3.如何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锈病?

答:首先可以观察小麦叶片是否出现黄斑、病斑、裂纹等症状;其次可以在叶片上观察到黑色小点或棕色粉末,这是锈病的孢子。

4.锈病的传播速度有多快?

答:锈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只需2-3天就可以从菌丝生长到产生孢子,从而加快病害的传播速度。

5.如何预防锈病的发生?

答:可以从种植抗病品种、做好田间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监测等方面进行预防。

相关拓展:

问:小麦锈病有什么特点?怎样防治?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根据发病部位和病斑形状又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小麦锈病在全国主要麦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植株枯死,不能抽穗,历史上曾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一般发病越早损失困者越重。
(渗迹1)症状识别
“丛尺并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短褐斑”,这是区别三种锈病的口诀。条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粉疱,即夏孢子堆,呈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叶锈病初期出现褪绿斑,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秆锈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可为害叶片及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合成大斑;后期病部长出黑色、长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和菌丝体)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上越夏和越冬。越夏病菌可使秋苗发病。春季,越冬病菌直接侵害小麦或靠气流从远方传来病菌,使小麦发病;发病轻重与品种有密切关系,易感病的品种发病较重。春季气温偏高和多雨年份,植株密度较大,以及越冬病菌量或外来病菌较多时,易发生锈病流行。
(3)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耐、避)病品种。二是药剂拌种。用粉锈宁按种子重量0.03%的有效成分拌种,或12.5%特谱唑按种子量0.12%的有效成分拌种。三是叶面喷药。发病初期每666.7米2用20%粉锈宁乳油30~50毫升,或12.5%特谱唑15~30克,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问:小麦条锈病症状

苗期:幼苗的叶片上出现夏孢子堆,呈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成株期:发病叶片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成熟期: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圆形夏孢子堆,后期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

一、小麦条锈病症状

1、苗期

感染条锈病之后,幼苗的叶片上会出现较多的夏孢子堆,一般呈现为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2、成株期

(1)发病叶片先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斑,即夏孢子堆。

(2)夏孢子堆较小,形状呈椭圆形,颜色为鲜***,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3)发病后期,夏孢子堆的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粉末,即夏孢子。

3、成熟期

(1)此时染病,在发病初期小麦的叶鞘上会出现较多的圆形夏孢子堆,以及黑褐色卵圆形孢子堆。

(2)发病后期,开始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叶背的症状一般比叶面更明显。

二、发病原因

1、品种因素:部分地区小麦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品种特性退化,抗病抗锈能力减弱。

2、菌源因素: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

3、栽培管理: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晚,以及栽植过密、田间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植株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易受病菌侵染。

4、温度:秆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5℃,叶锈为15-22℃,条锈为9-16℃。在春季一般条锈病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数碧秆锈病最迟。

5、湿度: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避免贪青晚熟、抗性降低等现象的发生。

(2)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肥,补充钾肥和微量元素,以增强小麦的抗病力。

(3)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宏御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2、药物防治

(1)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克拌麦种150公斤,或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麦种50公斤。

(2)春薯绝举季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然后进行均匀喷雾,重病田块应间隔7-10天再喷1次。